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对广州建设的贡献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5961492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侨对广州建设的贡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华侨对广州建设的贡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华侨对广州建设的贡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华侨对广州建设的贡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华侨对广州建设的贡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侨对广州建设的贡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侨对广州建设的贡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侨对广州建设的贡献华侨对广州建设的贡献华侨都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历来关心和支持祖国建设,期望祖国富强 昌盛。他们为广州市的经济和市政建设、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 献。 解放以前 在进行市政建设,扩建广州城方面:1918 年,广州市政公所成 立,开始拆城墙,开马路。旅美加华侨伍学幌、伍籍磐等集侨资办公共汽车公 司,市民称公共汽车为“加拿大”。以后,又创办电车公司,以港币 100 万元 向市政公所承包行车专利权,这笔费用主要用于拆墙筑路。1923 年,美国西雅 图市华侨陈汉子、曾诗传、伍瑞龙、叶崇濂等发起组织民星公司,购地皮,辟 街道,建住宅,计有民星新街、侨星新街、侨兴新街,还建立

2、了中山戏院、中 国戏院、中兴戏院、东乐戏院、西堤戏院和华民戏院,为侨眷和广州市民提供 了一批住宅和娱乐场所。以后又集资或捐资兴建中山纪念堂、中山图书馆、市 中心商业区、东山西式住宅区和新修大马路。在发展地方工业,兴办文教福利 事业方面:十九世纪末,近代工业在广州出现,其中有不少是侨资兴办的,如 1890 年美国华侨黄秉常开办第一间电灯厂,在 40 条街道的店铺和公共场所, 安装了 700 多盏电灯,很受市民欢迎。1898 年,著名华侨实业家张振勋出资向 美华公司赎回粤汉铁路路权,使一度中断的粤汉铁路得以重新修建,接着又自 筹资金扩建粤汉铁路的广三支线。1904 年,他又筹建广厦铁路,率先修建广

3、州 至黄埔路段,并在黄埔开商埠,还先后创办广州亚通机织厂等。第一次世界经 济危机期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当时的广东政府,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吸引 了不少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发展地方工业,还鼓励华侨投资,广泛吸收 侨资侨汇,促进了地方经济和市政建设。如华侨集资 100 万元筹建西村士敏土 (水泥)厂。还陆续兴建了火柴厂、硫酸厂、造纸厂等。以后又兴办广东银行、 工商银行(主要是接转华侨汇款),发展了金融业。广州市早期的 3 家大百货公 司永安、先施、大新公司和第 1 间高层建筑爱群大厦都是侨资兴建的。 在文化教育方面,华侨热心捐资办学,如广东四邑华侨中学和培正、培英、广 雅、执信等一批中小学。中

4、山大学、岭南大学也有华侨资助。新中国成立后 (19491965 年) 新中国的建立,更加激发了华侨爱国爱乡的热情。1953 年, 广州市华侨、归侨、侨眷共认购公债 49.74 万余元(折新币计),为国家建设提 供资金。1956 年,华侨踊跃投资,共计人民币 624 万元。当时,省华侨投资公 司利用华侨投资,在广州兴办的工厂有苎麻纺织厂(现广州绢麻厂)、广东华建 麻袋厂(现广州麻纺织厂)、广州华侨糖厂、南方针织厂(现市第四针织厂)、裕 侨漂染整理厂(现市纺织工业总公司属下工厂)等,并吸收了一批归国华侨及侨 眷就业。年产 1,800 多万米麻布的广州苎麻纺织厂,在当时全国同类型工厂中 规模最大。广

5、州华侨糖厂现在是广东省十大糖厂之一。此外,专门接待归侨的 广州华侨大厦和南方大厦百货商店,亦有华侨投资。1957 年,归侨、侨眷集资 18 万元,办起了华侨土纸厂和华侨拉练厂。1958 年,归侨侨眷继续投资 166 万 元,自办小工厂 38 间,大批归侨侨眷参加了生产劳动。19611962 年,郊县 农村急需化肥,华侨及港澳同胞帮助进口化肥 13,874 吨。在市政建设方面, 据 1957 年市房管局统计,华侨在广州建房共 10,854 幢、171.6 万余平方米, 占全市居民私房总面积的 20.45%。这些华侨房屋不少为庭园式、别墅式设计, 既美化了市容,又解决了部分侨眷的居住问题,减少了国

