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体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881056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俾斯麦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俾斯麦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俾斯麦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俾斯麦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俾斯麦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俾斯麦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俾斯麦体系(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卑斯麦体系的建立与瓦解重要问题:1、三皇同盟2、柏林会议3、德奥同盟4、三国同盟5、地中海协定6、再保险条约7、法俄同盟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形势普法战争后欧洲的均势趋于完美:五大国都能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没有一个强大到足以支配其余大国。法德对立无法调和;奥匈帝国和俄国在巴尔干对立;英国实行孤立主义政策,但在东方问题上与俄国矛盾尖锐。一、卑斯麦体系的建立1、1873 年三皇同盟2、近东危机与俄土战争3、1879 年德奥同盟4、1881 年三皇同盟的恢复5、1882 年德、奥、意三国同盟1873 年三皇同盟1873年6月,俄奥两国皇帝在维也纳郊区兴勃隆拟定了兴勃隆协定。规定对分歧展开磋商,在

2、遇有第三大国的侵略时,两国将不寻求缔结新的同盟。德国随后加入,形成三皇同盟。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1875年初,法拟从德国购进1万匹马;3月,法国议会通过扩充军队法案,法军人数达到14.4万人。俾斯麦利用这两件事大造战争舆论,企图发动战争进一步削弱法国。但遭到了列强的集体反对。近东危机的历史背景近代以前巴尔干就是一个民族、宗教、文化多样性极为突出的地区。在拜占庭时期,巴尔干被纳入东正教世界,巴尔干形成多民族并立格局。拜占庭衰落后,巴尔干群雄逐鹿的唯一结果是为土耳其的入侵创造了条件。古代巴尔干留下的不仅是半岛南部的希腊、两海峡的土耳其、多瑙河南部的保加利亚、北部的罗马尼亚和摩尔达维亚、潘诺尼亚平

3、原的匈牙利、半岛西部的南斯拉夫各族在内的政治格局,而且留下大量无法化解的民族、宗教“死结”。古代遗产成为近代巴尔干民族国家对立的基础。巴尔干半岛斯拉夫各民族保加利亚人:公元681年,保加尔人和巴尔干斯拉夫人联合起义,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保加利亚逐步发展成巴尔干唯一能与拜占庭抗衡的强国。保加尔人首先被斯拉夫人同化,随后接受了拜占庭的宗教与文化。896年,保加利亚沙皇西蒙打败了拜占庭,自称“保加利亚和罗马人的皇帝”。1018年,拜占庭打败保,恢复了巴尔干的主权。1241年,保臣服蒙古人。此后成为巴尔干二流小国。1393年,成为巴尔干第一个臣属土耳其的国家,被土耳其统治5个世纪之久。塞尔维亚

4、人1018年,保加利亚灭亡后,塞尔维亚开始崛起扩张。14世纪,斯蒂芬杜删王朝时达到鼎盛,多次发动对拜占庭的战争,版图一度达到巴尔干的三分之二。试图建立拜占庭-塞尔维亚帝国,自称“希腊和塞尔维亚人皇帝”,拜占庭的政治制度被全面移植。1335年,杜删死去后帝国分裂。1389年,科索沃战役中,被土耳其人打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12世纪前,塞族和克族混合的波斯尼亚地区是塞尔维亚的一个自治区。民族、社会和宗教问题极为复杂。1463年轻而易举的被土耳其占领,波斯尼亚有大量居民接受了伊斯兰教。波斯尼亚成立土耳其在欧洲的根据地和屯兵场。斯拉夫人把波斯尼亚人简称“穆斯林”。黑塞哥维纳位于波斯尼亚南部,大部分居

5、民是信奉天主教的克族和东正教的塞族,是反对土耳其的策源地,也是巴尔干冲突的策源地。黑山(门的内哥罗)黑山是14世纪末,在土耳其打击下从塞尔维亚解体的一小部分。它是巴尔干各民族解放的基地。多年来,黑山不仅是俄国,而且是整个欧洲唯一的战略盟友。1769年,黑山事实上成为独立的国家。1806年,黑山人第一次与俄国人并肩战斗,打败了拿破仑的军队。罗马尼亚罗马尼亚人是巴尔干北部民族达吉亚人的后代。在罗马征服前就生活在此地。达吉亚地区是中亚游牧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入侵巴尔干的主要通道。分布在喀尔巴阡山附近的居民逐渐形成摩尔达维亚和瓦兰几亚两个公国,是现代罗马尼亚人的摇篮。11世纪,该地区被匈牙利人征服;12

