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生负担过重说起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596882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中学生负担过重说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中学生负担过重说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中学生负担过重说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中学生负担过重说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中学生负担过重说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中学生负担过重说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中学生负担过重说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中学生负担过重说起从中学生负担过重说起从中学生负担过重说起Thoughts on the Too Heavy Middleschool StudentsLoad赵凯华 (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 100871)丛树桐 (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 100871)贾起民 (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教授 200433)-值此世纪之交,谁都承认,21 世纪将是一个科技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竞争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把“科教兴国”定为我们的国策也有好几年了。倡导科教兴国需要有投资,需要各级领导乃至全民认识科技的价值,需要有教育优先的意识。这些问题

2、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本文不想涉及。我们在此要谈的是另一个问题,此问题也严重地影响着科教兴国方针的贯彻。我们指的是中学生沉重的负担问题。中等教育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从少年步入青年的时期,是身心成长趋于成型的时期,是在知识上和能力上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基础、作准备的时期。这个时期正是青少年开始思维深化,独立思考,创造意识发展的阶段。但目前我国高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绝大部分学校累加起来约拿出 1/3 的时间(一整年),用题海战术组织学生对付高考。把一部分水平较低的学生拉入苦诵强记、负担沉重、甚至令他们丧失学习信心的状态,又把一批优秀的学生引入索然寡味的重复做题中去,消磨了他们的精力、

3、锐气和创造能力。我国高中毕业生在全民中的比例已经是少得可怜了,他们都是科技队伍的后备军。上述状况长此以往,我国人才素质的前景,实在令人堪忧。下面谈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学习是一种负担 但不等于负担过重学习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从这种意义上讲,学习是一种负担。然而负担与负担过重是两回事。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较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能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思考、钻研,乃至能去做些小实验,搞些小发明。这种学习是主动的,有兴味的,虽然在体力上负担也可能较重,但心情是轻松的,乃至是愉快的。这不能叫做“学习负担过重” 。如果学校企图通过“大运动量”的方式训练学生“条件反射式”的解题本领,学生

4、整天被学校布置的作业牵着鼻子走,一批又一批没完没了的习题,解题又没有研究思考的余地,只能盲目地追求答案,这是痛苦的学习,负担过重的学习。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在全国相当普遍。有考试必有应试 但不等于就要搞应试教育考试有很多种,其中有的是检查效果的考试,有的是选拔考试。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试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没有检查的教学是一种没有质量的教学。但考试决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不能以教学生怎样对付考试为目的。选拔考试则应服从选拔的水平及比例,有区分度是第一位的。中学各校生源和办学条件差别极大,不能将选拔考试混同于评价某老师或某学校教学效果的检查考试。不管哪类考试,有考试必有应试。复习功课准备应试是

5、学生自己的事,不应该由学校来操办、甚至包办。说到“应试教育” ,那么,那种历历在目,几乎无所不在的“教考”代替“教学” ,就是一种最典型的“应试教育” 。本文下面提到的“应试教育” ,就是针对这种实际状况而言的。举行摸底考、模拟考,乃至有“一模、二模、三模”等,考完后进行成绩统计排队。总之,组织和领导“应试” ,检查和督促“应试” ,总结和评比“应试” ,已成为许多教育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 这正是应试教育普遍通行的、已规范化了的组织形式。|如果应试补习是一种市场需求,学生或他们的家长自愿出钱去上什么补习班、托福班,危害还不那么大;但国家的正规教育竟形成了这样有规模有组织地应试教育化,后果就严重

6、了。学习负担过重是怎样造成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多年来我国中学教育的一个受到各方面严重关切的问题。在我国高中三年内,多数学校真正用于课本教学的只有两年,第三年完全用于应付高考复习。即使在前两年中,课上花在讲课本内容的时间也较少,不少学校大部分时间讲如何解题。在高中三年中,每门课会考,其它课皆要让路,以便进行题海操练和模拟考。有的地方在一门课刚开始就把难题布置给学生,名曰“瞄准高考,一步到位” 。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因材施教,这是教育界无论哪个学派都同意的原则。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各中学无论在办学条件上,或生源水平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在相当大一批学校中,需要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过耐

7、心的教导,才能使他们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最低要求。可是有的地方为了追求升学率,迫使一些学校和老师不顾本校的生源情况,一律按高考试题去要求全体学生。高考是选拔考试,其试题中必需包括一些只有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才做得出的题目。用这些试题去要求所有学生,必然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再有一个造成全体学生都负担过重的做法就是所谓“题海战术” 。就物理课来说,学物理,当然应该,而且必需做一些习题,尤其在中学阶段。做习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果解题是独立而主动的,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多维联想,学生就可能在物理观念和物理思想上有些较深刻的体会,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洞

8、察力和创造性。然而题海战术则不这样,它是要学生化大量时间,甚至牺牲理论学习和观察、实验的时间,翻来复去地做许多基本上是重复性的习题,生怕有一点遗漏,将来高考题未落在学生做过的“题海”之内。训练的方法则是要学生领会老师总结出来的所谓“解题方法” 、“解题程序” ,和所谓“解题技巧” 、 “解题窍门” 。结果,学生脑海中充斥了这些东西,无暇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自己的观点、思想和能力。高考是从选拔的需要出发,要把学生在能力方面的差别区分出来。高考需要考查学生在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可是应试教育者经过研究,把从“一”可能反出的“三”统统变成了“一” ,再用甲、乙、丙、丁的考题“分类学” ,分门

