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 王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940861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76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 王洁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 王洁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 王洁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 王洁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 王洁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 王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 王洁(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 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王 洁 X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你了解的你想了解的1.2.3.你的理解1.2.3.一、我们倡导的校本研修一个案例一个案例 几点说明几点说明实例:从教到学实例:从教到学高一物理“共振现象”的教学探究课改实验教材在基地学校开始实验之后,教师能否在现代教育理念之下实施教学,构建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催生高层次思维活动形成的课堂教学方式?我校物理教研组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共振现象”就是其中的一节研究课。教材介绍:课改实验教材高一物理第六章 “共振现象”一课,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新课导入。介绍了美国塔柯姆大桥因大风引起的振动而塌毁、法国里

2、昂士兵齐步走过桥引起桥梁坍塌以及声音振碎玻璃杯三个事例。第二部分:概念和规律。通过观察弹簧振子的实际振动,引入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等概念。并通过的实验装置探索驱动力频率与弹簧振子固有频率的关系,发现共振产生的条件。第三部分:自主活动。通过音叉实验、带有偏心轮的可调速电机以不同速度转动时,长度不同的塑料片振动情况不同等实验,让学生体会共振产生的条件。第四部分:知识拓展。通过微波炉加热原理、音响设备、各种乐器的音腔、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激光的产生、核磁共振等的介绍,理解共振现象存在于物理学几乎所有的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翟老师将教材中新课导入部分的三个事例全部介绍给了学生。他先是播放

3、了1940年美国塔柯姆大桥被风吹倒的实况录像,看着全长860米的大桥在风力的作用下开始晃动、扭曲、倒塌,学生们感到无比的震撼,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惊呼。之后老师又给学生介绍上世纪中叶,法国里昂市附近一座长102米的桥,因一队士兵在桥上齐步走,引起桥梁坍塌,死亡226人的故事,当了解学生以前看到或者听说过该故事之后,老师又特地展示了实验员制作的士兵过桥,引起桥梁大幅振动的模型,也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接下来是声音振碎玻璃杯的图片展示和介绍。介绍了上述三个事例之后,翟老师说:“上述的三个事例都和振动有关,但是什么样的振动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接下来,他开始按照教材的顺序,向

4、学生介绍固有振动、阻尼振动以及受迫振动、共振等概念。翟老师十分忠实教材,凡是教材上提到的知识,他都一一进行讲解或者组织学生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在40分钟的 时间内,大大小小的实验和录像就出现了9次,平均4.4分钟 一次。整节课的教学气氛是很活跃的,但当翟老师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习知识来解释新课引入时三个事例时,学生不能进 行有效的描述并得出结论,无奈之下,教师自己只好代劳。这节课引起了区教研员和学校物理教研组的同行们激烈的争论。赞同的说“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材上规定的教学内容 ,教学安排紧凑”;“自己研制的几个实验很有新意,调动 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新疆伽什地震的有关资料及时充实到教学之中

5、,注意和日常生活、社会问题的联系,丰 富了教育资源”反对的说“这样的教学安排就是在教教材,是胡子眉毛 一把抓”;“实验太多,学生来不及思考和消化,整个感觉 就象是走马观花”;“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学生 的思维不是连续的,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翟老师自己也感觉到这节课上的不理想。“教学的素材比较多,总想着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以上课时关心学生少了,注意力放在如何控制好时间以及如何完成教学计划上来,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大家的讨论集中到新课导入部分,大家也提了很多看法。比如是不是三个事例都要用上?介绍事例的目的是什么?事例介绍如何和后面的概念学习加以衔接等等。王老师还向翟老师介

6、绍了自己安排新课导入这部分内容的设想:只介绍塔柯姆大桥一个事例,然后如图所示,将树枝(在树支下挂一个弹 簧振子)两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表示桥,用手指敲击树枝表示有风力作用 。用较大的持续“风力”压“桥”,看一看“桥”会不会倒塌?用间断的且不一定大的力敲击“桥”,看一看“桥”会断吗?引导学生分析:桥倒塌的原因可能是风力周期性地作用所引起。当然也会 与桥自身的因素(即其自身振动的固有周期)有关系。 重新设计亲身的教学实践和同事们的意见和建议,给了瞿老师很大的启发,他决定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新课导入部分,他采纳了大家的建议,决定只讲一个事例,其余的留给学生课后讨论。考虑到塔柯姆大桥录像所产生的震撼

7、人心的效果,他选定了这个事例。怎样从塔柯姆大桥自然过渡到有关共振概念的讨论中去?瞿老师感觉到王老师给出的建议很好,但是和塔柯姆大桥还有有些距离,学生不一定能理解。他苦思冥想了一个晚上,终于构思出了一个模型。 从图示前方用电扇给上述模型施加一个风力,桥身向 一侧发生侧移并产生微小的振动,将电扇的风速调节到最 大档,桥身的侧移有所增大,但是振动的幅度依然很小。 用书挡在桥身和电扇之间,快速地上下晃动书,发现桥身 的振动幅度不大,非常缓慢的晃动,振动幅度也不大,当 有节奏地晃动,并且频率适中时,桥身开始大幅度地振动 。这一模型十分生动地再现了塔柯姆大桥因风吹倒的过程 。 第二次教学这次的教学设计只安

