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公务员留学英伦杂感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5968504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中国公务员留学英伦杂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个中国公务员留学英伦杂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个中国公务员留学英伦杂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一个中国公务员留学英伦杂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一个中国公务员留学英伦杂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中国公务员留学英伦杂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中国公务员留学英伦杂感(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个中国公务员留学英伦杂感一个中国公务员留学英伦杂感一个中国公务员留学英伦杂感这是篇值得一读的文章。虽然浮光掠影,内容却涵盖了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地理、政治、经济、生活、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作者对此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思考后所提出的观点对正在进行的经济及政治体制改革无不裨益。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公有大家都有政府管理谁也没有?” 。实际上在过去“公有制”下,劳动者由政府提供免费医疗、退休金、住房等,并非“没有” ,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共有” 。假如实行者作理解的“共有”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那么所谓“马太效应”将不可避免,兼并使得贫富差距迅速拉大,最后演变为极少数人的“私有” 。作者:秋风一

2、、英国的物价几乎是我们的十倍,而我的吃、穿、住、用一切费用都来自于国家。一想到不太富裕的国家拿出那么多的钱送我来英国学习,我就想到当了一辈子农民的老父亲。我暗下决心,抓住在英国的每一分钟,多收获一点。对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从小学到大学,受到的大多是批判的教育,可我是来学习的,发现别人的优点,而不是仅仅简单批判,应该成为我来这里的主要目。从走出伦敦希思诺国际机场,踏上雾气弥漫的英国土地那一刻,我就用全部的心身来感受这个活生生的,而不是无数次从书本上想象的英国。我常常用解剖的眼光,来打量这些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语言文化,不同的地理地貌、发展历史和思维方式的人们:这是一个面积和人口与我们一个省

3、相当的国家,这是一个产生了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亚当斯蜜、凯恩斯、霍金等无数巨匠的国度(我们一个省产生了几个世界级的巨匠?) ,这是一个长眠着马克思却拒绝他的学说与主义的土地,这是给世界带来工业文明的火种也带来海盗洗劫般苦难的民族。这是一个曾经让世界在她面前颤栗、而今只能紧跟当今霸主狐假虎威的岛国。我希望从它的山水、建筑、文化、历史中发现对自己具有启示意义的方面。有“日不落帝国”之称的英国人口仅 5900 多万,国土面积 24.4 万平方公里,比我国的湖北省只大一点点,但由于有很多荒凉的小岛,气候恶劣的高地,因此,自然资源条件在许多方面还不及湖北省。为什么偏偏是他们走上了昔日世界霸主的宝座(

4、它全盛时期的工业产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统治人口达到自身的 20 多倍)?即使到今天,他们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超过了我们全国的总和。19 世纪中叶他们的祖先敲开我国门的时候,我们泱泱大国为什么会遭受那么多的苦难和蹂躏?答案难道仅仅是统治者闭关锁国的政策失误么?这一政策为什么恰恰产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为何作为英国文化的直接传承者美国又走上了今日世界霸主的位置?这些总是常常回荡在我的头脑中。“存在即合理”不一定正确,但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依据,我常常用心观察最平常英国人的思维特点、处世方式和行为规范,试图从更深层将近社会文化和国民性的角度来寻找答案。到学校了解英国人

5、的教书育人;到课堂、观摩他们的训导教化;到公司,参观他们的生产管理;到家庭,感受他们的生活习性。英国教授上课从来不用课本,都以最新杂志上的最新文章作为教材,他们实际到不愿意为一些只稍微过时的知识付出一点时间和精力。我住的公寓每天都有一个年老的白人女清洁工来打扫卫生,她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当我们表示愿意帮助她时,她谢绝道:“I am a cleaner, It my duty, I can do it.” (我是一个清洁工,这是我的职责,我能把它做好)英国人为自己所拥有的每一份工作并能胜任而自豪。我们一位教师是一家世界著名大公司的高级管理职员,每月收入超过 7000 镑,给我们讲课只是她的一份零工

