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散曲的_道化_与_雅化_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92442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4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可久散曲的_道化_与_雅化_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张可久散曲的_道化_与_雅化_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张可久散曲的_道化_与_雅化_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张可久散曲的_道化_与_雅化_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可久散曲的_道化_与_雅化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可久散曲的_道化_与_雅化_(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 国 道 教吴国富学界论述元代后期散曲大家张可久, 莫不以 “雅” 形容其散曲的风格, 而这种 “雅” 又与他运用宋词手法写曲有关。 如任讷 散曲概论派别 说 “其曲之十之八九为雅丽一派, 总嫌参用词法过多。 ” 邓绍基 元代文学史 说: “他的散曲运用诗词手法, 讲究含蓄蕴藉, 且多熔炼诗词名句, 形成典雅工丽的特色。 ”“张可久热衷于学习词的表现手法, 在程度上已经超过前期作家中杨果等人的以词绳曲。 ”“由此导致他的散曲与前期散曲明显不同, 形成了一种雅化的倾向。 其实, 张可久许多散曲的 “雅” , 与宋词关系不大, 而与他的 “道化” 有关, 体现了

2、内丹心性修炼的特点。张可久做过路吏、首领官、桐庐典史及昆山幕僚,一生都无踌躇满志的时光, 他的 #庆东原$ 和马致远先辈韵 九首和 #醉太平$感怀等,写出了读书人的牢骚感叹, 颇为真切。但是, 在他九百多首散曲中,这类以沉沦落魄之感为内容的作品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散曲体现了一种超然世外的归隐情怀,体现了与道家文化的密切关系。他喜好探幽访胜,散曲中仅歌咏西湖的就有一百多首。张可久到过会稽、三衢及天台山,也游过虎丘、吴门和吴淞江,登临茅山、黄山与括苍山,写下为数众多的玩赏之作。除此之外, 以登高和看雨、 晚凉及月明、秋晴与雪晴为题的也有二百多首。在山水风景中,他悲也淡淡,欢也淡淡,没有发泄澎湃汹涌

3、的情感。作为下层小吏,张可久结识了一些权贵,如梅元帅、 赵使君等, 但为数不多;有一些相好的妓女,但并不显得放浪; 他与卢挚、 刘时中、 贯云石等名士也有交往,但不算密切,从总体上看,张可久访道宫,过佛寺,与和尚特别是道士交游最多,比如茅山道士王寿衍,在他曲中屡屡出现,两人情谊非同一般。这样的交游,使他创作了大量的小隐、 山中、 幽居、 游仙等作品,它们与红尘的关系在若即若离之间。韦金满从小山乐府看张可久散曲的道教色彩#, 对张可久与道教中人的交游关系有详细的阐述。因此,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张可久接受的主要是道教文化与隐逸文化的影响,而在他的散曲里,也浸透了道教文化的痕迹。在时人的心目中,张可

4、久也是一位 “隐士” 或者 “道人” , 如元末张仲深 子渊诗集 卷二 题张小山君子亭 一诗说:我尝西湖谋卜居,前有水竹后芙蕖;羁红縻翠眩人目, 云锦倒映青珊瑚。 归来试问隐者庐,嘉葩美植同纷敷。 彩鸾踏孔夜不啄, 文鸳陨粉秋生珠。 竹秉君子操, 莲如君子清, 我亭居其中, 乐以君子名。 道人寓物不着物, 岂唯物美唯德称,满帘花气香馥馥, 一亭翠景风泠泠。 愿君志如莲,濯于泥而不染;操如竹, 拍霜雪而不零。 我今闻之当乞盟, 制荷为衣竹为策, 迥谢浊世全吾生。张仲深与张可久同为庆元%今浙江省宁波&人。他在诗中称呼张可久为“隐士” ,为“道人” ,完全符合张可久的散曲中表现的情况。从散曲来看,张

5、可久醉心于道士的生活,#双调折桂令$ 游太乙宫 云:“华山高与云齐, 远却尘埃, 睡煞希夷。踏藕童闲, 携琴客至, 跨鹤人归。” 可知他到过当时全真教的活动地区华山,并对陈抟式的生活极为羡慕。陈抟是北宋初道士,隐居华山,号称“睡神仙” ,在道教典籍中他是吕洞宾的师友,到了元代,又被全真教当作做修炼内丹的成功者广泛宣传,名声大噪,于是元曲家也频频提及,张可久不过是其中的一位而已。道教文化的熏染,使张可久深谙内丹修炼之道,#越调寨儿令$ 桃源亭上 写道:倒金莲, 散金钱, 先生醉骑鹤上天。 月影娟娟, 霞袂翩翩, 即我是神仙。 入蓬莱行见桑田, 看梅花误入桃源。 溪头张可久散曲的“道化” 与 “雅

