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煦的科学万米跑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847783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4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煦的科学万米跑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煦的科学万米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煦的科学万米跑(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印刻62013 年 8 月 23 日星期五Tel押 (010) 51949401主编: 刘丹编辑: 吴益超校对: 王心怡E-mail押萧红 1911 年生于黑 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 著名女作家。被誉为 “30 年代文学洛神” 。1935 年, 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 成名作 生死场 。1936 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 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 孤独的生活 、长篇组诗 砂粒 等。1940 年与端木 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 了中篇小说 马伯乐 和著 名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 。张煦 1913 年 11 月 6 日 出生于江苏无锡,著名通信 工程学家。1934 年毕业于上 海交通大学; 1935 年考取

2、清 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并分别 于 1937 年和 1940 年获得哈 佛大学科学硕士和科学博士 学位。1940 年回国, 受聘担 任战时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 教授 ; 1949 年 至 1956 年任 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系教授; 1956 年至 1978 年任成都电 讯工程学院教授; 1978 年调 回上海交通大学任教。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 学部委员 (院士) 。长期致力 于通信理论及技术的教学和 科研工作。呼兰河畔的张家, 1911 年喜得一女, 做了爷 爷的张维祯尤其高兴。 终日抱在怀里、 牵在手上, 他给孙女起名廼莹。张廼莹便是后来的萧红, 有 着 “30 年代文学洛神” 名号

3、的她, 打小便是受了 呼兰河的滋润。 观萧红照片, 瓜子脸、 杏仁眼, 标准的中式美 人长相。 但她同时眉头微蹙、 眼神坚硬, 与温柔婉 约的 “大家闺秀” 们极为不同。生于河洛, 长于荒 野, 温柔的水与凛冽的风, 造就了萧红多情且坚 毅的个性。 萧红最喜欢的便是疼爱自己的祖父, 幼时跟 随祖父在自家后花园里玩耍的记忆, 是她记忆中 最为美好的童年生活。 呼兰河传 便是回忆自己 和祖父这段无忧无虑的生活的。 而她扎实的古文 基础, 也是在花园和祖父学习时打下的。 萧红虽是地主家的千金小姐, 过的是饭来张 口、 衣来伸手的生活, 但她并不开心。 父亲张廷举 长期担任官吏, 教育子女也是典型的封

4、建家长制 作风。 母亲姜玉兰, 生一女三子, 萧红是第一个孩 子。 萧红是家中长女, 一举一动都受到严格约束。 7 岁时丧母, 四个月后父亲就续弦, 这也造成了 萧红对于父亲的怨恨, 而继母对待萧红姐弟的冷 漠态度也给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在萧红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 命运就安排她 与生命中第一个男人相遇。 父亲张廷举将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 廷兰之子汪恩甲, 15 岁萧红小学毕业, 父亲就逼 迫她和汪恩甲成婚。萧红不答应, 经过一年的抗 争, 父亲被迫妥协, 她才得以继续读书。 1929 年祖父张维祯去世, 萧红悲痛至极, 她 失掉了自己最亲爱的家人。 因为祖父和她是最亲 的。 祖父去世后,

5、 她对这个家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第二年秋天, 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 对, 孤注一掷, 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达北平, 进入女师附中读书。家里断了她的经济来源, 不 久后萧红的生活就陷入困顿之中。 1931 年 11 月,身无分文的萧红无奈之下只 得与汪恩甲在旅馆同居。 半年后, 萧红怀孕, 临产期近,但汪恩甲竟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支付旅费, 半夜弃萧红而去。 这就是萧红的第一段爱情, 没有多少风花雪 月和相识相依。 身怀六甲、 孤身一人且身无分文的她写信向 哈尔滨 国际协报 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 裴馨园 与孟希、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 之后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解 闷

6、。两人日久生情, 互相爱慕。 1932 年 8 月 7 日, 松花江决堤, 洪水泛滥。 但因欠款过多, 旅馆依然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 租了一条小船, 用绳子把萧红救下, 送到裴馨园 家暂住。萧红才得以脱困。 分娩后萧红与萧军便开始了共同生活, 两人 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 生活非常困 苦。 但当时他们患难与共, 感情融洽。 萧红也在萧 军的引领下, 走向了文学创作之路。 1933 年 4 月, 萧红以 “悄吟” 为笔名发表了第 一篇小说 弃儿 。一个多月之后, 写出第一部短 篇小说 王阿嫂的死 。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一鼓作气写出了 看风筝 、腿上的绷带 、太太与西 瓜 、小黑狗 、

