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医资源-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5838545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69.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爱医资源-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爱爱医资源-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爱爱医资源-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爱医资源-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段占全(河北省深泽县肝病专科门诊部 深泽 052560)【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慢性乙型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病机复杂,类型多样,治疗难度大,康复慢,疗程长,且在治疗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仅就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体会浅谈如次。1 突出中医特点辨证施治慢性乙型肝炎属中医湿热疫毒范畴。医学界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讨至今尚未能找到一种药物能够快捷的杀灭乙肝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病毒,当人体感染后,可牵涉多脏器受损,引起全身病变。1990年第六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上将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分型定为5

2、个类型,即湿热中阻型、 肝郁脾虚型、 肝肾阴虚型、 脾肾两虚型、 血瘀阻络型。但在临床上仍不能把所有的病例清清楚楚地归纳到五型当中去。有的两型夹杂,有的两型并存,有的相互转化。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机体反应状态和抗病能力不同,同一种疾病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和临床症状。清代叶天士说:“肝病最杂,而治法最难。 ” 我们曾将100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检测(包括肝功能、B超、 乙肝系列HBV2DNA)进行对照,未能找到一例症状相同、 检测数据相等的病例。有的 “大三阳”,有的 “小三阳”,有的肝脾大,有的ALT增高,有的蛋白(A/ G)倒置。市场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药、

3、特药和进口药比比皆是,但很难适合不同性别、 不同年龄、 不同身体素质及不同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只有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化裁组方,“客则除之” 、“虚则补之” 、“逸则行之” 、“热则寒之” 、“寒则热之” 的方法进行辨证治疗,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2 分段调理标本兼顾根据中医辨证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缘于机体的正气不足。湿热疫毒隐于血分,肝失疏泄导致肝气郁结,肝郁则血瘀,肝郁则横逆犯脾,脾运化失职,使消化功能减退,气血生化无源。肾为先天之本,靠后天济养,气血亏损,先天失济,则肾水枯竭,水不涵木,劫灼肝阴。这样就形成一个肝犯脾、 脾及肾、 肾劫肝的病理循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时间越长,也就是携

4、带病毒的时间越长,受损的脏腑就越多,治疗难度就越大,疗程就越长。慢性乙型肝炎纵然千头万绪,复杂多变,在治疗过程当中要掌握其基本规律,分段调理,标本兼顾,用药应有先后。 金匮要略 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在临床实践中常收到理想的效果。第一阶段:慢性乙型肝炎首先出现的是消化道症状,如厌食、 纳呆、 恶心、 腹胀、 便秘或便溏,故调理脾胃、 通腑利便应首当其冲。古人云:“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亡,胃气衰则元气难复。 ” 启动脾胃增进饮食,才能供给人体足够的能量和热量,才能恢复气机,为下阶段用药创造条件。常用的药物有茯苓、 焦白术、 焦三仙、 炒鸡内金、 酒大黄、 炒枳壳、

5、 炒莱菔子、 砂仁等,湿重便溏者通利小便,常用的药物有车前草、 车前子、 猪苓、 泽泻、 金钱草等;热重便秘者可用生白芍药、 酒大黄、 瓜蒌、 六一散等。第二阶段:湿热疫毒的持续感染,病毒的复制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病理因素。毒邪不清则病不除,故清热利湿解毒乃是治本大法。常用的药物有板蓝根、 土茯苓、 蒲公英、 黄柏、 贯众、 半枝莲、连翘等,但用量适度,不宜过量,不宜久用,过则伤正。对于慢性乙型肝炎,单纯用清热解毒药,不但效果不佳,甚至病情更会加剧,必须在脾胃功能明显好转的情况下方可应用。第三阶段:肝气郁结、 血瘀阻络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一个病理过程,由于病毒的复制,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肝脏,使

6、肝脏微循环受阻,形成肝脾大,常出现肝区胀痛,肝功能异常,故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疏肝理气、 活血化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常用药物有丹参、 赤芍药、 柴胡、 郁金、 当归、 白芍药、 三七、 泽兰。肝为刚脏,活血化瘀应缓慢调理,不可急于求成,新瘀应急散,久瘀应缓攻,用药宜543河北中医2002年5月第24卷第5期 Hebei J TCM,May 2002 ,Vol 24 ,No.5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轻,不可重投,切忌用攻伐破血之品,如三棱、 莪 术、 桃仁、 红花等。临床资料证明