6、化”道 教 论 坛道 教 论 坛道 教 论 坛!“!“#!$%&( )(*&+,中 国 道 教卖酒家, 洞口钓鱼船, 专唱我 会真篇 。吕薇芬、 杨镰的 张可久集校注“, 将末句提到的 会真篇 注为唐代元稹 莺莺传 中的 会真诗 , 这是不对的, 因为全诗都谈修道成仙之事,与艳情无关。实际上 会真篇 是一部道书。根据任继愈 道藏提要 第 !#$ 条,西山群仙会真记 五卷, 施肩吾撰,南宋曾慥摘录是书, 编入 道枢卷三十八, 题作 会真篇 。到了元代, 它成为内丹经典, 曾慥也被列入全真南宗祖师名册,见李简易 玉溪子丹经指要 。张可久在散曲中表现了大量的道教思想,大都符合该书的论述,尤其是关于内

7、丹心性理论的内容。如会真篇 论述云:是以从道受生谓之命,自一禀性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古先圣人,教人修道, 即修心也; 虚心以还其实也, 无心以除其有也, 定心令不动也, 安心令不危也, 静心令不乱也, 正心令不邪也, 清心令不浊也,净心令不秽也。金元全真教继承了这一思想,如全真七子之一的谭处端作词歌咏云:道人心, 处无心, 自在逍遥清静心。 闲闲水云心。 利名心,纵贪心,日夜煎熬劳役心。 何时休歇心。 % 长思仙 &修行心, 包容心, 一片清虚冷淡心。 闲闲无用心, 灭嗔心,去贪心,寂寞清贫合圣心。天生现本心。%同上&#张可久也有大量的论 “心” 之曲。第一是无心。按全真的说法, 人生之初

8、, 心灵没有容纳任何外界事物的影像, 等于一张白纸,因此生命能量诸如精、 气、 神等均完好无损。修行者不能回到婴儿时代,却可以腾空后天接受的知识和影像,让心灵恢复到完整的浑纯状态, 形成修炼内丹的基础,张可久 中吕红绣鞋(仙居说: “有客樽前谈笑, 无心江上渔樵。” 打渔之人, 驾一叶小舟, 出没于风波之间,宛然是世上追名逐利者的缩影, 他们内心被贪欲、焦虑日夜煎熬,在通往死亡的路上飞奔。他自己却早已脱离了名利的行伍,越调寨儿令(山中 云:“寡见闻, 乐清贫, 逍遥百年物外身。糜鹿相亲, 巢许为邻,仙树小壶春。住青山远却红尘,挂乌纱高卧白云。”寡见闻是收视反听, 关闭心灵的门窗; 乐清贫是不让

9、心灵再去追逐外物;与动物为邻, 一则表示无贪残之心, 二则表示象太古时代那样浑沌纯朴。这就是以无心为本的道人心,也可称为“水云心” 、 “休歇心” 、 “冷淡心” 。只有以无心为本, 人们才能不贪名, 不竞利, 不劳心, 不劳力, 如中吕满庭芳(道:“急疏利锁, 顿解名缰” , 是化解名利之心;同调金华道中 : “营营苟苟, 纷纷扰扰, 莫莫休休,厌红尘拂断归山袖。”是厌弃红尘之心。其次是灭嗔心。心灵的空白,不等于心灵没有波动。婴儿也有悲欢,何况是成年之人。全真祖师曾如是设喻:一个道人在山中修行多年,自以为是心如止水。有一天来了两个手持兵器的人, 问他要吃的, 他马上去煮些山果。其中一人看到了

10、,嫌伙食太差, 勃然大怒, 恶语相向, 还要打翻铁锅。道人不动声色,借口外出, 在门外操了一根木棒, 大喊两人出来,拼个高低。两人大笑: “先生修行多年, 原来只是如此)”起身便走, 倏忽不见。 事见 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 。 所以, 主动忘怀名利不等于在被动情况下也能经受考验, 而张可久也还要考虑如何在名利的刺激下灭绝嗔心。越调凭栏人(说:“宝剑英雄血已干, 玉府神仙心自闲。 炼霞成大丹, 袖云归故山。 ” 特别指出心波起伏的基础即气血业已干涸, 外界任何震荡都不能令他心动, 根本不在乎什么英雄落魄, 怀才不遇。 双调落梅风(道:“青山隐居心自远, 放浪他柳莺花燕。 ” 也隐喻在纷繁万事面前毫

11、不动心。总之,上述内容均合于内丹家的阐述,也表明张可久在内丹修炼方面已达到一定的造诣。元代全真高道李道纯 中和集 说: “忘情养性, 虚心养神; 万缘顿息,百虑俱澄; 身心不动, 神凝气结,是谓丹基, 喻曰圣胎也。” 当这种心境出现之后,就可以着手修炼内丹了。张可久已经符合这种要求, 因此他屡以神仙自居。南吕金字经(道:“一棹烟波湖上春,真, 神仙身外身。” 内丹家所说的成仙,实际指内丹修炼成功之时到达的境界,内丹的样子大约像一个剔透玲珑的圆球。张可久是否炼成, 无从知道, 但他确实满心喜悦地描述过内丹, 双调沉醉东风( 气球 说:“元气初包浑沌,此囊自喜囫囵。闲田地著此身,绝世虑萦方寸。圆满