7、中秋节 等小说和散文, 受到当 时东北文坛的关注。 同年 10 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 跋涉 , 在共产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 自费在 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 萧军署名三郎。 跋 涉 的出版, 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 得到读者的 高度评价, 但因 跋涉 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 色彩, 引起特务机关的怀疑。为躲避迫害, 萧红、 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 1934 年 6 月逃离哈尔滨, 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在青岛的日子, 被爱情包围的萧红创作力十 分旺盛。在青岛的碧海蓝天之中, 她书写得犹为 勤奋。萧红、 萧军与先到青岛的舒群一家住在观 象一路一号。萧军当时在 青岛晨报 担

8、任主编, 萧红则专心写作, 不久便完成著名中篇小说 生 死场 。 在青岛期间, 他们与身在上海的鲁迅取得联 系, 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 结下一段师生佳 话。 鲁迅特意在梁园豫菜馆做东请客, 将萧红、 萧 军介绍给茅盾、 聂绀弩、 叶紫、 胡风等左翼作家。 而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 对她的创作 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 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 积极 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在鲁迅的热情帮助 下, 萧红到上海后写的第一篇短篇小说 小六 很 快就在 太白 上刊出。 随后, 散文 饿 、 短篇小说 三个无聊人 分 别刊登在 文学 和 太白 上。从此, 萧红的作品 便陆续在上海发

9、行的 生活知识 、中学生 、作 家 等多家杂志上发表。萧红也开始在当时的文 化中心上海崭露头角。 事业春风得意之时, 二人的感情生活却开始 出现裂痕。 萧红情绪低落, 直接影响了写作。 1936 年 7 月 16 日, 萧红离开上海, 只身东渡日本。 虽然只身旅居日本,萧红还是保持了旺盛 的创作力, 写出了 红的果园 、孤独的生活 、 王四的故事 、 牛车上 、 家族以外的人 , 以及诗歌 砂粒 等作品, 并在国内的一些刊物上 发表。 1936 年鲁迅去世, 让萧红悲痛不已, 她归国 参加悼念鲁迅的活动。由此, 萧红和萧军的感情 也出现了转机, 还参加了萧军编的 鲁迅先生纪 念集 的资料收集工

10、作。 但两人的感情最终还是破裂了, 许多人对此 感到惋惜, 有后人还称之为 “千古绝唱” 。 1938 年 1 月, 身材高瘦、 穿着时尚、 斯文儒 雅、 性格内向的东北籍文学青年端木蕻良走进了 萧红的生活。他称萧红 “姐姐” , 赞美她、 崇拜她。 5 月, 萧红和端木在武汉结婚, 当时的主婚 人胡风回忆:“萧红在婚礼上说, 只想过正常老百 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 没有打闹, 没有不 忠, 没有讥笑, 有的只是互相谅解、 爱护、 体贴。” 但年少的端木并没有给萧红她希望中的体 贴, 反而是她为这个不懂事的 “弟弟” 操了不少 心。直到萧红生命里最后的时光, 端木才开始懂 得该如何爱自己的

11、妻子。1940 年 1 月, 萧红与端 木辗转香港, 此时她完成了 马伯乐 (第一部) 、 呼兰河传 、小城三月三部她最成熟的作品, 达到文学生命中的巅峰。 但颠簸的生活以及辛苦的写作让萧红的身 体状况极不乐观, 1941 年 7 月开始, 她因肺病、 妇 科病和失眠而长期住院。在萧红住院期间, 柳亚 子曾见 “有些大孩子气, 偶尔会撒一下娇” 的端木 细心侍奉病榻, 后感其挚爱之情写下:“文坛驰骋 联双璧, 病榻殷勤伺一茶。” 萧红去世后, 端木蕻良写下悼诗 风入松 萧红扫墓 : 生死相隔不相忘, 落月满屋梁, 梅边 柳畔, 呼兰河也是潇湘, 洗去千年旧点, 墨镂斑 竹新篁。惜烛不与魅争光,