8、排了4次学生实验,基本上每个教学环节一个,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在新课导入部分,学生看了塔柯姆大桥被风吹倒的录像之后,瞿老师请学生描述看到的场景,并猜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大桥倒塌。一个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猜测:“这座桥可能是豆腐渣工程”。他的猜测引起了大家的一阵笑声。老师也笑着说:“你的猜测合乎情理,不过据了解,桥梁倒塌的事故原因中没有提到 豆腐渣工程的问题。”其他的同学也陆续提出了一些猜测,如“风力太大,直接把桥身吹翻了起来”、“因为风太大,作用在桥身上的风力过 大,超过了桥能承受的限度,所以造成的倒塌”哪些猜测有道理呢?教师出示了自己设计制作的大桥模型,通过对学生猜测的不同情况的演示

9、,学生逐渐明确了,周期 性的风力是大桥倒塌的主要原因。接着,瞿老师开始介绍受迫振动和共振。 再次反思为了使我们的教学研究更有收获,我们邀请了一位特级教师张老师和骨干教师陆老师以及区里其他一 些学校的老师一起听了瞿老师的第二次教学。大家普遍认为,这次新课导入部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比第一次有了明显的改进,从塔柯姆大桥的 录像到桥梁模型过渡自然,通过建模,给学生提供了 将现实生活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加以研究的思路和方 法,符合“从社会、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回归到社 会、生活”的教学指导思想。存在的问题是,从大桥的模型到受迫振动、共振概念的提出不是学生自己得到的,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第三

10、次教学为了解决第二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组的老师和瞿老师一起进行研究。张老师和瞿老师 一道分析上课的录像,章老师自告奋勇地根据瞿 老师的教学设计上了一节课,请瞿老师在听课中感受问题综合大家的意见,瞿老师再次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 在学生理解大桥是周期性的风力吹塌之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前面学习的弹簧振子的振动和今天这座大桥在周期性风力作用下的振动有哪些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弹簧振子的振动的幅度逐渐减小,大桥振动的幅度可能很大”;“弹簧振子的振动的能量只在开始的时候由外界提供,振动过程中总是消耗能量,所以振动幅度越来越小;大桥振动时风不断地给它提供能量,因此它的幅度可

11、以很大”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适时地给出如下的定义:“只在振动开始时由外界提供能量的振动叫固有振动,在振动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获得外界能量的振动叫受迫振动。”教师接着说:“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知道,固有振动的物体,无论振动的幅度大还是小,振动的周期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将其称之为固有周期。那么物体做受迫振动时,它的周期是不是也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猜测:各种说法都有。教师:“这有一个装置,怎样可以使弹簧振子做固有振动?怎样又可以使它做受迫振动呢?”学生很方便地回答了出来。教师:“这个装置显然比大桥的模型还要简单一些。我们就从这个装置出发进行探究。首先,受迫振动 物体的周期会不会改变?如果会改变,接下来探

12、究受迫振动物 体的周期由谁来决定?什么情况下它的振幅会很大?”显然,这段教学内容注意到了前后知识的比较,在比较中很自然地引出了固有振动、受迫振动等概念,并由此巧妙地过渡 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去。教研组老师们的感悟1. 课堂教学中情境引入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情境引入,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认识 塔柯姆大桥的情境也是如此,单就教材上的图片讲解一下是一种,找到录像给学生放映是一种,从录像出发抽象出桥的模型再过渡到共振现象的研究之中也是一种应用,让学生根据这一模型展开猜想和探究又是一种应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好情境的作用,应该引起科学教师的深入思考。 情境不是外衣,重在促进理解2. 如何催生学生高层

13、次思维“共振现象”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初关注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所以才出现了40分钟9种课程资源使用的“大容量”的课堂教学。这种“大容量”多体现在知识的重复、变换角度的操练上,看上去教学节奏很快,内容很充实,但学生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分析和研究共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只能就事论事,还容易造成思维疲劳。 (杨浦高级中学常生龙等)改进教学,发展自我 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 校本研修的目的行动中学习 行动中研究 一边工作 一边研究校本研修的方式我们倡导的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是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校本研修的过程强化合作交流 开发差异资源 校本研修的形式以课为

14、载体 重视非正式课题研究 强调个人的行动智慧更多的是行为的改进 校本研修的成果我们倡导的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校本研修的基本途径原行为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 验的教学行为新设计阶段关注新理念、新 经验的课例设计新行为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 行为调整更新理念反思1:寻找自身与 他人的差距改善行为反思2:寻找设计与 现实的差距课例为载体/群体合作平台: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为反省教学设计反馈会议课堂观察校本研修的一般流程需要直接或间接的专业引领 需要支持性环境 校本研修的条件我们倡导的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

15、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要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二、我们可以怎么做需要技术的介入 从问题出发,让问题引导学习 同伴互助,让差异推动进取 1. 迄今为止的课堂,大多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去 学科”的课堂改进至少是一种缺失,不了解、曲解学科本 意的改进甚至是一种危险。2. 在课堂里,学与教是整体不能割裂,学生是学习 的主体,按照“以学论教”的思路,课堂评议实可简化为 如下的准则:学生该听的听了没有?该做的做了没有?该 想的想了没有?该说的说了没有?3.哪些是学生该听、该做、该想、该说的内容,教师 应是明白人,这成了课堂改进的瓶颈和关键,于是“教师 学习事关重大”。我们的基本观点学科教学知

16、识的缺失与教学浅薄问题 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Veal 和Makinster 建构了一个金字塔模 型, PCK位于塔尖, 是多方面整合的结果PCK背景、评价、 课程、学科性质、环境、 教学法、社会文化、教学管理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L.格罗斯曼作过解析)成为金字塔顶,是教师资格认证和培养向度的核心成分。2.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1. 教师走向专业成功的三大支柱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态度3.关于PCK的解析 学科统领性观点 关于学科内容、方法和性质的知识 对于中小学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 这部分知识的核心概念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