12、也不必烦人, 一脚腾空上紫云, 强似向红尘乱滚。” 这样的金丹, 是数十年保养修炼精、 气、 神的结果, 也是全真道教理想境界的极限。接受这道 教 论 坛道 教 论 坛道 教 论 坛!“!“#!$%&( )(*&+,中 国 道 教一理想的人,道化程度已非常之深了。明代朱权评张可久的散曲 “有不食人间烟火气” ,指出了那种清虚恬淡的道境。这种概括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可以说张可久的散曲体现了明显的“道化”特征。这种“道化”加重了散曲的 “雅化” 倾向, 但是 “道化” 带来的“雅”与宋词表现的“雅”有明显的区别。中 国 诗 体 文 学 明 显 出 现 “雅” 的特征, 应从宋代开始。宋代以前,诗歌风

13、格众多,但在当时及后代都很少有人用“雅”字去形容某个诗人的风格。到宋代婉约词兴盛起来之后, “雅” 的特征明显出现,而后代人评晏殊、姜夔等人的词作, 都用到了 “雅”字。婉约派重视借景传情,表达含蓄蕴藉,避免了粗俗与质朴,显得雅致,这是“雅”的主要含义。豪放派词人表达感情激扬喷薄 , 毫 不 遮 掩 , 就 不 能 称 为 “雅” 。但是,讲究情感的含蓄表达,并不意味着词人不愿意表达情感,或者是极力淡化情感。例如姜夔的词, 向来有 “清空骚雅”之称,但这并不意味他努力消解自己的情感,只是不愿意说得太实太露罢了。如张炎在词源中, 称白石词如 疏影 、暗香 、 琵琶仙 等曲,“不惟清虚, 又且骚雅

14、,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但是,这种清虚骚雅的词作,绝非无情之作,而是情致动人的作品: “矧情至于离别,则哀怨必至;苟能调感怆于融会中,斯为得矣。白石 琵琶仙 、 秦少游 八六子 , 离情如此作, 全在情景交炼, 得言外意, 乃为绝唱。”在张炎看来, 琵琶仙 等词的成功,在于情感的哀怨真切以及表现情感的高超艺术,两者缺一不可。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说:“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 可见 “骚雅” 不排斥感情,情感表现是“骚雅”不可缺少的成分。朱彝尊 词综发凡 说:“言情之作,易流于秽,此宋人选词多以 雅 为目。”“他说的 “雅” 就是 “言情而不秽” , 并非让情怀淡化到虚无状态。总之

15、, 消解世情、超凡脱俗既不是宋代多数词人的生活目标,缥渺虚无、清虚简淡也不是他们追求的风格,因此宋词表现的“雅”与张可久表现的 “雅” 并不相同, 因为张可久的 “道化” ,是努力追求情感淡化的表现。张可久的散曲很少描写实实在在的世事,形神毕现的细节。关汉卿的铜豌豆,王和卿的大蝴蝶,浸透着俗气与蒜酪味,诙谐泼辣,但都没有出现在张可久的艺术视野里。这种特点,有点类似于姜夔的 “清空” , 但它显然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追求,而是与他的思想涵养有关。如上所述, 张可久的散曲以写景、 访道、隐居为主要内容。作为一个小吏,并非没有机会广泛结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另有迷醉。他在道教的天地里尽情遨游,自然就

16、疏远了人世;作为道教涵养的结果,情感的淡化就必然表现在张可久的散曲中。偶然出现的情怀散淡,属于常人的感觉,与道化没有必然联系,也不需要长期的调控与涵养。一贯性的情感淡化则不同,它来自于始终不渝的追求。本来作为作家,他的情怀必然要在诗词歌赋中流露出来,但在张可久散曲中,几乎看不到那种生动率真的世俗气息,作为沉沦下僚的人,也没有多少抑郁悲愤的表现。#中吕卖花声$客叹 中 “十年落魄江滨客, 几度雷轰荐福碑,男儿未遇暗伤怀”之语,被许多人用来概括张可久散曲的思想内容, 但 “十年” 一词却说明这是早年的作品,因为他混迹下僚至少也有三十年。这种悲愤的存在,说明他并非天性超脱,而是经历了从起初的不平静到后来的平静这样一个过程,其中道化的作用不可低估。现实的黯淡使他痛苦,但是他接受了全真教将世俗生活、荣华富贵以及英雄历史视作虚无的思想,追求着内丹心性的境界,从宁静恬淡到金丹脱壳,步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