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记忆20150729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849725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36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震记忆20150729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抗震记忆20150729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抗震记忆20150729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抗震记忆20150729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抗震记忆20150729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震记忆2015072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震记忆20150729(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18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 名词解释:抗震设防烈度指;抗震设防标准: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抗震措施指见规范条。 2. 抗震设防为度时, 对于的建筑可以不进行地震作用, 见 规范条。 3. 抗震设防烈度和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该符合规范条规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地区内的建筑,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应分别按照地震设防烈度 7 度和 8 度的要求进行地震设计。 4. 选择建筑场地时, 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 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于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的建筑,不应建造的建筑

2、。见规范条。 5. 建筑场地为 I 类时,对于的建筑允许按照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 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的建筑应该允许按照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 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是抗震设防烈度为时应按照本地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见规范条。 6. 建筑场地为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应分别按地震设防烈度 8 度和 9 度时,各抗震设防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见规范条。 7. 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该进行设计。建筑基础与土质、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该留有的距离,其值应根据设防烈度的高低确定,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震时地基基础破坏;见规范条。 8. 建筑设计

3、应该根据抗震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见 规范条。 9. 建筑结构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见规范条,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见规范条。 10. 对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应该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且符合:扭第 2 页 共 18 页 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应,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极限值,可以适当放宽;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的计算模型;高烈度或不规则程度较大时,应计入楼板的影响;见规范条。 11. 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 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的增大系数,其薄弱层应按照

4、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且符合:a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等乘以的增大系数;b 楼层承载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见规范条。 12. 确定是否设置防裂缝,应符合下列规定: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缝时,应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单元。防震缝应根据、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应的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两侧的上部结构应该完全分开。见规范条。 13. 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 应该符合: a-构件节点的破坏, 不应先于;b-预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应先于;见规范条。 14.

5、非结构构件包括和,自身以及其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见规范条。 15. 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要求:a-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b-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其砌筑砂浆强度不应低于;c-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以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不应低于;构造柱、蕊柱、圈梁以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d-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 应,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见规范条。 16.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该、钢材应该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钢材应具有良好

6、的焊接韧性和合格的、见规范条。 第 3 页 共 18 页 17. 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较高的钢筋代替原设计中得纵向受力钢筋时,应该按照原则换算,并应满足。见规范条。 18.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中的砌体抗震墙,其施工应该按照,见规范条。 19. 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墙不应超过,其它构件,9 度时不应该超过,8 度时不应超过;见规范条。 20. 抗震设防烈度为 7、8、9 度时,高度分别超过、见规范条。 21.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该按照规范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地段。 22. 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应以土层和为准,见规范条。 23. 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在场地详

7、细初步勘察阶段,对单栋建筑,测试土层剪切波速的砖孔数不应少于。见规范条。 24. 对丁类建筑以及丙类建筑中层数不超过、高度不超过,当无实际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照规范划分土的类型,再利用当地经验在规范的剪切波速范围内估算各土层的剪切波速。 25. 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一般情况下,按照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且其下卧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布小于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当地面 5 米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的土层,且该层以及其下卧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布小于,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见规范条。 26. 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应按照划分为类。 27.

8、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不利地段建造,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还应估计,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第 4 页 共 18 页 大值应乘以。其值应该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在范围内使用。见规范条。 28. 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应根据实际需要划分的对建筑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提供和评价,对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建筑, 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土层剖面、 和有关动力参数。见规范条。 29. 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且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见规范条。 30. 地基抗震承载力计算公式:,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见表。 31.

9、 地面下存在饱和砂土和粉土时,除 6 度外,应进行;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建筑的、地基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见规范条。 32. 饱和的砂土或粉土,当符合:a-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及其前时,7、8度时可,b-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7、8、9 度分别不小于 10、13、16 时,可;见规范条。 33. 液化等级与液化指数的对应关系见 规范 。 抗液化措施见 规范条。 34. 采用深基础时,基础底面应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其深度不应;采用加密法或换土法处理时,在基础边缘外的处理宽度,应超过地基底面下处理深度的且不小于; 见 规范 条。 35. 承受竖向载荷为主的低承台

10、桩基, 当地面下无液化土层, 且承台周围无淤泥、淤泥质土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大于的填土时,可以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的是-7 度和 8 度的建筑: 和。见规范条。 36. 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应符合:单桩的竖向和水平向地震承载力特征值,均可比非抗震设计时提高;见规范条。 37. 存在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应符合:承台埋深较浅时,不应计入的分担作用;桩承受全部地震作用,桩承载力按照规范条取用,液化土的桩周摩阻力以及桩水平抗力均应乘以第 5 页 共 18 页 的折减系数;地震作用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采用,桩承载力按照规范取用,但应扣除液化土层的全部摩阻力及承台下 2m

11、深度范围内非液化土的桩周摩阻力。 见 规范 条。 38. 打入式预制桩以其他挤土桩,当平均桩距为倍桩径且桩数不少于时,可以计入打桩对土德加密作用以及桩身对的有利影响。见规范条。 39. 液化土和震陷软土中桩的配筋范围,应自桩顶至液化深度以下符合, 其纵向钢筋应与桩顶部相同, 应加粗和加密。 见 规范条。 40. 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分别设计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该由承担,见规范条。 41. 有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 15 度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方向的;见规范条。 42.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

12、计入;见规范条。 43. 结构及 9 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见规范条。 44. 高度不超过 40m、 以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点体系的结构, 可以采用等简化方法。 见 规范条。 45. 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按和分组选用实际地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实际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见规范条。 46. 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计算结果的 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计算结果的 80%,见规范条。 47. 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载荷代表值应取结构和和之和。各可变载荷的组合值系数,应

13、按照规范采用。 48.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设计地震分组合结构第 6 页 共 18 页 自振周期以及阻尼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照规范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规范采用,计算罕见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见规范条。 49. 除油专门规定外,建筑结构的阻尼应取,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应按 1.0 采用,形状参数应符合:a-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的区段;b-水平段,自 0.1s 至特征周期区段,应取;c-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周期区段,衰减指数应取;d-直线下降段,自 5倍特征周期至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取。见规范条。 50. 当建筑结构的阻尼比按有关规定不等于 0.05s 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应符合: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按1, 小于 0 时取 0; 阻尼的调整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