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基础-辨证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5931917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疗基础-辨证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中医诊疗基础-辨证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中医诊疗基础-辨证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中医诊疗基础-辨证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中医诊疗基础-辨证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疗基础-辨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疗基础-辨证(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诊疗基础第六章 辨证第一节 八纲辨证第三节 脏腑辨证第二节 气血辨证第四节 其他辨证第六章 辨证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证诊断正确是立法处方有效的前题。 辨:分别,分析,明察 辩: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什么是八纲: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合称为“八纲”。 是中医学辨证的纲领,学习和掌握八纲辨 证,对整个辨证体系的学习和运用具有指 导性意义。第一节 八纲辨证 2、八纲辨证的定义: 医生通过诊法所得的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综 合分析, 辨别:病变部位表里病情性质寒热邪正盛衰虚实病证类别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任何疾病都可以运用八纲对病情进行辨别

2、归类, 从而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八纲 是辨证的纲领。一、 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辨别病变部位。 躯干表 脏里 脏腑里 腑表 外有病属表,病情较轻 内有病属里,病情较重 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 病邪出表一层,病浅一层【概念】对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机体表 层侵入,正气抗邪所表现轻浅症候的概括。【证候】以发病急、病情轻、病程短,有外邪 感受史为特点。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 ,苔薄白为主要表现。由于外邪客表,阻遏卫 气正常宣发所致。【证型】常见风寒束表、风热犯表、风湿遏表 、暑湿伤表、燥邪犯表证等。病性属实,较快 治愈。(一) 表证【概念】泛指病变部位在里,由脏腑、气血、 骨髓等受

3、病出现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中后期 及内伤疾病中。【证候】里证范围极广,不同里证,证候不同 ,很难用几个症状来概括。特点是以脏腑症状 为主,无寒热并见证候。起病可急可缓,病情 较重,病程较长。【成因】外邪迁延传变入里。外邪直中脏腑。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伤及脏腑 。(二) 里证【概念】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 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中所表现的证候。【证候】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等位特征性 表现。(三) 半表半里证1、寒热症状:一般来说,恶寒发热并见属表证 ,但发热不恶寒;但恶寒不发热属里证;寒热 往来属半表半里。2、内脏证候:以头身疼痛,鼻塞喷嚏为主

4、,内 脏证候不明显者属表证;内脏证候明显者属里 证;半表半里证则有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等特有表现。(四) 表里证鉴别要点3、舌苔脉象:表证及半表半里证舌苔变化不明 显,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表证多见浮脉,里证 多见沉脉或其他脉象。二、 寒热辨证 寒热辨证:辨别疾病性质。 病邪有阳邪与阴邪 正气有阳气与阴液 疾病产生的原因:邪气偏胜,正气虚衰。 阳邪盛则热,阴邪盛则寒。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概念】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的,因机 体活动机能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 候。有实寒证、虚寒证之分。【证候】常见证候有恶寒、畏冷、喜暖,口不 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 大便溏稀,

5、面色青白,舌淡苔白润,脉沉紧。【机理】由于寒邪遏制阳气,或阳虚阴寒内盛 。形体失温,故见恶寒肢冷,喜暖蜷卧等症; 寒不消水,津液不化,故见口不渴,痰、涎、 涕、大小便清稀,舌苔白润。(一) 寒证【概念】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导致的,因机 体活动机能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 候。有实热证、虚热证之分。【证候】常见证候有发热、喜冷,口渴欲饮, 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 便干结,舌红苔黄,脉细数。【机理】由于阳热偏盛,或阴液不足。故见一 派热象以及阴津亏耗的表现。(二) 热证寒热喜恶辨证要点口渴与否面色赤白 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三) 寒热证辨别要点三、 虚实辨证 虚实辨证:辨

6、别邪正盛衰。 虚与实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 致病邪气的盛衰。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则泻之,取其有余。 虚则补之,益其不足。【概念】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 血失调,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 临床证候的概括。以邪气盛、停积为主。【证候】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病理产物 的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有 着各自不同的证候表现。一般新感、暴病、病 情急剧、患者体质壮实者多实证。【机理】外邪侵袭,人体正气奋起反抗。出 现寒热显著、疼痛剧烈、呕泻咳喘等症状。内脏机能失调,气机阻滞。形成痰饮 、水湿、瘀血、宿食等病理产物。(一) 实证【概念】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

7、主所产生 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证候】虚证有着各自不同的证候表现。一般 久病、病情发展缓慢、患者体质素虚者多虚证 。【机理】以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以及疾病耗损 为主要原因。(一) 虚证四、 阴阳辨证 阴阳辨证:辨别病证类别。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 本使,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万 之大不可胜数也,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辨证是辨证的基本大法。 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证、热证、实证均属阳证。 抑制、沉静、衰退、灰暗等里证、寒症、虚症均属阴症。【概念】体内阳气亏损,机体失温,推

8、动、蒸 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属虚 证、寒证。【证候】畏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渴喜 热饮,可有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 溏薄,面色白,色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 沉迟无力。多见于病久体弱者,病势较缓。【机理】病程日久,或久居寒凉之处,或年高 命门之火不足,或过服寒凉药物等,机体失去 阳气的温煦,不能抵御阴寒之气,出现的属虚 、属寒的证候。(一) 阳虚证【概念】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无以制阳 ,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属虚证、热证的性质。【证候】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 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 苔,脉细数。病程长,病势缓。【机理

