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的形成:建筑工地上的劳动控制与建筑工人的集体抗争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903685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级的形成:建筑工地上的劳动控制与建筑工人的集体抗争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阶级的形成:建筑工地上的劳动控制与建筑工人的集体抗争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阶级的形成:建筑工地上的劳动控制与建筑工人的集体抗争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阶级的形成:建筑工地上的劳动控制与建筑工人的集体抗争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阶级的形成:建筑工地上的劳动控制与建筑工人的集体抗争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级的形成:建筑工地上的劳动控制与建筑工人的集体抗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级的形成:建筑工地上的劳动控制与建筑工人的集体抗争(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 0 1 0 0 5 开 放 时 代 劳动权利一定要争取 团结起 来讨工钱 建筑工人大军改编的 讨薪之歌 2 0 0 8年 6月, 京郊桃源村的工地上, 建筑工人老张在焦急地等待着老板发工资 , 家 里的麦子已经熟透 , 等待他回去收割。 老张干建筑 已经三十多年了, 这次他从老家找来十 多个抹灰工 , 为包工头干活。从开春干到现在, 除了每月一两百块钱的生活费之外 , 他们 还没有拿到一分工钱。 一星期前, 老张代表十多个工人向包工头提出了结清工资的请求 , 当时包工头满 口应允。 眼看约定的 E t 子要到了, 包工头却说一时没有那么多钱 , 让他们再 等一等。工人们很生气, 但拿不到

2、钱也没有办法 , 只好答应再等两天。 最后的期限到了, 却不见包工头的影子, 工人们来到建筑公司项 目部要钱。 项 目部经 理给包工头打电话 , 让他赶紧来处理工人的事情。 好不容易等来了老板娘 , 工人们把她团 团围住, 让她结工资。 老板娘说工程没有完工, 不能给钱 , 要工人们收完麦子再回来, 把活 干完才能给工钱 。 工人们愤怒 了 , 一个 工人把 吃饭 用的缸 子狠狠地摔在地上 , 如果不是 因 为老板娘是女人的话, 工人们恐怕早就动手了。 几个工人去买了锤头 , 扬言要去砸了自己 干的活。还有工人威胁说要去劳动局告老板。老张对老板娘说 , 必须解决工人的工资问 题 , 不然他也不

3、知道工人能干 出什么事情 。 晚上 l 1 点 , 包工头派人送来 3万块钱 , 说是过两天再给一部分 , 剩下的等工人 回到 北京再一次结清。无奈之下, 老张只好把这些钱先发给工人, 让他们先回家收麦子, 自己 留在工地上等着拿剩下的钱。夜里两点多, 这些工人坐上了回家的汽车。 桃源村的这一幕令人心酸和愤怒, 却一而再地在全国的建筑工地上上演。常见的情 况是, 包工头想方设法把工人打发 回家, 承诺年底结清工资, 甚至给工人打下欠条 , 而到 年底工人追讨工资时却困难重重, 包工头要么以没钱为理由, 一拖再拖 , 要么干脆死不认 账。几乎每个建筑工人都有过讨工资的经历 , 可以说 , 工资拖

4、欠成了建筑行业的顽疾。分 析工资拖欠牵连的矛盾和冲突 , 需要我们放宽视野, 直面建筑工地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 关 系 , 引入 阶级这一 既老套 又新 鲜的视 角。 一、阶级分析的本土社会学意义 众所周知 ,阶级分析 的中心性是 马克思 主义学说 的基本原则 。然而 , 2 O 世纪 中期 以 来近半个世纪的西方马克思理论的发展, 基本上是质疑和否定这一原则的过程。西方左 翼知识分子深深地为西方社会的一个现象而困惑 : 被马克思寄予厚望的工人阶级, 为什 么迟迟不起来担负起它“ 本应承担” 的使命?换言之, 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性为什么迟迟 没有显现出来?他们从不同的方向解释这一“ 为什么不”

5、的问题 , 却共同建构出了一个阶 级结构、 阶级意识和阶级行动之间可能存在背离的巨大空间。在马克思那里, 虽然有“ 自 口 06 在阶级” 和“ 自为阶级” 的区分, 但是阶级结构 、 阶级意识和阶级行动这三者的内在统一性 是预定 的 , “ 自在” 到 “ 自为” 的转化 也是 自然 而然 的历史 过程 , 马克思认为资本 主义生产 方式的发展必然带来阶级结构的简单化和尖锐的阶级对立, “ 我们的时代 ,资产阶级时 代, 却有一个特点: 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 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 分裂 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马克思预言的革命没有来临,相反西方社会

