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山:-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重中重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5967955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树山:-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重中重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王树山:-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重中重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王树山:-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重中重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王树山:-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重中重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王树山:-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重中重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树山:-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重中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树山:-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重中重(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树山:王树山:- -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重中重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重中重如果说,南水北调将谱写盛世中国的水利史诗,那么中线工程将是这一史诗中最关键的篇章。据了解, 中线工程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至北京团城湖,输水总干渠全长 1277 公里,天津干渠从河北省徐水县分水至天津外环河,长 155 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既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区,是渠道最长、移民征迁任务最重、占地最多、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在河南省境内包括丹江口水库库区工程和输水总干渠两部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新增淹没面积 302.5 平方公里,其中河南境内新增淹没面积为 144 平方公里,占地 2

2、1.7 万亩,淹没影响房屋面积258.4 万平方米,需搬迁安置移民 15.7 万人;总干渠在河南境内731 公里,流经 8 个省辖市,21 个县(市) ,占地 35.5 万亩,其中永久占地 18.1 万亩,临时占地 17.4 万亩,需拆迁房屋 208 万平方米。拆迁涉及人口 5.5 万人;年调水量 95 亿立方米,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 1367 亿元,其中河南境内静态投资 670 亿元、动态投资近千亿元。中线工程河南段的投资量与工程量之巨在河南省是前所未有的,这个项目的复杂性也是难以想象的。近日,本刊特邀主编杨建国对话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河南省政府移民办公室主任王树山,为您解读中线工程河南

3、段的建设情况和管理经验。 干旱凸显南水北调意义杨建国:今年北方普遍大旱,人们对南水北调工程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更新的认识,那么最初国家兴建这项工程是出于怎样的考虑?王树山:大家知道,黄淮海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占全国 1/7 的国土面积和 2/5 的耕地面积上,生产了2/5 的粮食、1/3 的国民生产总值,抚育着全国 1/3 的人口,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但是,水资源量却严重不足,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 7.2,是我国水资源与经济社会最不适应、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会继续下降;人口大量向城镇迁移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将较大幅度提高城

4、市工业及生活用水量,从而使黄淮海地区未来水资源面临重大挑战。国际上一般认为,当人均水资源量小于 500 立方米时,将面临严重缺水,500 至 1000 立方米时,出现持续缺水。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预计 2010 年只有 450 立方米,2030 年下降到 400立方米以下,属于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近 20 年来,黄淮海流域地下水超采日趋严重,超采面积达 9 万平方公里,占平原面积的70%,已经产生了地质环境灾害。而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干流全长 6300 余公里,流域面积 180 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约 9,600 亿立方米,实际消耗水量不到6,具备向北方调水的水资源条件。从地势上看,

5、长江正好自西向东流经大半个中国,上游靠近西北干早地区,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地理条件非常有利于兴建从长江引水到北方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杨建国:那么,南水北调工程究竟是如何调水的?王树山: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线。东线工程是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扩大规模向北延伸。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至天津,输水主干渠全长 1156 公里;另一路向东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全长 701 公里。东线工程总调水量 148 亿立方米,分 3 期实施完成。东线工程主要解决黄淮海平原东部、山东胶东半岛和华北沿津浦线的严重缺水问题

6、。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引水,至北京市团城湖,沿线以开挖渠道为主,全长 1277 公里。天津干渠自河北省徐水县总干渠上分水向东至天津外环河,全长 155 公里。中线供水范围是北京、天津、河北、河南 4 省(直辖市) ;工程分 2 期实施,一期工程调水量 95 亿立方米,二期工程建成后调水量增加至 130 亿立方米。中线工程主要是解决华北特别是京津地区(城市)的严重缺水问题。西线工程是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及其支流筑坝建水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供水目标是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6 省(自治区) 。规划西线工程

7、调水规模为 170 亿立方米,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 40 亿立方米、二期工程 50 亿立方米、三期工程80 亿立方米。西线工程主要是解决我国西北 6 省(自治区)的严重缺水问题。由于西线工程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属高寒缺氧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点多,工程投资大,所以目前尚未开工建设。杨建国:南水北调工程 2002 年年底就已经开工了,通水之后,对于北方乃至中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王树山:南水北调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南水北调通水以后把从西向东流的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串通起来了,这就形成了国家的水网布局。现在有交通网、电网、公路网、信息网,就是没有水网,大的水网布

8、局形成以后就可以实现南北调剂、东西相接,在南方水多的时候,尤其在汛期的时候可以大量向北方供水,解决北方地区的生态问题。对北方来说,意味着对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加了一个水源保障。南水北调通水以后增加了一定的水量,这个水量可以满足现在水资源的不足,解决了缺水的问题。另外通水以后限制超采地下水,增加生态环境的容量。另一方面,对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我们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杨建国:南水北调是一非常巨大的工程,那么在中外历史上,有没有成功实施大规模跨区域调水的先例?王树山:在国外,最早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400 年前的古埃及,从尼罗河引水灌溉至埃

