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纲解析补充-2011年教育学考研答案解析(沈茜)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5919609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73.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纲解析补充-2011年教育学考研答案解析(沈茜)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纲解析补充-2011年教育学考研答案解析(沈茜)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纲解析补充-2011年教育学考研答案解析(沈茜)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纲解析补充-2011年教育学考研答案解析(沈茜)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纲解析补充-2011年教育学考研答案解析(沈茜)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纲解析补充-2011年教育学考研答案解析(沈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纲解析补充-2011年教育学考研答案解析(沈茜)(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年凯程教育学宝典补充修订年凯程教育学宝典补充修订 修订说明:修订说明: 由于 2012 大纲比较 2011 大纲没有任何改动, 故凯程宝典修订部分对于知识 点没有做任何调整。现补充 2011 考研真题及其分析,供大家参考。 2011 教育学真题详细分析版教育学真题详细分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比较教育学以当前世界不同国家、 民族和地区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元教育学是以教育理论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教 育哲学侧重以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其研究对象仍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 题。 ) 2、B(解析:近代以来,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

2、是普及教育,最突出的表现就是 义务教育的实现。 补偿教育指为文化不利(culturally disadvantaged)儿童设计不同教育方 案,以补偿其幼年缺乏文化剌激的环境,进而减少其课业学习困难和增进课业学习能力,在 欧美约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 但最终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终身教育正式产生 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思潮,目前各国仍在继续推进。 回归教育是 20 世纪 60 年代末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教育观念,主张在人的一生中,工作和 受教育交替进行,打破传统的连续性的学校教育方式,使人们在生活的各个阶段都有重新受 教育的机会。) 3、D

3、(解析: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其具体思维能 力已发展到一定的高度, 关键是促进其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 4、C 5、A(解析:美国进步教育实验中,教育家沃特推行“葛雷制” ,又叫“双校制”或“二部 制” ,在教学中采用二重编法,将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教室上课,另一部分活动。 ) 6、D(解析:考查学制的定义及内涵,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 则,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教育年限及学校之间的衔接与分工关 系。 ) 7、A(解析: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经验课程论

4、以杜威为代表,强调“以儿童为中心” ,重视活动。要素主义课程论以巴格莱为代表,强调 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课程设置要首先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重视 学科课程。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 主张课程应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组 织,以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 8、C(解析:相关课程将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课程之中,但不打破学科界限,这 也是它与融合课程的重要不同点,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各学科相关内容高度融合。 ) 9、B 10、C(解析: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期待效应;俄狄浦斯效应即恋母情节;布朗效应即反馈效 应,反馈效应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相

5、同。在进行儿童发展道德阶段的研究中,布 莱特发现儿童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时, 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 方式,拒斥低于自己的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因此,他认为,围绕道德两难问题 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科尔伯格和劳顿后来在 20 所学校进行实验,结果证明布莱特的假设成立,称这种现象为“布莱特效应” 。 ) 11、D(解析: “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 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之所以推 行“教育先行” ,就是看到了人力资本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重要性,这是建基于人力

6、资 本理论基础上的。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作用,夸大了环境、教育的作用。劳动力市场理论认 为, 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 而与教育程度本身并不直接相关。 筛选假设理论将教育的作用归之于其筛选的功能, 认为教育只反映了个人的能力, 并没有增 加个人的能力。 ) 12、B(解析:基础性、连续性和顺序性是泰勒提出的组织课程内容的三条重要原则。 ) 13、C 14、B(解析:墨家教育内容中最有特色的方面是科学技术教育,主要包括科学原理和实用 技术的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实际本领。 ) 15、B 16、D(解析:汉武帝时施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正式设立太学,标志着中国经学

7、教 育制度正式建立。 ) 17、C(解析:策论要求考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发表自己 的看法,类似于政治性论文;诗赋要求考生当场写作诗赋各一篇,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修养 和文学创作能力。策论和诗赋是科举考试中最常用的考试方式。 ) 18、B(解析:颜元倡导“实学”教育,他主持漳南书院,设置六斋,并规定了各斋“真学” “实学”的教育内容。 ) 19、A(解析:1925 年 5 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 , 这是收回教育权运动最大的实际性成果。 ) 20、C(解析:蔡元培倡导实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以取代原来的教育行政制度,目的是为 了“改官僚化为学

8、术” ,以促使教育与学术的结合,实现教育行政机构的学术化。 ) 21、B(解析:洋务学堂以“西文” 、 “西艺”为主要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并没有放 弃四书五经的学习。 ) 22、D(解析: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 ,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主要 有三层含义,即: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 生活。 ) 23、A(解析: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提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 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 ,教育为长期的战争服务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教育的基本精 神。 ) 24、B 25、B(解析: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西塞罗论雄辩家 ;

