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891499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64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 1 / 13 古邑龙川 古邑龙川阔步奋进 千年古县永放光芒 龙川,一块红色的土地;龙川,一片发展的热土。 1949 年 5 月 14 日,当隆隆的革命炮火摧毁了旧的反动统治,胜利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 2 / 13 的旗帜高高飘扬。至此,龙川县作为广东解放战争时期最早解放的县城,被记入了史册。在建党 90 周年之际,英雄的龙川儿女在党的带领下挥毫泼墨,负重奋进,谱写了绚丽的华章! 今日的龙川,南越王赵佗挥师南下的余痕仍存,现有的秦风唐韵犹在, 东江韩水依然奔流不息。 今日的龙川, 地灵物美, 文明源远流长。境内的“越王井” 、 “越王庙” 、学宫等省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

2、余处,距今已两千多年,印证了龙川的古老;境内现有的广东七大名山之一的霍山,属省级森林公园、国家 3A 级旅游区,其洞幽峰奇、百态千姿,以独特的“丹霞地貌”闻名遐迩。素有“朝在罗浮暮在霍”美誉,论证着龙川的魅力;境内探明有金属和非金属矿 20 余种,旅游、水利、林地等资源丰富,见证了龙川的丰饶。 解放前的龙川,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苦不堪言。解放后,获得新生的龙川人民开始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耕云播雨,建设美好家园。新的历史时期,龙川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咬定小康建设目标,乘改革开放东风,扬思想解放之帆,不断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3、只争朝夕谋发展。近年来,在党的带领下,龙川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力促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后劲增强,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县工业园区建设日趋完善,招商引资成效明显。龙川县的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被认定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 农业农村经济呈现了持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 3 / 13 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在过去的一年,龙川县实现生产总值(GDP)88.2 亿元;工业总产值 159.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81 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 5449 元。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群星灿烂

4、开新篇 工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本。龙川县决策者们深深意识到:没有发展的工业,就没有发展的龙川。放下裤脚,发展工业,一幅幅县城发展的蓝图在岁月中不断实现,亦不断更新。 好风凭借力,登高声自远。赶着改革的春风,蓝图是目标,也是动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坐着工业转移园的快车,龙川,厚积薄发,推动着工业经济脱胎换骨,不断壮大。 “十一五”期间,龙川县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 234 个,合同利用外资 147249.9 万元,实际到位资金 118682 万元。其中,工业项目35 个,已建成投产的项目 26 个、在建 7 个、筹建 2 个,合同投资总额 294117 万元,实际到位资金 153108 万元

5、,逐步形成了电子制造、制鞋、医药、建材等主导产业。 龙川工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工业主导地位的进一步凸显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在“十一五”期间,龙川县委、县政府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致力于“工业立县”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充分调动各级发展工业经济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园区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园区经济。 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 4 / 13 广东省最后一个获得批准建设的产业转移园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落户龙川正是该县坚定不移发展园区的一个佐证。 该园区总体规划面积 28 平方公里,其中首期开发面积 4 平方公里。园区主导电子、通信及其相关产业。在 2008 年 12 月 17 日举行的深圳

6、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挂牌仪式上,时任市长刘小华对该县工业园的“升格”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该转移园的挂牌,标志着龙川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承接产业转移这一文章上又迈出了关键、坚实的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 龙川县委、县政府更是投入巨资,对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进行建设。目前,基本完成了园区首期 4 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的平整工作,园区可出让的土地面积达到了 3.32 平方公里。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一期供水、供电、排污等工程已全面完成。 日益完善的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吸引了众多的客商前来考察、洽谈投资事宜。目前落户该工业园的项目有 15 家,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专业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工

7、业园区。 在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龙川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出台了相关规定,制定了免收或减收部分地方性规费、全力协助落户企业招工和长期帮助企业培训员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企业前来投资。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龙川县委、县政府给自己定下了这个目标。2011 年力争实现新增入园项目 20 个以上,投资总额 50 亿元以上,新增投产项目 10 个以上,园区工业总产值 10 亿元以上,经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 5 / 13 营园区收入2亿元以上。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 6 / 13 挥毫泼墨著华章 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 7 / 13 文化是体现一个城市的内涵,千年古县、苏区龙川,

8、蕴含着深重的文化功底。2010 年,龙川启动了文化龙川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加强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挖掘和研究古邑文化、红色文化。 为了加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修复,龙川县组织拍摄了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宣传片,编印了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图片专辑,“客家古邑人文龙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加快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增强文化服务功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据悉,龙川县公布文物保护单位 90 处,其中