6、(这份收入对她来说几乎可忽略不计) ,她居住在伯明翰,每次上课都要在高速路上开车一个多小时赶到学校。对我们提出的任何要求,有些明显超出其教授范围,如联系到政府、司法部门参观,打听火车路线与时刻等,她都不厌其烦、满腔热情地帮助解决。她说:“I do it because I enjoy it.”这种务实、认真与负责的态度,在英国随处可见,让我这受党教育多年的国家干部也深受教益。与他们共同生活,我逐渐发现了一些英国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中值得学习的优良品格,这就是生活严肃、不尚空谈、不求虚名、专心敬业、工作认真、讲求实际、注重行动、诚实可靠、长于合作、不趋极端、遵守法律、容忍异已、崇尚公道、自我约束、

7、重视公共利益。我想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他所没有列举完的那些劣根性,就由我来作些补充吧:面子第一、讲求排场、缺乏公心、崇尚官位、缺乏同情、欺上压下、藐视平等、缺乏诚信,在崇外与排外、市侩的实利与精神的虚名间总是作出偏执和狂热的选择。二、英国是一个成熟的福利社会。现有的基础设施大多完成于 19 世纪到 20 世纪中期,很难发现多少生产性的设施和建设工地,产业的“空洞化”现象十分明显。在这里,消费比生产似乎更重要,绝大多数生活产品都是进口物品,占人口总数 20%以上的老年人(60 岁以上)充斥在城市乡间,使得社会弥漫一种舒适的暮气,英国人对往昔辉煌岁月的留恋强化了一种怀旧心理,他们

8、自豪于保持与欧洲大陆的差异。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英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货膨胀下的持续增长,增长率的提高主要来自出口及消费。特别是布莱尔政府(工党)给英国带来了有史以来最高水平的就业率,加上欧洲大陆的不景气以及单一货币冲击所带来的阵痛,使得英国社会要求远离欧洲大陆的呼声更加高涨。但整体来说,英国人非常善于保持社会各种势力的均势,在一种宽容、民主的气氛中维持一种缓慢的变化,他们不喜欢剧烈的革命,这常常被外人认为是保守或革命的不彻底性,其实他们仅仅是不喜欢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巨大震荡和对社会财富的破坏。相对于法国大革命无数人头落地所引起的社会震荡,谁能说结束英国专制统治而没有流血的“光荣革命”不是更聪明

9、的选择?他们似乎比我们列懂得“中庸之道”所带来的力量平衡。英国福利社会给每个人带来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关怀” ,他们没有北欧一些国家用高税收所维持的高福利,但能够保证每个人基本的生存需要。但近年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一些年轻人滋生了不思进取、尽情享乐的坏习气。他们的荒唐、胡闹、颓废有时让人目瞪口呆:大街上、校园里随处可见吸烟、酗酒的少女,我所了解的一个班 70%的学生染毒或有吸毒历史,同性恋、未婚先孕极为普遍,36%的人口出生为非婚生子女,10%的母亲为单身母亲,在寒风冷雨中流浪街头的乞讨者在每个城市都时有所见。身处这种环境,我深深感到,中国年轻一代只要积极奋发、努力拼搏,我的祖国是很有希望的。三、

10、在我过去的印象中,英国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正在走下坡路,没有多少生气与活力。确实,如果以游人的目光来英伦大地走马观花一番,往往觉得英国除了环境优美一些之外,在许多方面现代化程度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城市规模不大、建筑古旧、街道狭窄、乡村荒僻。但如果深入了解人们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自身的差距。特别是在政府职能与社会服务方面差距更大。事实上,英国一方面有着雄厚的经济积累,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改革。上世纪初开始的经济地位衰落,常常被经济学家称为“英国病” ,其实“英国病”并不是经济停滞,只是增长缓慢而已,其金融服务业、军事工业则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并且,他们似乎更好地“落实了科学的发展观”:伦敦早已不是

11、一百多年前的烟雾腾腾的雾都,人文古迹保护周到细致,满眼青山绿水,乡村草地牛羊悠然自得,田园风光让人赏心悦目。近几年来,这个最老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政治体制到行政管理都有很大的改革,在发达国家中英国经济增长速度也跃进居领先地位。英国政府对管理市场经济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将政府角色定位于:推动市场开放和竞争;发展劳动力市场;鼓励投资;保证消费过程中的公平;帮助企业利用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控制垄断、兼并以及反竞争。地方政府的权力甚小,仅仅在教育、社会服务、环境保护方面承担一定的职责。相比较而言,我们的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有太多的权利,也承担了太多的义务。政府到底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政府不知道,人民也不