6、在二战之后走向相对繁荣和稳定的通 道 , 为 了弥合 西方现实社会 进程与 马克思主义之 间 的鸿 沟 , “ 后马克 思主义 ” 的西方 学者 发展出一系列丰富的解释 , 其中有三个方向特别具有影响力: 其一是“ 意识形态的危机” 说 , 认为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制造出一套遮蔽性的意识形态, 连同消费主义文化, 成功地 阻碍了工人的阶级觉悟的发育。其二是“ 多元认同” 说 , 它批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 经济 主义” 和“ 阶级还原论” , 认为经济利益只是界定工人身份认同的一个维度 , 性别 、 族群、 宗 教、 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都参与到工人认 同的构建中, 换言之, 工人未必按照生产关系中

7、 的位置来认识 自己的处境和利益 , 更谈不上开展阶级行动了。其三是“ 中产阶级” 说 , 它 注意到西方社会工人“ 中产化” 的趋势 , 就经济上的剥削角度而言, 中产阶级与普通工人 一样不拥有生产资料, 具有工人阶级属性 , 但是就劳动生活经验中的异化角度而言, 中产 阶级又因其对知识 、 技术和组织的操控和工作上的一定 自主性 , 较少具有工人阶级的异 化感 , 因而 , 中产 阶级具有 比较矛盾和模糊 的阶级位置 。 将工人革命性 的丧失归咎于资本 主义 意识形态 , 构建 了政治和意识形态 的独立性 与 支配性地位。 也正因如此 , 这些学者会热切地将“ 文化革命” 时的“ 毛主义”

8、 视作法宝, 将社 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用作对抗资本主义霸权的武器。 然而, 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 实际上正 在疏离马克思主义 阶级分析 的本质 , 将生产关 系 、 剥削从社会 结构的核心 中“ 移植 ” 出去。 “ 中产阶级” 说看到了西方社会结构 自身发生的变化, 但是由于缺乏第三世界视角, 不可 能从全球经济分工的不平等中把握西方社会阶级结构的历史阶段性 , 反而容易将其视作 当然 。 如此看来 , 后马克思主义一方 面忽 略了西方社会 内部发 生的结 构性变 化 , 另外一方 面过分夸大了意识形态的效用。分析起来 , “ 告别工人阶级” 在西方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后 果, 而且有着客观的社会

9、基础 , 简单说, 第一世界的西方正是通过剥夺第三世界, 很大程 度上将阶级矛盾转移为民族国家的矛盾 ,得以在国内维持一支庞大的中产化的工人队 伍, 从而削弱了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性 ; 与此同时, 这种转移也在第三世界国家里制造了 更为严重 的阶级矛盾 。 回到 中国, 改革开放 同时也是一个逐渐卷 入到世界资本 主义体系 中的历史进程 。伴 随着中国成为“ 世界工厂” 与“ 世界工地” , 一个多达两亿的庞大的农民工群体逐渐形成。 三十年来 , 这一群体的劳动和生活处境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 更成为本土社会学共同 关 注的一个宏大课 题。可是在如何理解农 民工 的社 会地位 , 造成农 民

10、工困境 的原 因等重 要问题上, 却存在着重要的分歧。其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分歧是是否应该以阶级的视角来 看待农 民工问题 。目前 占据主流地位 的阶层视 角与新兴 的阶级视 角之间的分野 , 不是对 口 0 7 专题 2 0 1 0 0 5 开 放 时 代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否存在于中国的认识上, 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社会性质和社 会矛盾 的判断 , 以及对 当下 的社会 矛盾是否建立于根本 的利益对立 , 是否 可以调 和与避 免的认识上。阶层视野否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内在对立的结构性因素, 主张不同阶层 之间利益调和与社会流动的可能性。 阶层视野期待通过分配制度的改善、 法治的健全、 农

