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第二部分)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5978929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第二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第二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第二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第二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第二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第二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第二部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新版自考教材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课程重点讲义第十三课:第十三课:张中丞传后叙张中丞传后叙一、张巡、许远镇守睢阳的背景及韩愈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一、张巡、许远镇守睢阳的背景及韩愈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安史之乱初期,叛军攻势凌厉,气焰嚣张,唐军则屡遭败绩,形势危殆。在这种局面下,张巡、许远以万余部众坚守孤城睢阳,抗击强大的敌人,“蔽遮江淮,沮遏其势”,为日后唐军的反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尽管最终英勇牺牲,但他们的气概和功绩,可歌可泣,深受人们景仰。平乱以后,朝中有人利用张巡儿子的幼稚,散布谣言,混淆视听,以为藩镇割据势力张目。韩愈对此愤慨万分。他所以写作本文,既

2、是补李翰所为张巡传之缺憾,更是为了说明事实真相,驳斥小人谬论,歌颂英雄以宏扬正气,打击邪恶以维护朝廷政权的统一。二、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二、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 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从而使文章显得神气凝聚。 三、本文几个英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重点。可

3、以用选择题、简答题或问答题三、本文几个英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重点。可以用选择题、简答题或问答题1、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张巡: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南霁云:南霁云:深明大意、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选择题、简答题或问答题,例如给出一段描写,要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文能够塑造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1使用了肖像描写,如写张巡,“须髯辄张”。2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南霁云去贺兰将军那儿请求发兵,贺兰强留霁云,南霁云为了走,于是就抽刀断指,表示自己回去的决心。如此贺兰就不能够再留了。再如南霁云抽

4、矢射塔,他对于贺兰拥兵坐视,不去支援非常愤怒,所以他抽出箭射到佛塔上说,有朝一日我破了贼兵,我饶不了你贺兰。抽矢射塔表现了南霁云的嫉恶如仇。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都是文中精彩的片断。3语言描写。例如贺兰强留南霁云,宴请他,南霁云说,“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4作者注意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深明大意、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一经互相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又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四、韩愈为许远辩诬的驳论的着眼

5、点四、韩愈为许远辩诬的驳论的着眼点 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就是韩愈针对污蔑许远的两种错误论点进行批评。用的是事实作为论据。 第十四课:第十四课:种树郭橐驼传种树郭橐驼传一、中心思想一、中心思想这篇人物传记带有寓言性质,作者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二、文章总体上采用了类比的方法。二、文章总体上采用了类比的方法。 (1)种树与治民相类比 种树道理与为官治理百姓的道理相对比。种树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和“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对比。 种树“其莳也若子”,类比对百姓要关怀爱护;种树“其置也若弃”,类比不要打扰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

6、(2)他植者对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来类比当官的、长人者好烦其令。表面上是说种树的道理,实际上每一个都类比着一个治国养民的道理。 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透了种树的原理,也就把治民的道理讲清楚了。 三、多重的对比三、多重的对比 (1)郭橐驼与其他种树人对比。郭精于种树,其他人窥伺而不得。(2)他植者中特别粗心、马虎、过于疏懒者,若不过焉则不及、与爱之过殷,忧之过勤相对比。这一系列对比,将种树过程中的是与非、正与误、利与弊都衬托得十分清晰。 (3)种树的道理与做官的道理相对比四、剪裁上祥略得当四、剪裁上祥略得当 和理民治国相关的详细讲,和这个关系不大的就简单讲或略去。例如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写

7、“他植者”种树的两种错误态度时,略写态度马虎方面,详写“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方面,这是为了与后文中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相对应,体现了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脉络贯通的艺术特点。 第十五课:第十五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文章出处一、文章出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最早见于战国策,后史记赵世家中也有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作了简练的描述,突出了它的重要意义。 二、赵武灵王采取的改革措施二、赵武灵王采取的改革措施 他采取了正确方法来推行这一举措:他采取了正确方法来推行这一举措: (1)是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 (2)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作为突破口; (3)是亲自登门做说服

8、工作; (4)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于是取得了成功。 三、文章的历史文化意义三、文章的历史文化意义 这则故事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今天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 第十六课:第十六课:前赤壁赋前赤壁赋一、文章主旨一、文章主旨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经胞弟苏辙及一些大臣的营救,方才得免死罪。获释后被贬谪到黄州,为团练副使,生活艰难,行动也受到监视。在如此重大的打击面前,苏轼感到沉重的苦闷,想从山

9、水之乐及佛老思想中寻求精神解脱。写于元丰五年的这篇前赤壁赋,就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理状态。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极端失意时能忘怀得失,处之坦然,是很难得的。 文章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 二、文章表现手法二、文章表现手法 文中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贬抑客人的主张

10、,伸张主人的见解)。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其次,作者力求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的融会统一,借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来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宣泄适意自然的审美化人生哲学,极富理趣之美。此外,文中关于洞箫声的描写,也颇见艺术功力。 作为一篇典型的文赋,本文将骈句和散句交错使用,用韵时疏时密,极尽变化之能事,而终归于行云流水般的平易自然。 第十七课:第十七课:先

11、妣事略先妣事略一、文章中心思想一、文章中心思想 先妣事略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蕴含着对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文中记叙母亲16岁嫁到归家,短短的七年中,生了七胎(其中有一次是双胞胎)。为了解决“多子苦”,喝了民间避孕偏方,留下了喑哑的后遗症。三年后去世,仅仅活了26岁。母亲去世时,儿女尚小,“犹以为母寝也”。作者没有抒情,不加渲染,只是简略地叙事,但字里行间流动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文中还记叙母亲尽管儿女拖累,还是“手中纫缀不辍”,让婢女团晒炉中炭屑再用;善待僮仆,娘家送来的珍馐糕点,大家享用;对子女教育,则极为严格。作者拾取母亲生前的一些日常

12、生活琐事,絮絮道来,刻画了一位勤劳、俭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母亲形象,寓歌颂赞美于叙事之中。全篇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神。总体说来,作者不动声色而使读者深受感动,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魅力。 第十八课:第十八课:马伶传马伶传一、文章中心思想一、文章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着重记叙了马伶与李伶的两次技艺较量,马伶先大败而后大胜。马伶的经验说明: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而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侯方域是复社成员,对明末阉党深为痛恨,他写本文,意图还在于借此讥刺朝中权奸。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由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而一举成功,这就有力地揭示出了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 文章详略有度,剪裁得体。作者采用倒叙方式,将第二次较量移至马伶到京师学艺之前叙述,使两次较量的胜负结果显示出富于戏剧性的起落变化,从而吸引读者探究原委。文中写第一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败采用场面描写方法,形象生动,对第二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胜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在这大败与大胜的反照之中凸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