9、别类地配上诀窍,然后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之后还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大运动量的操练,以期学生应试时能不加思索、条件反射式地答出考卷。高考总要有一点能考查学生真实能力的题目,当这类所谓“新题”一出现,应试教育者就一而十、十而百地“克隆”出新考题“品种” ,纳入题海,供来年操练之用。以至“题海无涯” ,新题年年有,题海年年扩,学生苦不堪言。用题海训练出来的学生有不少像是解题“机器” ,并未对课程内容有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思维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了。真正懂了课程内容的学生,并不需要做太多的习题,就可游刃有余。题海战术这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真正原因,而且它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阻滞甚至摧残学生智力

10、的发展。从培养人才的目的看,题海战术是非常有害的。 应试教育的社会根源全国性大规模的应试教育是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的,有其社会历史根源。 “文化大革命”中一代人痛失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77 年恢复高考。但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中学生就业机会不多,升学成为毕业后的重要出路,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高校招生规模有限,远不能满足中学生升学的需求。 “文革”前也有个别地区和学校实行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形成全局性的规模,是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的。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社会福利。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能享受这份福利。现在虽然已改成收费上大学,但四年的投入与毕业后的产出之比很低,工作一二年便可收回

11、。所以考大学是一种争取享受国家这一份低投入高产出的福利的行为。再加上我国大学淘汰率极低,只要能考上,好歹也能混张文凭。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考大学的欲望。由于中学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人们是否能获得这份福利,而且,整个社会也会形成一种压力,往往以升学率高低来评价学校的质量,衡量教师水平的标准。一旦升学率提高了,领导的政绩就突出了,学校就可以扬名了,教师也能晋升得快了。为了争取这份福利,家长乐于投资,单位为了职工子女入学也乐于赞助, “议价生”应运而生。我国古代“学而优则仕” ,现在演变成外加“考而优,师则仕,校则发”的效益。当然,应试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不简单是由谁来负责的问题。我们对上面涉及的各

12、方人士,丝毫没有责怪之意。恰恰相反,战斗在第一线的老师非常辛苦,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经受很大的压力,几乎人人都有难言之苦。何况学生和家长力争大学教育的机会,本都是良好愿望,招收“议价生”对各方面都有益,升学率高本来是好事,老师的晋升、学校的发展、地区的繁荣,都是值得庆贺的。但我们关切、求索的是这一切能否不通过应试教育的途径来达到?不断地砍教学大纲内容,不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出路学生升学要求与国家办学能力之间矛盾的根本解决,要靠发展经济,扩大高教规模。不过升学的竞争,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中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激烈程度不同而已。但以题海操练为手段的应试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解决问题,只能使矛盾

13、愈演愈烈。然而,这些年来,在对策措施上并未面对主要原因,而是多次采取削减教学大纲内容和对教学大纲加“限制性说明”的办法,去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当然,负担过重本就该减,然而究竟减什么?减大纲还是减应试教育用的“题海”?但实际作法是,在未作充分分析的情况下,就将诸如物态变化、电表改装、三相电、晶体管、半导体、激光、望远镜和显微镜等大纲内容删去了。还有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甚至贻笑大方的作法,如在教学大纲中加上种种限制性的说明。例如,讲力矩的概念,但不许讲概念所参与的规律力矩平衡原理;在弹性碰撞内容中竟出现了不许用“动能守恒”进行计算的规定;在牛顿定律的应用中,加了“不要求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应用

14、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联立求解”的限制性说明;讲了力的矢量合成又讲了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却规定各力必须沿圆半径方向;讲所谓“动量定理”(即动量和冲量的关系),但规定不许用它进行计算;讲“负功”的概念,但规定题目中不许用,只许说“克服某力作功” ;讲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但不许说“摩擦系数” ;等等。这种种的所谓“不许” ,目的无非是限制高考出题。此外,内容越窄,限制越死,越便于题海操练。实际上很多高水平有经验的中学老师对这种作法都非常不理解。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独立思考和创造意识发展的阶段,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很多课程内外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但他们获得回答是:“教学大纲已对此作

15、了规定,不许考,你不要去想。有时间要化在限制内的题目上,即使会做,也要弄得非常熟练,以保证考试万无一失。 ”很显然,在大纲中加限制性说明的作法,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深入思考,摧残了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发展,与大力培养有创造意识人才的方针背道而驰。所以,教学大纲只应对教学的最低要求进行规范,而不能限制老师在因材施教原则下能讲些什么、多讲些什么这类教学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更不能用它来框限选拔性考试。有人认为,降低高考难度,可以解决中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当然考题过难是不对的,对选拔也不利。但我国每年各省市招生指标是确定的,无非是这个地方多考上几名,那个地方少考上几名,并不因为考题容易了,考上大学的总人数

16、就多了。高考的难度既要适当,但又必须有区分度。为了有利于不同水平学校的录取,考题应有易、中、难之分。如果一味降低高考题的难度,失去了明显的区分度,而实际的竞争仍存在,最后只能变成在一、二分之差上比高低。而且,为了本地区、本校的学生不因偶然失误而把有限的录取名额拱手让给他人,题海操练决不会因考题容易而停止。这种低水平上的竞争,不仅把学生培养成谨小慎微的人,而最大的受害者,是那些有创造精神的优秀人才。这不仅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而且对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都是非常有害的。总之,不断削减教学大纲内容,特别是在大纲中加限制性说明的作法,不是解决中学生负担过重的正确出路。目前可考虑的措施毫无疑问,根本解决困境的途径是多办高等院校,扩大高校的招生名额。从目前看,现有高校扩大招生还是有潜力的,今年高校名额扩大了 50%就是明证,而且扩招之后, “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矛盾已有所缓和,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兆头。 此外,国家财力不足,民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