9、塞俄比亚高原南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埃及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公元前 486 年修建的引长江水入淮河的邗沟工程,可谓中国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开创性工程。始建于 2200 年前的都江堰引水工程引水灌溉成都平原,成就了四川“天府之国”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得到了长足发展。江苏省修建了江都江水北调工程,广东修建了东深引水工程,河北与天津修建了引滦工程,山东修建了引黄济青工程,甘肃修建引大入秦工程等。这些工程都成为当地农业、工业、城市和人民生活的命脉。杨建国:看来,南水北调在技术上已经没有太大问题,那么目前南水北调的难点在什么地方?王树山:从工程技术上看,南水北调难度不大。资金筹集也不是大

10、问题,难点是在人的认识上。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调水和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之间的关系。或者换一句话说,南水北调的难度主要不在工程和资金,而在于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水利工程本身应该是生态工程。南水北调,是为了更好地、更宏观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应该在节水的前提下考虑调水。如果搞了调水工程,人们只是愿意用调来的水而不愿意节约用水,就会造成新的生态破坏,那么我们水利工作者就是历史的罪人。关于南水北调的争论争了几十年,其实争的都是这个问题。 具体地说,南水北调工程应有两个目的,一是满足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需求;二就是保护生态,要通过水资源的配置,使北方地区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11、有所改善。这两大目的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我们搞南水北调,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思想,就是通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线工程拉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杨建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南到北穿越河南,中线工程具有哪些显著特点?王树山:概括地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具有战略性、线性、系统性、效益综合性、背景复杂性等显著特点:战略性表现在,与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一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是一种资源配置工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线性表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涉及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五省市,城乡差别大,经济发展不均衡。沿途不仅修建渠道、涵洞、渡槽,还有大量其他构筑物,呈现出一线连多

12、点的特征,实施中广泛涉及基层和基础工作,特别表现为涉民、涉农和涉地的特点。系统性表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浩大,跨流域,跨区域,除主体工程建设外,还有征地移民、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文物保护、地下水控采、产业结构调整等大量相关工作,涉及众多地区、众多部门的职责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各种生产关系的处理,既要充分考虑有利于工程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要求,又必须充分听取沿线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效益综合性反映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效益是通过多方面来体现的。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更重要的是促进节约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的建立。统筹各类不同目标

13、,最终实现南北双赢、经济社会生态共赢的总体目标。背景复杂性反映在,工程建设处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干线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设与现有和发展中的铁路、高速公路、油气管道、军事光缆、电力通讯设施、历史文物等交叉众多,各交叉建筑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和利益诉求。如何积极争取和兑现国家各项优惠政策,正确处理好群众的合理诉求,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等等,也需要做大量艰苦、耐心细致的协调工作。杨建国:河南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但同样也是水资源短缺地区,目前正在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解决河南缺水问题有何帮助?王树山:河南是全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之一,全省水资源量为413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

14、占有量 420 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5,总体上属于资源性缺水。现状城市供水是靠挤占农业用水、超采地下水和牺牲环境用水得以维持的。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是河南城市集中、人口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水资源严重紧缺地区。根据河南省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 ,河南受水区城市到 2010 年仍缺水 297 亿立方米,到 2030 年缺水量将达到 497 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分配河南省用水计划 3769 亿立方米,这将极大地解决河南省水资源的需求矛盾。尤其是在受水区范围内,南水北调水占受水区城市供水的一半以上,水资源条件将发生质的变化。杨建国:除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外,南水北调对促进

15、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什么其他积极影响?王树山: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受水区,河南境内既有渠道工程,又有水源工程、渠首工程和配套工程,是渠道最长、占地最多、文物点最多、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也是任务最重、责任最大的省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在河南建设用地58.3 万亩,需搬迁安置 21.1 万人,静态投资约 670 亿元,分配河南水量 37.69 亿立方米,配套工程估算静态总投资 90.15 亿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河南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工程的实施必将对缓解河南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6、。一是巨大投资有利于拉动河南省经济增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河南动态总投资近千亿元,从 2009 年到 2013 年的今后几年里,每年在河南投资强度近 200 亿元,将成为拉动经济的火车头、千斤顶、发动机和催化剂,将为河南钢铁、水泥、石材等建材行业发展提供重大机遇。二是有利于打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在为受水城市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障的基础上,将大大改善受水城市的建设和投资环境,并对沿线的资源开发、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横向经济联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工程建设有利于带动大批剩余劳动力转移。根据投资强度测算,未来几年中线工程每年将为河南新增数万个就业机会,使河南农村大批剩余劳力转移出现新空间。四是可以有效解决沿线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建设方针,围绕总体工程建设,国家和各级政府将会加大对水源地和沿线区域的环境治理和环境投资力度,加强水源地生态保护,加速推进沿线地区加快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有利于加快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南水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