6、家投资。“文化大革命”前 17 年,华侨共捐款兴办幼儿园及中、小学 10 间,其中 在华侨新村内的华侨小学,是由革命老前辈何香凝女士 1955 年亲笔题字命名的。 华侨小学当时由华侨、港澳同胞及广州归侨侨眷捐资 50 多万元,建成后,可 容学生 1,200 人上课、700 人住宿。该校开办以来,曾先后接收了来自世界 60 多个国家的华侨子女入学。侨光中学是 1957 年由华侨、归侨、侨眷捐资,市侨 联和市致公党合办的。1957 年,市侨务局和市侨联在越秀桥畔兴建办公大楼, 华侨及归侨、侨眷又捐资 16.8 万余元。“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错 误影响,侨务政策被严重破坏,挫伤了华侨的爱国

7、爱乡热情,华侨对广州的支 持因而停了下来。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1983 年)通过深入贯彻党在新时 期的侨务工作方针、政策,侨胞支援祖国建设的积极性重新调动起来,为广州 建设又作出了新的贡献:(1)开展来料加工、补偿贸易或合资、合作经营,增加 了外汇收入,支援了在调整时期开工不足的企业,并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设 备。至 1983 年,在全市签订的“三来一补”和合资、合作经营项目合同中,华 侨及港澳同胞占合同总金额的 96.8%。(2)不少华侨、外籍华人科学家回广州讲 学,进行科技交流,解决了一些生产、科研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3)捐款捐物 兴办生产和公益事业。19781983 年,全市接

8、受捐赠折合人民币共 4,916.6 万元,其中 1983 年为 1,541 万元。捐赠项目中有戴宗汉先生捐建的学校、卫 生院;陈德勋先生捐赠的价值 100 万美元的瓦楞纸箱生产流水线;有邓琨、刘 浩清先生捐助、美藉华人养鸡专家许志俭先生指导办起来的广州第一个现代化 养鸡场;何贤、霍英东先生捐建的番禺宾馆;何善衡先生捐建的石溪中医院; 张耀宗先生捐建的学校、敬老院、文化宫等。广州图书馆接受石景宜先生等捐 赠价值 110 万港元的图书、设备,充实了藏书,改善了视听设备。市第一人民 医院共接受捐赠 214 万元人民币,扩建了病床,进口了各种先进医疗设备,提 高了医疗水平。这期间,华侨、港澳同胞捐款办

9、学,折人民币共 791.8 万元。 全市有 92 间学校、幼儿园新建、修建了校舍或增加了先进教学设备。1983 年 用于办学的捐赠共 34 宗。番禺县共接受捐赠 6,131 万港元,新建扩建县人民 医院、妇幼保健院、市桥中医院等医院 6 间,中小学校 23 间,幼儿园 6 间,文 化宫和影剧院 5 座,以及兴建水厂、桥梁、公路、码头等。华侨、港澳同胞还 到该县签订来料加工合同 160 多宗,为国家创汇 2,200 多万美元。 华侨文化 是广东近代历史的独特的文化资源 广东是中国移民海外和海上通商贸易最早、最多的省份,是全国最大的侨乡,分布 在世界各地的广东籍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近 3000 万人

10、。海内有一个广东,海外也 有一个广东。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新会人梁启超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如果 只从中国的版图上来看广东,广东是无足轻重的,但是一旦把广东放在世界版图上 看,广东就举足轻重了。 ”为什么说举足轻重呢?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海上贸易频繁,海外华侨众多,使广东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和中西文化碰撞与 交融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使广东成为近现代中国先进文化和创新思想的发祥地之一, 同时也是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由于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广东华 侨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广东近代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华侨文化是广东近代历史的 独特的文化资源。 华侨华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中华民

11、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重要的资源宝库。华侨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最突出体现在文化纽带上。华侨移居海外以后,本身固有中华民族的传统 文化与西方文化从碰撞到融合,从融合到创新,产生了有较强民族性、时代性和先 进性的华侨文化。华侨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今天,我们讲要建设华侨文化,就是要研究华侨文化这种兼容 中西文化的特质,找到它的内核,丰富和发展广东文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弘扬 主旋律的问题。根据我从事侨务工作的体会,我认为华侨文化的基本特质大致可以 概括为:开放兼容、敢为人先;念祖爱乡、团结奉献;重教尚义、实

