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心理学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591935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6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认知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社会认知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社会认知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社会认知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社会认知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认知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认知心理学(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社会认知心理学第二章 归因理论2012年03月07日,北京,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分组讨论,教 育部长袁贵仁出席教育界委员讨论 。会上政协委员葛剑雄在没有事先 安排发言的情况下,突然站起来大 声要求教育部就2012年考研英语漏题事件道歉。2012年03月07日,北京,全国政协十一届 五次会议分组讨论,当主持人宣布将进入 部长发言环节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突 然起立喊道:“我要求教育部对2012年考研 泄题事件作出答复,并向全体考生道歉。 这样的事情不止发生一次,怎样弥补考生 的损失,究竟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内部存不 存在腐败犯罪行为?”袁贵仁披露,2012年 有150余万名考生参加研究生考试,当

2、场抓 获作弊者达5000人。当时公安部门已在网 上发现疑似答案,做了屏蔽处理。此事有 两位中央领导做了批示,要求严查。什么是归因所谓归因,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 和推测的过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何时归因1、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件2、负性事件3、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和肯定的事第一节 海德的通俗理论弗里茨海德(Heider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他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逝 于美国堪萨斯州劳伦斯。享 年92岁。主要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1958一、朴素心理学(通俗心理学 )1、人有两种基本需要(动机):(1)形成对周围环境

3、一贯性理解的需要;(2)控制环境的需要。2、满足需要的前提条件:具有预见人们将怎样行动的能力3、每一个常人都是心理学家具备这种动机和能力,都有一些关于人类 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二、归因类型1、内因(性格归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2、外因(情景归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 倾向于情景归因。 三、归因原则1、共变原则(不变原则)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 ,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 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2、排除原则,是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

4、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第二节 相应推断理论归因过程的复杂性:1、人是复杂的,容易产生误解或故意制造假象。2、他人的行为常常受到不由他自己控制的外在因素的制约。爱德华埃尔斯沃思 琼斯(Edward E. Jones 1928-1993)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家,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人际感 知,并在此基础上对归因理 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197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 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对应推论理论琼斯和K.E.戴维斯1965年提出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 机。推导出的行为意图和动机与所观察到的 行为及其结果相对应,即对应推论。一个人 关于行

5、为和行为原因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 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一 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 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影响对应推论正确性的主要条件1、非共同性结果 2、社会期望 3、选择自由 非共同性结果指所选行动方案有不同于其他行动方案的特点。社会期望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动时,我们很难推断他的真实态度。但是当一个人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公认时,该行为很可能与其真实态度相对应。 实验 被试试角色要求实际实际 感 知被试评试评 价甲 (宇航员录员录 音 )内向内向交谈谈 评评价接近中性, 评评价信心低外向交谈谈评评价为为外向, 评评价信心高 乙 (潜水员录员录 音

6、 )外向内向交谈谈评评价为为内向, 评评价信心高 外向交谈谈 评评价接近中性, 评评价信心低选择自由 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行动是自由选择的,我们便倾向于认为这个行为与某人的态度是对应的。如果不是自由选择的,则难于作出对应推论。第三节 凯利的归因理论哈罗德凯利(Harold Harding Kelley 1921.02.16 2003.01.2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归因理论的 发展者。凯利1971年获美国心理 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他曾获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会颁 发的杰出科学家奖,此外,他还 是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成员。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又称三度理论,

7、指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畴去着手。(1)客观刺激物(存在);(2)行动者(人);(3)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三种行为信息1、特异性: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 做出相同的反应,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 种行为还是仅在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2、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 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3、一贯性:行动者是否在其他时间和其 他情境下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 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而持久; 一致性 一贯贯性 特异性归归因于高高高知觉对觉对 象 (刺激物)低高低行为为者低低高情境归因原则协变原则1、折扣原则:是指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归因,可能事先有几

8、种假设,如果其他似乎可能的原 因同时出现,那么最初假定的原因就不可全信了 ,需要打折扣。2、增强原则:是指如果行为发生在有连续性的抑制原因出现的时候,那么一个可能的促进性 原因的强度将理解得更高。3、补偿原则:是指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抑 制性原因和促进性原因对于结果是互相补偿的。 第四节 贝姆的自我知觉心理学早期的归因研究者关注的大多是他人归因,也就是说,个体站 在旁观者的立场,对别人的行为 进行原因的分析。与此不同,贝 姆(D.J.Bem)关注的是自我归因 。自我知觉理论贝姆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情绪、态度、品质、能力等往往是不清楚的, 因此,不得不从自身的行为以及外在的 环境来进行推测。也就

9、是说,人们会寻 找某种线索来分析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 。人们对于自己的这种分析,与对于别 人的分析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自我知觉理论实验高诱因组:为了10美元写违背自己态度的文章;(行为与态度不一致)低诱因组:为1美元写违背自己态度的文章;(行为与态度一致)观察者评价:行动者评价:行动者本身是自己行为的观察者自我知觉的过程的条件1、行为的可选择性:我们首先要确定某个 行为是由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由外部因素控 制的,然后才能根据它来推测自己的态度。2、内部线索:当推断所依据的内部线索很 明显时,就没有必要进行自我知觉的过程。3、外在线索:如果存在足以表明我们的态 度的、明显的外在线索,也没有必要进行自

10、 我知觉;只有在缺乏外在线索的情况下,我 们才更有可能进行自我知觉。第五节 控制源理论罗特(JRotter,1966)关于控制源的研究是归因领域中比较有影响 的工作。罗特认为,人们对于积极或 消极事件原因的预料是各不相同的。所谓心理控制源是指人们对行为或事件结局的一般性看法,这一连续谱 的一极是内在性,另一极则是外在性 。控制源的两种类型1、内控者: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事件的发生;倾向于进行内部归因的人,控制感较 强,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行为是受自己支配的;2、外控者:认为事件的发生与自己无关,而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倾向于进行外部 归因的人控制感较低,他们认为事件都是由 自己而

11、外的外部因素造成的。控制源对于成功期望有重要影响罗特(1966)的研究表明,在成功经历 后,如果被试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技能,那 么他们对于下次成功的期望就比较高;如果 将成功归因于机遇,那么对于下次成功的期 望就比较低。相反,在失败经历后,如果将 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技能,对于下次成功的期 望就降低;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运气,对于下 次成功的期望就升高。控制源的个体差异预示着不同的行为表现。这方面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多数结果都一致表明,内控者在动机、成就、心理健康各方面都比外控者优越。罗特还认为,控制源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倾向,它反映着 个体看待世界、解释世界的特 定方式。他还制定了一份29个 题目的量表来测定人们的控制 源(1971)。内外控制量表控制源理论的有关研究1、注意力分散归因2、交通事故归因3、控制源与侵犯内控者更具侵犯性控制源理论的有关研究登奇林克的实验任务失败组(行为不可控)任务成功组(行为可控)参与竞争实验(电击被试)可控组以增强的电击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