11、 民工教育水平的提高等途径解决农民工问题, 也就是说他们相信通过创造更好制度文化 的努力可以调和社会矛盾。更甚者 , 一些学者甚至将农民工的出现本身就视作农民向上 社会流动的一种体现, 而根本不顾及造成这种流动背后的剥削关系。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中国走向 作者徐景安的说法: “ 判断中国的改革, 离不开中国的国情 , 尤其得弄明白我 们处于什么历史阶段” “ 可是农民工却认为, 这总比俺农村强 , 竞喜欢受剥削。 何止农民工 缺乏 阶级觉悟 , 整个 中国都如此 , 甘愿 当世界工厂 , 欢迎资本主义剥 削。” 而 阶级视野突出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中内在利益对立 的结构性基础 , 强调资本 家阶级

12、 和工人阶级之间不可避免的劳资冲突, 主张只有将处于失语、 错位和扭曲的阶级话语拯 救出来, 才能够直面和回应产生利益对立 、 制造社会不公的结构性根源。在阶级视野中, 农民工问题主要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方与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对等关系的体现, 农 民工问题 的提 出,不单是要处理一个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下的阶级 冲突的普遍议题 , 而 且是要特别地关注一个处 于后社会主义转型历程 中的中国工人阶级形成的特殊主题。 阶 级视野认为 , 农 民工 问题 的解决离不 开农 民工这 一阶级主体的诞生与抗争 , 离不开资本 主义社会关系的改变与再造, 也就是离不开对于结构性格局中的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的

13、 实质性变革。在一篇名为 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生产 的文章中, 沈原提出了一个理 解农民工问题的阶级视角, 即资本主义通过对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的剥夺, 最终不可避 免地导致劳动剥削。那些在沿海地区外资或私人企业中工作的农民工, 正在形成的马克 思主义意义上的工人阶级, 他们除了向资本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 吊诡的是, 在西方社会理论界“ 告别工人阶级” 的时候, 我们却正在中国真实地面对 一个庞大的工人阶级艰难诞生的历程。 为了给强调个体主义 、 专业主义、 机会平等和开放 市场 的新 自由主义话语 扫清道路 , 阶级话语在 中国被有 意无意地或扭 曲或压制 , 在这个 意义上, 被

14、投掷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的两亿农 民工很有些“ 生不逢时” 的意味, 然而, 他们 以对强加在他们 身上 的剥 削的最直接 、 自发 的反抗 , 顽强地将 多方力量遮蔽的阶级 结构及阶级对立暴露在世人面前, 并呼唤 自己作为一个阶级存在的合法性。 两年来, 我们对建筑工地上农民工的研究他们的遭遇, 他们的情感, 活生生的劳 动、 生活及抗争经验让我们不由不重拾“ 不合时宜” 的阶级视野。我们注意到阶级结 构 、 阶级意识 和阶级行动之间复杂多变 的关系 , 从 自在到 自为是一条充满荆棘 、 与主流意 识形态不断角力的艰难历程 ,但是所有这些都无法取消阶级分析的必要性和中心性; 我 们更进一

15、步体会到阶级视野对于本土社会研究的重要意义。 口 0 8 二、 阶级与阶级形成概念 在马克思那里, 阶级是因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而产生的对立关系概念。对立的两方 中一方是资本家, 他们靠榨取劳动剩余获得资本增殖 , 并通过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或积累 再生产出规模扩大的资本关系。另一方是雇佣工人 , 是专靠出卖 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生活 资料 的无产 阶级。马克思 进一步指出 , 无产 阶级 的涵义在 于它拥有双重 意义的 自由: “ 一 方面, 工人是 自由人 , 能够把 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 另一方面 , 他没有别 的商品可以出卖, 自由得一无所有, 没有任何实现 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

16、东西。” 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客观阶级结构上 , 他强调的是工人阶 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内在的利益对立和冲突,却没有特别关注工人阶级意识如何形成, 以及工人阶级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倾 向如何影响其集体行动的问题。换言之 , 马克思并没 有为我们提供一个解释阶级形成机制的微观学说 , 在此 , 我们引入汤普森和卡兹尼尔森 ( I K a t z n e l s o n ) 的论述进行补充 。 英国工人阶级形成 致力解决的正是阶级形成机制问题。 汤普森指出, “ 工人阶级形 塑了自己正如他 自己被形塑出来一样” , 他强调的是阶级形成过程中工人 自身的主动性, 特别地突出工人劳动和生活经验在阶级意识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他强调 阶级 的形成是一个动态 的历史过程 , “ 假 如我们将历史停 顿在一个定点上 , 那 么那里 是没 有阶级的, 而只有一群具有相当多不同经验的个人而已阶级是人们在其走过的历史 中间自己定义出来的, 而且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