9、省保单位 4 处,市保单位 4 处,县保单位 82 处。 “十一五”期间,龙川县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革命旧址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去年,龙川县委、县政府积极筹措资金,投入 7000多万元完成了佗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开发利用首期工程, 修缮了佗城的学宫、南越王庙、考棚、古城墙、越王井、商会等一批文物景点,新建了赵佗文化广场。同时,还引导民间修缮了 10 多个姓氏宗祠,恢复了佗城百岁街、中山街、横街的古朴风貌。 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为契机,从去年 7 月份开始,制定出台了县境内红色革命旧址的修缮工作,先后对龙川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抗日、解放战争古

10、邑龙川 客家典范 8 / 13 时期龙川游击武装活动旧址等进行修复或重建。预计到本月底,将完成了东征左路军指挥所旧址、五(华)兴(宁)龙(川)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的修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有效。 完成了全县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收集、整理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0 大类别,约 170 多个小项。公布的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10 项,含省级 1 项,市级 10 项。列入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 人,市级 6 人。 惠泽民生显活力 出门水泥路,双到实入户,手上打电话,网上看天下龙川在历届政府的领导下,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变化万千。 近几年来,龙川抢抓机遇,先后完成

11、了 205 国道龙川佗城至老隆段路面大修、黄石镇东江大桥建设、老隆镇东江一桥扩宽工程和 205 国道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过境段的改造。省道升级改造进一步推进,省道 227 线、339 线、228 线等龙川境内的部分路段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县乡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县道改造里程 106.57 公里;完成了 1648.65 公里的乡村公路的改造,全县 315 个村实现了道路水泥硬底化建设。建成农村客运候车亭 270 个。 水利、电力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县城东江两岸防灾减灾工程扎实推进,完成 2 宗中型水库和 33 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东江干流龙川境内梯级电站建设加快,龙潭、稔坑电站建设顺利

12、完成,全部机组投入生产,苏雷坝电站已完成水下工程。目前,龙川县现有小型水电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 9 / 13 站 163 宗,装机容量 23.5 万千瓦,年发电量 2.1 亿千瓦时。城乡电网改造和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 贝岭镇和麻布岗镇变电站建设顺利完成。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原老隆、附城两镇于2009 年 8 月 27 日合并,由此,龙川县城的面积由原来的 16 平方公里扩大至近 120 平方公里,总人口由原来的 15 万增加至 18.6 万。整合后的县城拥有更好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 县城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全面启动县城老城改造工程。加快县城市政设施建设,新城供水、地下管

13、网改造工程竣工。 龙川县坚持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2010 年继续推进“十项惠民工程”和办好“十件实事”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扶贫开发 “双到” 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各级已投入扶持资金 5820 多万元,帮助贫困村和农户解决了大量实际困难。投入资金 10570 万元,完成了 2349 户、建筑面积 21 万平方米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40 宗,农村公路硬底化 108 公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新城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新城自来水厂建成投产,老城自来水厂改造升级工

14、程即将竣工。高标准改造了县城隆兴路等一批市政道路,新建旺兴成农贸市场,城市载体功能和品位显著提升。 公共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提前一年实现“普高”目标,龙川一小建设加快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高考成绩继续领跑全市。公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 10 / 13 共卫生、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口与计生工作开创新局面。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全面建成使用,维稳工作机制和预案进一步完善。 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式批复认定龙川县为“中央苏区县” ,据此,龙川成为广东省继大埔县、南雄县(今南雄市)和饶平县之后第4 个被认定的中央苏区县。 “

15、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当之无愧。 ” 来自全国 20 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 20 多名博士组成的专家团,对我市革命遗址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后,得出上述结论。5 月 17 日至 18 日,20 多名党史类专业的博士先后参观考察了紫金县总农会旧址、学生会旧址、刘尔崧纪念馆、苏维埃政府旧址、 “血田”纪念碑,龙川县博物馆(黄居仁烈士纪念馆) 、苏维埃政府旧址、文化名城佗城等,并与英烈后代沟通交流,查阅了相关党史资料。专家团一致认为, “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历史依据充分。 据了解,去年 7 月,龙川县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提出请求,确认龙川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属于中央苏区的范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

16、室通过对龙川县递交的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训令等文献、当时中共兴龙县委发出的有关文件、老同志回忆材料及国民党方面的文献档案资料进行了认真审核后,并根据民政部、财政部 1979 年 6 月 24 日有关文件规定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即土地革古邑龙川 客家典范 11 / 13 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划分标准, ,认为“有资料可以证明龙川县的一部或大部分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曾属于中央苏区粤赣省管理区域” 。据此,认定龙川县当时属于中央苏区范围。据悉,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 ,是 1929 年至 1934 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 13 块革命根据地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 据相关史料,在 1930 年至 1935 年的 5 年间,龙川的党组织和武装力量先后隶属于中央苏区闽粤赣(省)委、江西省委、粤赣省委等党政组织和武装力量管辖。在中央苏区政权的领导下,龙川人民积极参与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与粤赣边的反动势力作斗争,为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为恢复龙川在革命土地战争时期的历史地位,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