12、业兴国;克勤 克俭、顽强打拼。这种文化基因在华侨中代代相传,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 力量,使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始终关注幷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在广东历 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贡献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开风 气之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华侨推动了广东乃至中国近代文明的进步 在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值中国民族工业的开端。华侨生活在海外,接触到资本 主义比较先进的生活方式和先进技术,也积累了一定的经商资本。在“实业救国” 思想的影响下,华侨纷纷回到广东投资,侨资企业成为当时广东的重要的经济支柱, 推动了广东的近代化建设,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创了多个“第一” ,其中

13、最为突出的 就是越南华侨陈启沅,带着他在法国人建的丝厂里学到的知识和多年积累的资金, 于 1872 年在家乡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成为中国第一家使用机器缫丝的民族资 本工业,由于实行了技术革新,厂丝逐渐取代了土丝,使珠江三角洲的缫丝企业迅 速发展起来,成为了广东的支柱工业之一。 另外,像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第 一家民族资本的火柴厂,第一家民族资本的电灯公司,第一家民族资本建设的新宁 铁路等等,这些都是侨资企业的表率。特别是华侨商业,被誉为中国现代百货业先 驱的“四大百货”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和大新公司。这四家公司都 是由澳洲华侨创办的,他们打破中国传统的商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开创了

14、中国 近代商业史上的多个“第一” ,比如用彩票、礼券等方式来促销,做电台的广告, 雇用女售货员,开放大型游乐场,开放冷气设备等等。一直到今天,一些大型商场 仍然以“四大百货”模式作为服务顾客的标准模式, “逛商场”成为了人们的一种 生活时尚。 在引进西学、传播新文化、发展教育事业等方面,华侨更是功不可没。 早在 100 多年前,开创中国留学教育先河的珠海人、美国华侨容闳就带领了 100 多 名青年出洋留学,走出国门,开眼看世界,这是中国第一批公派的留学生。解放前, 由华侨捐办的中小学校已经遍布广东各大主要侨乡,成为我们广东教育事业发达的 一个重要因素。 在民主革命时期, “华侨是革命之母” 在

15、民主革命时期,华侨积 极投身革命运动,宣传革命思想。特别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十分重视发动华 侨、依靠华侨进行民主革命运动。华侨是兴中会和同盟会的重要支柱。海外华侨发 扬爱国主义精神,从人力、物力、财力和舆论等各个方面大力支持祖国的反帝反封 建斗争,发挥了重要的支柱作用。孙中山十分重视发动华侨、依靠华侨进行民主革 命活动。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就历史地反映了这样的一 种思潮。1905 年 8 月,孙中山在华侨的支持下,又在日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 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幷迅速在欧洲、美洲、东南亚和檀香山等 地区建立了许多分会,广东籍的华侨是同盟会的重要支柱,众多的华

16、侨倾家荡产也 要支持民主革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历次的武装起义,组建了中国的第一支空军, 有的甚至为国捐躯。在著名的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三十一位华侨志士。 孙中山曾高度赞扬华侨的这种革命精神,称“华侨是革命之母” 。广州素有“英雄 之城”的美誉,这与华侨是密不可分的。 “华侨众多”提升了广东的文化活力 广 东是国内改革文化的前沿地,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率先发展,这与善于发挥 “毗邻港澳,华侨众多”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缘人缘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对侨务政策进行了拔乱反正。邓小平明确指出:“海外关系是 个好东西” ,广大华侨华人是中国发展的“独特机遇” 。 江泽民在二 000 年视察广东的时候,在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的同时,又针对性地指出华侨众多是广东的 “独有优势” ,要发挥好这个优势,提高广东对外开放的水平。这个“独特机遇论” 和“独有优势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检验。 改革开放之初,侨资率先进入广 东,充当“领头羊” ,全国第一家外资企业是侨资企业。目前在广东的外资企业中, 绝大多数是港澳台侨资企业,港澳台资金是广东这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