9、卢梭忏悔录 ;亚里士多德 论灵魂 ) 26、A(解析:19 世纪初美国开始了公立学校运动。19 世纪上半叶,政府把主要精力用于 小学教育,大力兴办公立小学;南北战争之后(19 世纪下半叶) ,公立中学加速发展。 ) 27、A(解析:夸美纽斯遵循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根据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分别对应 设立四类学校,即: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大学。 ) 28、C(解析:斯宾塞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重视科学教育。 ) 29、A(解析:拿破仑设立帝国大学,牢牢掌握教育管理大权,标志着近代法国中央集权式 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 30、B(解析:拉伊: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

10、: “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 梭利:幼儿教育理论。 ) 31、D 32、B(解析: 哈多报告第一次从国家教育的角度阐明“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 。 斯 宾斯报告将双轨学校改变成三轨,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使技术中学成为 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雷沃休姆报告是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法案。 ) 33、A 34、C(解析: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已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就是正处 于掌握边缘的解决问题水平。 ) 35、D 36、D 37、D(解析:德怀克提出了“目标定向理论” ,将成就目标定向分为两类,即:掌握目标 定向和表现目标定向,前者倾向于内部动机激发,通过成绩来表现

11、自己的能力,追求学习过 程中产生的满足感,相信努力会带来成功,积极进取;后者靠外部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将学 习视为通过成绩在他人面前展示和证明自己能力的手段, 并极力回避可能导致失败或表现能 力不足的情境。 ) 38、B(解析:解题关键是区分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指的是个体经由 学习而积累起来的习惯倾向, 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条件下, 思维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 迅速解决问题。 功能固着是指当个体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 便很难看出该物体其他 功能的心理特点。 ) 39、C(解析:顺查法和逆查法是按照时间来进行文献搜索,前者按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 顺序查,后者按由近及远、由新

12、到旧的顺序查。引文查找法是以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 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综合查找法法就是使用各种方法以 达到检索目的。 ) 40、B(解析:研究假设要以陈述句形式提出,避免使用疑问句。 ) 41、D(解析:非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或采取公开的或秘密的方式 进行的观察; 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 不暴露真实 身份进行隐蔽性的观察研究。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是按实施程序和方法进行分类的, 前者采用严格的步骤和工具进行, 是观察法中最严格的一种; 后者有一个总的观察目标和方 向,缺乏明确的观察项目和固定的记录方式,

13、相对比较灵活。 ) 42、A(解析:定名测量中的数据仅是代表或表示事物,而无任何数量大小的含义。定序测 量、定距测量及比率测量的数据都有数量大小的含义。 ) 43、D(解析:勒温把行动研究直接应用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上,提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 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 。考瑞第一次系统地将行动研究引进到教育中来,使行动研究法很快 影响到教育实践。凯米斯提出教育行动研究由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基本步骤构成。 ) 44、C 45、C 二、辨析题。 46、正确。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 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

14、以形成他们的 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围 绕这一目的或任务开展管理、教学、服务等工作。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 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 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的道德教 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 间接的道德教育包括 思想教育外的其它各科教学,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等一些教学形式。 教学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都 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47、错误。 劝学这段话阐明了持久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有完善的作用,也蕴涵了学生必须 向老师学

15、习求教的思想, 但推导不出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不唯师说的结论, 荀况也并无不唯师 说的思想。 荀况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教师的作用关系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认为, 教师与天、地、君、亲处在并列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治理;教师是礼仪的化身,人的完善 没有比向老师学习更为有效的办法。因此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 “师云亦云” ,否则就是背 叛。据此提出尊师,并以是否尊师作为国家兴衰的标志。 48、错误。尽管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都属于行为主义者解释学习发生的基本现象, 但两者的建立过程却有很大不同。 在建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过程中,无条件刺激(如食物)有时又称为强化刺激, 往往需伴随着条件

16、刺激(如铃声)而出现,或与其同时出现,经典性条件作用由已知刺激引 起,是有机体被动地对环境作出的反应。在建立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发射中,强化刺激(如食 物)则需伴随着反应出现。 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反应由刺激引起;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操作强化 的过程,重要的是伴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 。故两者存在较大差异。 三、简答题 49、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 将课程目 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 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 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有: (1) 课堂与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2) 学生的需要与特点。 (3) 教师的教学经验。 (4) 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条件。 (5) 教学的其他实际需要和特点。 50、全国人大常委会于 1993 年 10 月 31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