6、41年,被蒙古人征服;14世纪,土耳其占领了该地区。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最古老的居民。在古希腊时代,该地区被希腊殖民,并接受了希腊文化。后被罗马征服,并转为拜占庭帝国的省区,作为帝国的主体民族进入上层。公元5世纪,该地遭到西哥特、东哥特、匈奴人的入侵。6世纪后,斯拉夫人入侵该地。在拜占庭衰落后,在14世纪被塞尔维亚人统治。16世纪,土耳其最终征服该地区。近东危机1856年巴黎条约规定了近东现状和大国平衡。但时隔20年,东方问题再次泛起。1875年7月,奥斯曼帝国西北部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地区爆发起义,反对土耳其的专制统治。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对起义立即给予支持。1876年,起义蔓延

7、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准备对土宣战,危机加剧。柏林备忘录 1876年 5月,在卑斯麦的促成下,奥俄在柏林签订了一个备忘录,两国一致要求土耳其在波黑两省实行宗教自由的改革,并建议冲突双方停火两个月谈判。如果停火期满而未达预期目的,大国将采取措施。柏林备忘录 遭到英国的反对;土耳其拒不接受,反而在保加利亚制造了屠杀1.5万居民的惨案。这引发了塞、门两国对土宣战。但塞尔维亚不久战败。 奥俄布达佩斯条约 为了争取奥能在俄土战争中保持中立,1877年1月,奥俄两国秘密签订布达佩斯条约。规定:奥保证在俄国采取行动时保持善意中立;俄国承认奥可占领波黑两省;俄军的行动范围将局限于巴尔干东部;两国确认

8、不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可以独立。 俄土战争与圣斯特法诺条约 1877年4月,俄对土宣战。次年土战败,两国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规定:土耳其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罗马尼亚独立;波黑两省实行改革;俄国取得巴统等地区;两海峡对来往于俄国港口的商船开放;建立大保加利亚公国,并由俄军占领两年。条约遭到英奥两国的坚决反对,要求召开一次欧洲会议来修改俄土和约 。1878年的柏林会议1878年6月,德、英、俄、奥、法、 意和土耳其在柏林举行会议,讨论圣斯特法诺条约引起的争议。实质上是俄、英、奥三国对土耳其的瓜分。最后签订了柏林条约。柏林条约主要内容:(1)俄国放弃建立大保加利亚计划,该地区

9、分为三个部分:自治的保加利亚公国,半自治的东鲁米利亚省以及土耳其直接统治下的马其顿;(2)奥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两省;(3)土耳其同时承认塞、门、罗的独立;(4)俄国保留条约中的一些领土权益;(5)英国占领塞浦路斯岛;(6)维持海峡对一切外国军舰关闭的原则。 柏林会议的影响通过会议,英、俄、奥三国在近东协调,东方问题暂时得以缓和。英国迫使俄国丧失了大部分“胜利果实”,加深了两国矛盾;德国的助奥抑俄政策,引起了俄的不满;奥匈在巴尔干的扩大,加深了与俄国的对立。把马其顿置于土耳其的统治之下,引发了1912年的巴尔干战争;把波斯尼亚划归奥匈,引起了1914年的世界大战。1879年德奥同盟1879

10、年10月,德奥双方缔结了德奥同盟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遭到俄国的进攻,另一方应以全部军事力量予以援助;缔约国一方如遭到其他另一国家(法国)进攻,另一方应采取善意中立,但如果俄国支持该进攻国家,则缔约国双方应协调作战直至议和。基本条款:两国承诺抵抗俄国的任何进攻。德奥同盟目标德奥同盟是军事同盟,目标主要指向俄国。间接指向法国,因为一旦俄国援助法国,奥匈就支持德国。德国作了一个重要的保留:德国不支持奥匈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俾斯麦把它视为德国对外政策的基础。1881年三皇同盟的恢复1881年6月,德、俄、奥三国在柏林秘密缔结为期3年的三皇同盟条约。1884年续订一次。规定:(1)缔约国之一同第四国

11、交战时,其余两缔约国应采取善意中立。 (2)土耳其欧洲领土的变更,需经由缔约国一致同意;俄奥两国达成协议,保加利亚地区(马其顿除外)可以合并,奥匈可以兼并波、黑两省;(3)缔约国承认海峡封闭是一个具有普遍的欧洲原则。基本条款:三皇相互承诺保持中立。三皇同盟的性质从性质上看,新三皇同盟不是军事同盟,而是承诺保持中立的协定。俄国与英国冲突时,德奥中立;德法战争,俄国中立。条约缓和了俄奥在巴尔干的冲突;使德国不必被迫在俄国和奥匈之间进行选择;使俄国暂时摆脱了孤立的困境。1882 年德、奥、意三国同盟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同盟条约。规定:缔约国之间互相保证不参加敌对同盟;意大利在