7、,使用破血药会 造成大量的肝细胞坏死,还能引起肝内及消化道 出血。 第四阶段:扶正固本,补正气,慢性乙型肝炎的发展、 转归与自身的免疫机能的密切关系。中 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源于肾气, 免疫机能的活细胞源于骨髓,骨髓则属于中医的 肾,肾为肝之母,肝肾同源,水能涵木,补肾即为补 肝。常用的药物有枸杞子、 肉苁蓉、 桑寄生、 山茱萸、 牛膝、 淫羊藿、 仙茅等。肾阴虚补肾阴,肾阳虚 补肾阳,切不可不辨阴阳而乱用补品。3 融汇中西创新思路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结构、 传播方式及其预防都有了 比较清楚的认识。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 炎有了长足的发展

8、,尤其是通过现代药理研究,筛 选出提高调节免疫机能的中药,如人参、 冬虫夏 草、 灵芝、 甘草等扶助人体气血,提高免疫力是任何西药不可替代的;虎杖、 山豆根、 蒲公英、 贯众、 大黄、 金银花、 黄柏等有较强的抑制乙肝病毒的作 用。茵陈、 夏枯草、 乌梅、 紫草、 五味子、 龙胆草等 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时间短,疗效确 切,不易反跳;丹参、 三七、 鸡血藤可逆转肝纤维化的形成,丹参、 三七还可降解已经形成的肝纤 维化。(收稿日期:2002 - 03 - 15)(编辑 董军杰)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体会高彩芝(河北省石家庄市职业财会学校 石家庄 050011)【关键词】 瘀血

9、证;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1 瘀血证对于血瘀的理论及活血化瘀法,中医学早在内经 中即有论及,提出 “血实宜决之” 的见解,意即血瘀就当化而除之。张仲景在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中,记载了不少具有祛瘀作用的方剂,如桃核承气汤、 抵挡汤等等。历代医家不断发展此法,清 唐容川在 血证论 一书中,将瘀血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提出 “凡离经之血皆为瘀血” 的理论。对瘀血诊治贡献最大的是清代具有革新精神的王清任,他十分重视人身之气血,提出 “百病不离乎气、 不离乎血”,擅长祛瘀、 补气两法,他著 医林改错 一书,自创新方33首,系统阐述了活血化瘀法的理论依据及其临床应用。他根据病变部位及兼顾气血等因素,制立了

10、许多方剂,如血府逐瘀汤、 通窍活血汤、 少腹逐瘀汤、 解毒活血汤等,应用得当,每奏奇效。近代张锡纯也善用活血化瘀法,自立许多祛瘀有效方剂,如用活络效灵丹统治全身各部因气血凝滞之疼痛、 积聚,确有良效。近年来,对于血瘀的病理研究颇多,笔者认为大致有如下5个方面: 气滞血停,导致血瘀; 寒在血脉,凝而成瘀; 气血亏损,循行涩滞而致瘀; 各种出血,旁溢经外而为瘀; 跌仆损伤,以及妇女经血滞留而成瘀。血瘀的部位,“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隔膜上下两段,隔膜以上,心肺咽喉,左右气门,其余之物,皆在隔膜以下” 。瘀血证可以出现在内、 儿、 妇、 外等各科多种疾病中,也可以单独出现。其表现可以多种多

11、样,但具有普遍诊断意义的有以下几点: 疼痛固定,有锥刺感,持续时间较长,或有外伤史。 肢体、胸腹有异常的肿块(增生组织) ,经久不消。 皮肤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如红肿、 黯黑、 斑块粗糙或蛛纹丝缕等。 唇舌的变化,如唇舌青紫或舌面舌边有紫气、 紫斑等。脉象多为细涩、 细弦或不扬。2 临床应用例1 陈某,男,27岁,工人。额部外伤治愈后,感头痛不适,患者头晕目眩,口黏,时流痰涎,左脉细涩,舌苔薄腻黯红边有瘀点。辨证乃瘀血阻滞,肝风上扰。治宜活血化瘀,佐以息风镇痉。仿通窍活血汤加味:桃仁5 g ,红花9 g ,川芎6 g ,赤芍药9 g ,珍珠母30 g(先煎) ,羌活5 g ,炙僵蚕643河北中医2002年5月第24卷第5期 Hebei J TCM,May 2002 ,Vol 24 ,No.5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