9、】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或过服温燥 之品等,机体失去滋润濡养,阴不制阳,出现 的属虚、属热的证候。(二) 阴虚证【概念】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 的危重证候。【证候】以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 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 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位证候特征。【机理】是在阳气虚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或 阴寒盛极阳气暴伤;或大汗、失精、大失血等 阴血消亡阳随阴脱;或剧毒刺激、严重外伤、 瘀痰阻塞心窍而使阳气暴脱。 (三) 亡阳证【概念】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欲竭所 表现出的危重证候。 【证候】以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 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欲饮,皮肤皱瘪 ,小

10、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为证候特征。【机理】是在病久阴液亏虚基础上发展而来, 或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严重烧 伤致阴液暴失所致。 (四) 亡阴证汗质稀稠辨证要点汗质冷热面色赤白 身体温凉脉微脉疾结合病情等等(五) 亡阴亡阳辨别要点五、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概括一方 面的病理本质。 用八纲来分析、判断、归类证候,并不是 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 相互间可有相兼、错杂,可有中间状态, 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五、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证候相兼: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等。 证候错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 证候

11、真假: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 证候转化:表证转里、寒证转热、实证转虚等。第一节、 八纲辨证 本章节重点知识:掌握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掌握八纲证候的表现及病机分析。第二节、 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就是根据气、血的生理活动和 病理特点,从而分析、判断疾病中有无气 血亏损或运行失常证候存在的辨证方法。 一方面为气血的亏虚,主要有气虚、血虚 ,属虚证的范畴; 一方面为气血运行失常,主要表现为气滞 、血瘀,一般属实证的范畴。 第二节、 气血辨证 辨气 (一)虚类证(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 ) (二)实类证(气滞、气逆、气闭) 辨血 (一)虚类证(血虚、血脱) (二)实类证(血瘀、血热

12、、血寒)【概念】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 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的机能活 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证候】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呼吸气短,神 疲乏力,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 重,舌质淡嫩,脉虚等。 【机理】常由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或因先 天不足、后天失养;或因年老体弱,脏腑机能 衰退所致。 气虚【概念】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下陷,内脏 位置不能维固而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气陷 是气虚的发展,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证候】头晕眼花,耳鸣,疲乏,气短,自觉 气下坠感,或内脏位置下垂,有脱肛、阴挺等 症。气陷一般是指中焦脾虚气陷,故临床往往 称中气下陷证或脾虚气陷

13、证。 气陷【概念】气虚而失其固摄之能所表现的虚弱证 候。 【证候】气虚卫外无力,则常有自汗,易感外 邪,名日“肺气不固”,即肺气虚证。气虚不能 统摄血液沿脉道运行,可导致各种出血,称为“ 脾不统血”,即脾气虚证。气虚而下元固摄失职 ,可致二便失禁、遗精、滑胎等,称为“肾气不 固”,即肾气虚证。其辨证方法是有气虚证的一 般证候,合并各自“脏腑不固”的证候特征。 气不固【概念】元气亏虚已极,气息奄奄欲脱的危重 证候。 【证候】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或见昏迷或昏仆 ,汗出不止,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手撒身软 ,二便失禁,脉微欲绝,舌质淡白,苔白润等 症。气脱一般是气虚或气不固的进一步发展, 若由大失血所致

14、者,称为“气随血脱”。 气脱【概念】或称气郁证、气结证。是指人体某一 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 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一般为胸胁脘腹等处的胀闷或疼痛, 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按之一般无形, 疼痛性质可为窜痛、胀痛、攻痛等,痛胀常随 嗳气、肠鸣、矢气后而减轻,或随情绪的变化 而加重或减轻,脉象多弦。 【机理】因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 或外伤闪挫,或痰饮、瘀血、宿食、蛔虫、砂 石等病理物质的阻塞等。均可引起气滞。 气滞【概念】指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而不调的 病理变化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外邪、痰饮等犯肺,致肺失肃降而气 逆,则见咳嗽、喘息等症,是为肺气上逆。 寒

15、、热、水饮、食积、瘀血等,致胃失和降而气 机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等症, 是为胃气上逆。情志不遂,郁怒惊恐等,致使 肝气失调,升发太过而无制,则见头痛、眩晕 、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等症是为肝气上逆。气逆【概念】气闭属于气的实证,为急性重证,指 因大怒、暴惊、忧思过极,或因瘀血、砂石、 蛔虫、痰浊等阻塞脉络、管腔等处,致使气机 闭塞的证候。【证候】可见昏迷不醒、昏厥不知,大小便闭 ,并有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等症。 气闭【概念】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 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证候】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 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 女经血量少色淡、愆期甚或经闭,舌质淡,脉 细无力等。 【机理】失血过多,新血不能补充;生血不足 ,如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或进食营养不足,或 是肠道有寄生虫,以致生血无源;思虑劳神太 过,以致阴血暗耗;瘀血阻塞脉络,引起新血 生化障碍;久病、大病等,伤精耗气,化血之 源枯竭。 血虚【概念】又称脱血。系因呕血、便血、崩漏、 外伤失血等,以致血液突然大量耗失,或因长 期失血、血虚而进一步发展,血脉空虚所致。 【证候】面色苍白、眩晕、心悸、舌淡、脉微 欲绝或芤等危重证候。血脱又常伴随气脱、亡 阳。 血脱【概念】凡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 停留于某处;或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