12、遭到法国进攻时,德奥应提供全力援助;德国在遭到法国进攻时,意大利需履行同样义务;缔约国成员如遭到两个以上非缔约国的进攻,所有缔约国应协同作战;缔约国如遭到另一非缔约国威胁或与之发生战争,其余缔约国应采取善意中立。条约有效期为五年。基本条款:俄国与奥匈冲突时,意大利保持中立;德国的代价是意大利抗击法国时,支持意大利。 三国同盟的目标三国同盟是一个针对法俄的同盟。对于德国来说,可以借此牵制俄国,而且孤立了法国。对于奥匈来说,可以在俄奥战争中获得意大利的中立。意大利则通过与德奥结盟而摆脱了孤立,并提高了大国的地位。总体上,三国同盟是德奥同盟的扩大。 奥塞同盟和奥罗同盟德奥同盟的扩大:1、奥塞同盟:塞

13、尔维亚对俄在巴尔干偏袒保加利亚不满,1881年6月,与奥匈签约。2、奥罗同盟:罗对俄袒护保加利亚不满,1883年与奥匈签约。德、意随后加入。俾斯麦体系的建立三皇同盟、德奥同盟、德奥意三国同盟、奥塞同盟和奥罗同盟德建立,构成了俾斯麦联盟体系。目标是孤立法国。其致命弱点是:三皇同盟与三国同盟互相矛盾。在俄奥对抗中德必须站在奥匈一边,这必然恶化德俄矛盾。二、卑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 1、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2、法德危机和 1887 年三国同盟续约 3、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4、德国的外交“新路线”与法俄同盟的建立保加利亚危机保加利亚的亚历山大大公在由沙皇扶植登上王位后,出于对俄的不满,转

14、而企图摆脱俄的操纵。1885年9月,东鲁米利亚爆发了反土起义,宣布与保加利亚公国合并。 俄谴责保加利亚破坏柏林条约,要求解散保加利亚的合并。但英国反对俄的建议。1886年2月,英国鼓动土耳其和保加利亚达成和解:东鲁米利亚仍归土耳其,苏丹任命亚历山大大公为该省总督。 事实上承认了大保加利亚的合并。 三皇同盟的终结 在保加利亚危机期间,由于奥国反对俄国占领保加利亚或变其为保护国。俄国将奥国视为它向巴尔干扩张的主要障碍;奥国从此次危机中认识到三皇同盟不足以遏制俄国的扩张野心,两国关系急剧恶化。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时没有再续订。三皇同盟瓦解。 1887 年三国同盟续约1887年2月,三国同盟续

15、约在柏林签字。三部分内容:(1)三国同意继续延长1882年的三国同盟条约;(2)德意协定规定,如果意大利为了地中海的利益而与法国开战,德国应给予军事援助;(3)奥意协定规定双方将尽可能维持近东现状。三国同盟演变成具有侵略性的军事同盟。两次地中海协定英意两国在地中海存在遏制法国的共同利益,英奥两国在巴尔干问题上也存在遏制俄的相同立场。 第一次地中海协定1887年3月,英、意、奥三国以互相交换照会的形式达成了第一次地中海协定:三国同意共同维持地中海以及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黑海的现状;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活动而英国支持意大利在北非地区的活动;英意两国若与第三国发生分歧,双方约定在地中海彼此支持。协

16、定的矛头主要针对法国。 第二次地中海协定1887年12月,三国又达成了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三国同意共同维持近东现状和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的宗主权。协定主要针对俄国。德国通过其盟国间接地实现了与英国的非同盟性联合。 德俄再保险条约1887年6月,德俄在柏林签订再保险条约: (1)缔约国一方与第三大国交战时,另一方中立;但德攻法和俄攻奥两种情形除外;(2)德国承认俄国在巴尔干权利,尤其是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占有优势的合法性;(3)双方重申封闭海峡是个欧洲原则。条约有效期三年,内容保密。基本条款:法国进攻德国时,俄中立;奥匈进攻俄国时,德中立。 再保险条约目标卑斯麦通过再保险条约,在防止了法俄结成反德同盟。由于三国同盟保证了奥匈在法德战争时的中立,现在又保证了同样情况下俄的中立,因此该条约被称为再保险条约。德国的外交“新路线”1890年3月,接替卑斯麦出任德国宰相的卡普里维认为:德国必须正视俄国的敌意和法俄结盟的可能,主张德国的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