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江市衡邵干旱走廊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964644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冷水江市衡邵干旱走廊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冷水江市衡邵干旱走廊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冷水江市衡邵干旱走廊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冷水江市衡邵干旱走廊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冷水江市衡邵干旱走廊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冷水江市衡邵干旱走廊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水江市衡邵干旱走廊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规划(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冷水江市衡邵干旱走廊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规划第一章项目概要1.1 项目名称: 冷水江市衡邵干旱走廊农机抗旱减灾能力体系建设项目1.2 建设单位:冷水江市农业机械管理局1.3 实施期限:2012 年至 2016 年1.4 建设地点:冷水江市 16 个乡镇办1.5 建设目标:通过五年时间,建设成覆盖全市 16 个乡镇办153 个村的农机抗旱体系网络,推进全市旱灾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16 规划编制依据: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娄底

2、市干旱综合治理规划。1.7 主要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新建机埠 250 处,配套管路1375 千米,水渠 400 千米,维修 160 处.1.8 项目总投资与资金来源:该项目总投资 8100 万元,资金来源于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1.9 效益:项目全部实施后,农民每年将创收 2 亿元,极大地改善冷水江的生态环境,形成全市干旱无忧的格局,社会效益明显.第二章项目建设缘由21 项目建设背景衡邵干旱走廊,是以湘江、资江两条流域的分水岭为中轴线分布的广大干旱区域,东起衡阳衡东县,西至邵阳洞口县,主要涉及衡阳、邵阳、娄底以及永州的部分县市区,地处北纬25402731,东经 1102

3、511316,面积 5。12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24。18%。冷水江市位于北纬 273049275038,东经 11118571113640之间,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北部,位于湘中中部,下辖 12 个乡镇 4 个办事处,总面积439 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有“世界锑都”、 “江南煤海”之称。由于特殊的地理特征、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和不断变化的水情以及十分脆弱的抗灾能力,冷水江市水源储量低,地表保水难,储水能力弱、用水条件差,干旱次数频繁,使本市成为一个旱灾频发的县市。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之资源过快开采、城镇化加快和社会发展,时一步加剧了冷水江水资源供需矛盾,干旱情势愈发严峻,粮食因旱减

4、产绝收,人畜饮水无保障,严重威胁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干旱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迫切的瓶颈问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冷水江市进行了干旱综合治理,兴建和改选了一大批中小型水库及配套渠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旱情的发展,但由于一直以来干旱综合治理重涝轻旱,重大轻小,机电排机灌等农机抗旱未予充分重视,资金投入力度小,造成提灌设施老化,缺乏科学规划,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几乎为零,造成了冷水江市干旱综合治理鲜有成效,旱情态势无法遏制,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已把农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列入了冷水江市干旱综合治理重要内容。22 项目区概况2。2。1 项目区自然概况(一)地理位置及范围冷水江市位于湖南中部,资水中

5、游,雪峰山东麓,地处北纬273049275038,东经 11118571113640之间。东抵涟源市,南邻新邵县,西部和北部接新化县。市中心城区东距娄底市 87 公里,南距邵阳市 83 公里,西距怀化市 244公里,东北距省会长沙市 236 公里。市境周长 128.5 公里,南北最大纵长 39 公里,东西最大横跨 22 公里,下辖 12 个乡镇 4 个办事处,总面积 439 平方公里。(二)水文气象1、气候冷水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环境影响,无霜期长,严寒期短,四季分明,光热充足,深处内陆环境。在季风和地形的支配影响下,水、热时空分布不均,冬有短寒,夏有长热,春温多变;雨量集中,前涝后

6、旱,反映大陆性气候特色较浓。而总的气候资源丰富,与作物生长季节配合较好,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根据冷水江市气象站记录,境内年均日照 1401.8 小时,平均每天日照 3.84 小时。境内多年平均气温为 16.7,1971 年 7月 26 日出现过 39.7的极端最高温,1977 年 1 月 30 日出现过仅维持 1 小时的10.9的极端最低温。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354.6 毫米,从空间看具有南多北少的特点,三尖镇为 1434 毫米,矿山乡的马颈坳为 1109.3 毫米,两地相差 324.7毫米。每年 4-6 月为丰水期,11-12 月为枯水期,其余月份为平水期。2、水资源市境分属资

7、江和湘江两大水系。资江水系分布在市境的西、南部,流域面积 326.5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74.37;东、北隅为湘江水系,流域面积 164.7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7.47。市内有 5 公里以上溪河 16 条,总长度 181.9 公里。市内多年平均降雨量总量为 6.16 亿立方米,资江过境水量126.28 亿立方米,可利用地表水资源总量为 124.66 亿立方米。市内岩溶地下水丰富,地下水动储总量为 0.33 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 4.95 万千瓦,已开发利用资江干流浪石滩水电站 3.6 万千瓦。全市水域占地 26580 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04,其中山塘、水库、溪河水面 25267

8、 亩,占水域面积的95.06。(三)地形、地貌及土壤1、地形、地貌冷水江市以山区区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呈不对称马鞍形。市境北部有龙虎山脉、玄山山脉、龙盘山脉、谢铎山山脉,南部有大乘山脉、天龙山脉。市内海拔 400米以上山峰有 123 座,其中 800 米以上山峰 20 座。北部山地面积 155.8 平方公里,占市境面积的 35.8,最高点在癞子岭,海拔 994 米。南部山地面积 46.79 平方公里,占市境面积的 10.66,最高点在祖师岭,海拔 1072 米。中部是资江谷地,以平原、岗地、丘陵地貌为主,平原面积 35.94 平方公里、岗地面积 73.77 平方公里、丘陵面积

