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59165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余姚七中余姚七中 周海清周海清 摘要:“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提出的一项基本理 念。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教学方式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 因此,构建适合学生特点的新型数学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 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教学策略 第一部分:引言第一部分:引言(包括对新课程背景的一些阐述)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展开,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理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明确地把“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作

2、为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一项基本理念加以突出强调,意在为改变学生数学被动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析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析1、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学情状况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目前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使本研究更具发展性,为后继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笔者在所在学校的高一学段范围内对学生发放了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该问卷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的调查。问题的设置如下:题 1: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是否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题 2:如果你数学成绩不理想,你认为最大的原因是?题 3

3、:你认为目前高中数学学习任务?题 4:你认为效果最好的数学教学模式?本次调查工发放问卷 610 份,收回 560 份,有效问卷数为 520 份;以下是问卷的一些统计:050100150200250300350是否预习复习经常偶尔很少050100150200250300350成绩不理想原因学习 方法 不对学习 不努 力上课 听不 懂, 30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学习任务情况容量大 很困难一般比 较困难较少, 能轻松 完成, 30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教学模式灵活 、思 考型题海 战术 性按部 就班 型2、对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学情

4、进行结果分析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高中学生的数学习惯普遍不好,其中经常预习和复习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 23.08%;而认为当前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节奏快的同学占到了总人数的 76.9%;学生对目前成绩不理想的原因的认识,有 61.5%的学生认为是学习方法不适当,同时也有 34.6%的人认为上课的效率不高;在对上课模式的一些倾向性意见中,有高达 80.8%的人希望在一种灵活的、思考的过程中来进行数学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此针对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方式,进行探究式教学实践,将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三部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第三部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1.情境

5、的创设策略创设探究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且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也非常强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利用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是我们的首选。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A、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所以,我们也经常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同时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问题情境能够形神兼备,从而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B、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要具备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既要让学生都能够探索和学习,达到日常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研究价值,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

6、识的迁移、发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C、情境的引申作用和整体教育功能,它不能只是一节课的“敲门砖” ,而作为教师授课的一个台阶,它应当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起到一个能引发师、生“链式”思考的作用,能够生成新的情境,并最终能够引起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深刻的反省。抓住这一点,就能比较有效地实施探究教学设计,实现探究教学的过程性目标。2.问题的设计策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探究教学更是离不开对问题的研究。因此,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的质量层次,决定了探究教学模式是否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的特征。就问题认识的主体学生而言,问题必须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究性。可接受性是指问题要容易为学生所理解,问

7、的是什么?要有一定的意义而容易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障碍性则是要求问题要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从而在问题的发展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再次创造出学生的新的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应是显而易见的,是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供使用的但又确实与已学内容有一定联系的问题,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 ;探究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能进行探究;二是探究的过程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涵盖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价值、思维的价值或是人文的价值) 。因此,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应该注重把握好整体性、现实性、趣味性、阶梯性、启发性、导向性、发散性、建设性、深刻性等等一些重要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的联络关系。虽然我

8、们在问题设计过程中不一定将这些特征面面俱到(比如受知识内容、类型的限制) ,但是,尽量抓住这些特点与联系去设计问题的层次、展开方式和顺序,就会在实际的探究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效果。3.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进行合作、探究、交流之前,缺少不了学生独立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也是挖掘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过程,只有学生通过独立的研究探索后,他的情感体验、过程方法的体验才是真实的、可感悟的。如果教师介入过多、过早,或者过早进入合作学习阶段,那么,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特别是那些数学学习中、差的学生更是如此。在本研究进行的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

9、操作环节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当遇到困难较大的问题或者个人独探完成时,可组织学生通过适当的探究性讨论进行相互间的检验、交流与评价,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4.启发和引导的策略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往往会难住学生,所以在进行探究教学之前,进行对学生及所探究问题的差距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毕竟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所以适当的启发或引导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更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关于启发,要抓住“定向、架桥、含蓄、揭晓”几个关键,也就要把握启发的“度” 。而引导则需要教师对课堂有一个整体上的目标性把握。这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在

10、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为缺乏启发的“耐力”或者是引导的“技巧”而导致对所设计的问题全盘抛出,或者是牵着学生思维去完成教学,从而造成探究教学的彻底失败。因此,启发和引导的策略,必须要在设计教学之前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分析,达到一定的心理准备。从平时辅导、答疑的角度来讲,也要注意不能轻易地将解法与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要尽量“逼”学生去思考。5.梳理与反馈的策略梳理与反馈是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时,对当堂课学生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整理与总结。整理与总结是将数学知识与技能通过“同化”或“顺应”的心理认知机能来“平衡”认知结构的必要步骤。梳理的设计有以外显的活动过程为主的梳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思维过

11、程的再现;也可以是以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数学知识体系或数学思想为主线来梳理,这样则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同化或顺应而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反馈的方式则可灵活多样,如在概念学习后以辨析、类比方式反馈,可以通过布置阅读、练习和实践等课外活动进行反馈,也可以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或小论文等。第四部分: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案例分析第四部分: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案例分析教例分析:“曲线方程的求法”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的内容,渗透了解析几何这部分重要的研究方法坐标法,是后面学习圆锥曲线的基础,也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点。1情景的创设情景的创设:在南沙群岛中,甲岛与乙岛相距 8 海里,

12、一艘军舰在海上巡逻,巡逻过程中,从军舰上看甲乙两岛,保持视角为直角,你能否为军舰巡逻的路线写一个方程?评析:部分学生可以猜想出轨迹是一个圆,但由于对曲线方程的概念还仅仅是初步了解,因此一时还不能分析出解法来,本引例只是为引起学习的注意,为后面解决问题,做一个“障碍性”的铺垫。2问题设计问题设计:例 1:设 A、B 两点的坐标是(-1,-1)、(3,7),求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并提出两个问题:利用先前所学知识怎样求解?尝试用新方法解决。问题 1:如果把这条垂直平分线看成是动点运动的轨迹,那么这条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应该满足怎样的几何条件?这一几何条件可否用一个点的集合来表示?点的坐

13、标符合什么样的等式关系?问题 2:用新方法求得的直线方程,是否已符合要求?为什么?(学生开始探究发现、反思检验)3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己思考以及与同学交流得出自己的结果,并理清自己的思路。4、启发和引导:启发和引导: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适时进行策略性的评价,既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又要正确的对其进行指导,使这一阶段充满研究的氛围,从而来突破难点。然后让学生按照目前的思路和方法对引例进行思考和求解。5梳理和反馈梳理和反馈:教师通过对例题的点评,结合学生的思考对曲线方程的求解一般步骤进行总结归纳,并适当布置部分习题,让学生对所学、所思进行验证。第五

14、部分:初步结论、效果与后期展第五部分:初步结论、效果与后期展经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发现,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笔者在研究过程主要采用的是过程性评价,虽然在一定意义下促进了教学模式的修正与改进,但是,这其中缺少一定的科学量化的方法。这是今后需要特别关注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张奠宙.关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J.数学通报,2001.5.2.2李果民等著.中学数学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3靳玉乐著.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4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第三卷.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5张思明,白永潇.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Z.2004.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8喻平.教学论的当代研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04,2.9范云峰.论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