12、知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似乎无所不能,官场干预市场, “公仆”干预“主人”生活。我们虽然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但由于没有多少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有些政府部门考虑自身利益,常有抵触情绪,雷声大、雨点小,今天转变了,明天又反弹,或者干脆就没有多少具体措施。改革政府机构方面,我们的差距更大。近年,英国政府启动了名为“服务第一”的行动,设定了优质的公共服务所须遵循的原则,建立了明确的服务标准以及便捷的投诉程序,他们对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撤销了“大伦敦区”一级行政机构,公务员的人数已从 1976 年的 75 万名降到了今天的 46 万名,显示了政府控制公务员开支及提高办公效率的方针

13、。相比较来说,我们历次机构改革步子太小, “升官效应” (机构人员越多越容易升格、行政区划变动越多越容易升官)使每一次改革事业来的反而是机构的进一步臃肿(比如地方政府由原来的三级变成了现在的四级,原来的2 个地区变成 3 个地级市,还有所谓副地级市,则更是我们官场的一道独特风景) , “升官”利益驱动成为机构人员不断扩张的内在张力。行政区划多变,官员队伍庞大,素质低下,腐败盛行,文山会海,见风使舵,欺上瞒下,迎来送往,繁文缛节,扰民不断,效率低下,部门争权夺利,利益层层盘剥,浪费民脂民膏,形式主义风行。机构改革成为“逆淘汰” ,太多的庸人充斥机关,真正的精英往往成为“出头鸟” ,没有生存的空气

14、与土壤,要么选择离开,要么与平庸看齐,精简变成“减精” 。落后的管理体制制约了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积极性的发挥,反过来,低下的人员素质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落后的体制。我曾经走访一些英国地方政府部门,坐在他们有几百年历史的地方议会旁听议员辩论。议员们为地方政府的每一笔开支争论得面红耳赤,但又彬彬有礼。经过地方议会的苛刻讨论最后否决了政府提议的 3 万多英镑的两笔开支。我想到了我们一些处长、厅长拍拍脑袋,大笔一挥,就可以开支几十万、几百万纳税人的钱财,不由我不生发一番感慨。英国人鄙弃一切空洞的形式,从来没有随意的接待开支,很多部门大量聘请志愿人员,办事颇为高效,即使这样,他们新近还成立了一个独立委员会,

15、负责考察、评议议员及公务员的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深深感受到我们管理体制及人员素质的差距,对于他们今天高效的管理,我们不能不深入反思多次机构改革的误区。四、社会主义理论需要创新,要吸收全民类的一切优秀成果,现代资本主义无疑是我们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资源。现代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和信息化代替了小规模生产;发达的第三产业和机器人代替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普遍的社会福利淡化了残酷的剥削压榨与贫富对抗。事实上,西方国家的统治阶级,在社会主义运动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压力下,正按马克思的预言向社会主义靠近,或者说吸收了社会主义对其有利的因素,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压力下,德国率先引入社会保障制度

16、,该制度真正成功地推行还是在英国。二战后英国通过高税收来调节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矛盾,强化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职能,建立福利社会。社会主义也应该是一种福利社会。难怪有人从国外归来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他们在某些方面比我们还要社会主义?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呢?邓小平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不是对“社会主义”进行学术上定义,邓小平确实洞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感觉到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解释的缺陷和弊端,并有胆识和气魄来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彻底放弃计划经济,但对公有制的概念我们就清楚了么?中国实践已经突破了对公有制的传统解释。英国资本主义虽然坚称私有制的合理性,但他们从不放弃用公有化的办法来调节经济。可以说,当今世界,一个正常的国家,没有全部绝对的私有制,也没有全部绝对的传统公有制。看来,我们应当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方面大胆创新。这是理论发展的需要,更是实践发展的必然。前天不太忙,我在图书馆找到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英文版(要是懂德文就好了,翻译与原文毕竟有出入) ,我感觉宣言中所提出的“the higher form 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