9、 92.41 平方公里。市内最低点在铎山镇花桥村,海拔 162 米。境内地势相对高差 910米,平均比降 4.79,宏观地貌呈一不对称马鞍形。2、土壤土壤的发生及其属性的差异,与自然成土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有紧密联系。土壤的形成与成土母质、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人类生产活动有因果关系。冷水江市成土母质类型有八种,即花岗岩风化物、板、页岩风化物,砂岩化物,石灰岩风化物,紫色砂石岩风化物,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流冲积,湖积物。经土壤普查,冷水江市共分 个土类, 个亚类、 个土属、 个土种。根据自然条件,农、林、牧生产特点和封分布规律,冷水江市属于红壤、黄壤为主的土区。一般海拔在 300米以上,山坡陡,土层

10、薄,水土流失容易发生,加上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目前冷水江市成为了娄底地区水土流失重点县市。(四)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5 公里以上河流 16 条,中型水库 2 座,小型水库 26 座,中小型灌区 30 个,河坝 298 座,山塘 5200 多口,各类渠道 10064公里。(五)作物种植情况及开发潜力2.2.2 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一)人口及劳力(二)社会经济概况根据冷水江市 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实现市内生产总值 149 亿元,同比增长 1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5.23 亿元,增长 5%;第二产业增加值 104.09 亿元,增长 14.6%;其中工业增加值

11、99.93 亿元,增长 1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72.35 亿元,增长 14.5%。第三产业增加值 39.62 亿元,增长 9.5%。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5%69.9%26.6%。完成财政总收入 156209 万元,同比增长 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71363 万元,同比增长 21.3%。2010 年,冷水江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8036 元,同比增长 1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279 元,同比增长 18.7%,连续 6 年保持全省经济十强县市地位。(三)农业产业概况2010 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 86507 万元,增长 4.9%,全

12、年实现农业增加值 52332 万元,增长 5.0 %。全市耕地面积85950 亩,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42 千公顷,增长 4.1%。主要农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增长,粮食总产量达 4.75 万吨,增长 2%,出栏生猪 32.3 万头、牛 1.2 万头,分别增长 2.9%、9.4%。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 4.5 亿元,同比增长 8.3%,发展壮大了瑞生源生物科技、响莲葛根、宏达乳业、富康油茶等企业,加快建设特色水果、中药材、无公害蔬菜、油茶等农产品生产基地,迅速发展了潘桥银凯、岩口三友等休闲农业。(四)农机服务体系概况到 2010 年底,全市的排灌总动力有 19480KW(

13、 4716 台套),其中柴油机动力 12470KW,电动机动力7010KW。40KW 以下机电提灌机站 25 座,小型、微型提灌机具保有量 4500 台套(18100KW),机电灌溉面积 9.9 万亩. 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 3 个,人员 80 人,拥有拖拉机 45 台,中小型流动提灌机具 100 台套;农机服务队 22 个,人员 210人,拥有拖拉机 15 台,中小型流动提灌机具 140 台套,从事抗旱农机应急小分队 29 个,县级 1 个,乡级 16 个,共有 120余人,共有应急提灌机具 320 台套。在全市农机人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的农业生产抗旱减灾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离农业生产高产稳

14、产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其抗旱减灾能力有待加强。2.2.3 水利设施现状2.3 干旱成因及规律分析2.3.1 干旱成困1、复杂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冷水江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大气环流运动经党变化,每年夏季,副高北跃西进,天气晴热,蒸发强,是形成干旱的气象背景。冷水江整体地貌形态南北高、中部低,呈不对称马鞍形。受特殊地形影响,易产生“焚风”效应,加之地表岩石、土壤吸热性强,散热难,形成区域性干旱现象;秋季,由于极地气团与温带气团的交界面逐渐南移,副热带高压北挺西伸,受单一的暖气流稳定控制,晴热少雨,这一时期常常出现干热风及干热期,该时段正值双季晚稻需水季节,水量供需矛盾突出,极易发生干旱。2.特殊的地

15、形地质条件。冷水江市以山区(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主要由花岗岩风化物、板(页)岩风化物,砂岩化物,石灰岩风化物,紫色砂石岩风化物,质地松散,含沙多,粘结力差,暴雨溅击和地表径流的冲刷后,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目前冷水江市石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高于 15%。因此,由降水形成的可利用水资源很少,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冷水江市地表持水蓄水能力差,使得冷水江干旱更加易发。3.严重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冷水江水资源年内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径流量大多集中在4-6 月,占全年径流量的 70%,连续最大三个月径流量出现的时间在 4-7 月。由于水资源在地区和时间上的分布不均,致辞使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甚至出现旱

16、涝急转灾害。冷水江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 1400 毫米,低于全省多年平均降雨1450 毫米,且冷水江水资源随季节分配也十分不均,4-6 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 60%以上,按正常年景,7-9 月是中、晚稻需水高峰期,但降雨量稀少,一般只占全年总雨量的 10%-15%。形成了冷水江干旱的季节性特点:干旱以夏秋连旱为主,夏旱和秋旱次之。有时有夏秋冬三季,甚至夏秋季春四季连旱。4、薄弱的水利设施。水利工程设施是抗旱减灾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由于冷水江境内水利工程相对薄弱,水资源调蓄能力不强,工程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冷水江已建成大小水库众多,但蓄水保水抗旱能力不强,已建水库病险多,日趋老化,水库蓄水抗旱效益不能充分发挥。每年在汛期到来之前,病险水库要严格按度汛方案降低蓄水位迎汛,确保水库大坝安全,汛后由于降雨少,一般不能很好地蓄足水量,防洪与兴利的矛盾十分突出。若病险水库如能正常蓄水,将大大提高抗旱能力。从灌溉设施来看,灌区建设不配套,渠系及其建筑物老化严重,灌区不能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