12、 箧剑自生芒, 风霜历 尽情无限, 山河水同一弦章。天涯海角非远, 银 河夜夜相望。 萧红虽死, 却得到生命中未曾有过的关爱与 忠贞此后的 18 年,端木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默默地写作, 度过 18 年的孤独岁月之后, 才娶了 钟耀群为妻。Senior 先 生在智能手机如影随形的今天, 人们恐怕只有 在怀旧时, 才会想起还有无线电报、 半导体收音 机、 寻呼机等发明也曾风靡一时, 引领潮流。 然而有这样一位百岁老人, 他不仅目睹了几 乎所有类型的通信手段, 更对其中的原理和技术 了然于胸。不仅如此, 在今日为我们带来便利的 各种通信方式中, 只要稍加仔细寻找, 便能发现 他在其中留下的身影。 他

13、就是我国信息与通信学科的奠基者、 被 誉为 “中国通信界元勋” 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张煦。“无线电之父” 的无形激励熟识张煦的人都知道, 在他办公桌的玻璃板 下, 曾常年压放着一个外国人的标准照。照片中 的人英姿飒爽, 发型、 着装以及拍摄风格, 都表明 他来自上个世纪。谈起这个人, 张煦有着讲不完 的故事。 照片中人物正是鼎鼎大名的“无线电之 父” 、意大利人威廉 马可尼。与这位通信领域 “教父级” 人物的一面之缘, 深刻影响了张煦的 一生,马可尼也由此成为他事业和精神追求的 永恒标杆。 时空倒转至 1933 年 12 月间阴冷冬日里的 上海, 马可尼即将来访的消息轰动一时。而作为 中国最

14、早涉足无线电研究与教学的上海交通大 学, 成为马可尼此行的必经之地。当时正在交大 就读的张煦和其他电机系同学一起, 作为学生代 表参加了欢迎仪式的全过程。 “在我们研究通信工程的人眼里,马可尼的 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所以当我读书时能亲眼见到 他, 他就站在离我很近的地方, 我激动啊。” 那天 发生的每一幕, 都让张煦永生难忘。 当时的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在欢迎马可 尼的致辞中说, 无线电的发明将让在座的每一个 人都受益无穷,他勉励在场青年学子奋发图强, 迎头赶上。为了纪念马可尼造访交大, 当年工程 馆前的草坪上树起一根被命名为“马可尼铜柱” 的纪念物, 马可尼本人亲手为其奠基。 离开上海前,

15、马可尼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 讲话,当时报刊曾作如此引述:“贵国地大民众, 无线电最有用处, 望贵国人士深明此意, 联络民 众, 交换情感, 可造成一强大无匹之国家。” 马可尼发明的无线电改变了世界,他让信 息迅速跨越大洋进行传播成为可能;而马可尼 到访交大, 其散发出的科学精神和魅力, 则瞬间 感染了一个 20 岁的中国青年。很快, 张煦在宿 舍里贴上了一张马可尼的大幅照片,以此激励自己像他一样奋发有为,心中萌生出对无线电 事业的向往。 3 年后的 1936 年,张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 公费赴美留学,通信工程学科是他的不二之选, 专攻方兴未艾的长途电话通信方向。 他的求学生 涯, 由此揭开新的一

16、页。 在美留学 4 年, 张煦一直是同学眼中的 “拼 命张郎” , 他给自己立下 “四不” 原则不抽烟、 不饮酒、 不打牌、 不跳舞, 还告诫自己 “莫等闲, 白 了少年头, 空悲切” , 形成了他此后奉行一生的座 右铭:“High Thinking, Low Living” ,译为中文便 是 “勤奋思考, 简单生活” 。 张煦保留着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自己的习 惯。来到美国, 他在宿舍里张挂起 3 个人的大幅 照片除了无线电发明人马可尼, 又多了电报 发明人莫尔斯、 电话发明人贝尔。 张煦也喜欢中外名家所说的各种格言警句, 他认为这能让一个人专于修身、 勤于治学, 鞭策自己不断进取。直到晚年, 他还总是在学术报告 PPT 的最后一页,展示自己那句著名的座右 铭“High Thinking, Low Living” , 以此勉励青 年学子勤奋学习、 简朴生活。 正是在不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