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基金公司业务拓展探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768968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基金公司业务拓展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时期基金公司业务拓展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时期基金公司业务拓展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新时期基金公司业务拓展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新时期基金公司业务拓展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期基金公司业务拓展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基金公司业务拓展探讨(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时期基金公司业务拓展探讨 南京大学与财通基金联合研究课题摘要 2012 年 5 月 引 言 自 2011 年底以来,在遵循“加强监管、放松管制”的基本原则下,中国证监会、 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推出了一系列对所辖金融机构未来业务发展有纲领性指导意义的开放性政策指引, 证券、 保险、 银行、 信托等金融机构的跨界经营、融合发展趋势初现端倪。政策开放为基金业的未来发展拓展了战略空间,同时券商、 信托和保险在资产管理业务领域的强势渗透,既为基金公司创造了合作发展机遇,也带来了竞争压力。如何向财富管理机构战略转型,已成为基金公司必须妥善解决的战略问题。 本文首先就政策放松促进境外发达市场金融业大发展的

2、历史经验进行了回顾,接着对自 2011 年底以来国内金融监管机构尤其是证监会推出的政策开放以及政策开放给基金等金融业带来的新变局进行了分析, 然后就我国基金公司如何把握政策机遇, 在竞合中谋求发展从而逐步转型为财富管理机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政策开放造就金融业新时代:国际经验一、政策开放造就金融业新时代:国际经验 近观欧美等发达资本市场的金融发展历史, 可以说是一个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博弈的历史:监管机构的政策放松带来金融业发展的繁荣甚至泡沫,泡沫破裂后监管的重肃则将金融业的发展纠回至稳健前行的轨道;此外, 在政策规制框架中,受经济转型、市场需求和逐利意识的驱动,金融业其实也会通过业务创新来规

3、避管制。 (一)(一)美国金融监管的历史脉络美国金融监管的历史脉络 以美国为例,按照金融监管强度可以较为清晰地划为如下五个发展阶段: 1、自由发展阶段:1929 年之前 在 1929 年经济大萧条之前,尽管以国民银行法 、 联邦储备法等法规的制定确立了基本的金融监管制度,但美国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尊重市场选择,从而不直接干预金融机构经营,也不对金融市场干预。金融机构采取混业经营,可涉足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广泛业务领域。 2、分业管理阶段:1933 年至 1970 年代初 由于金融机构缺乏管制, 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 大量银行资金流入股市。 1929至 1933 年经济大萧条、股市泡沫破裂后,大

4、量金融机构倒闭。大萧条的爆发及其带来的破坏性结果,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重建金融体系,并进一步强化基于安全性原则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1933 年,罗斯福新政后批准了“格拉斯-斯蒂尔法案” ,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地划分开,确立了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制度框架。同时,政府成立了联邦储蓄与贷款保险公司(FSLIC)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FDIC 后来成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一员。1934 年颁布的证券交易法促成了全国证券交易的监管体系的建立。随后,美国政府又出台了一些法律规范,如 1956 年的银行持股公司法 、 1966 年的银行合并法和利率限制法及之后的消费者信贷保护法 、

5、社会再投资法等,美国金融体系逐步走向分业经营模式和伞形、分业监管的模式。金融监管在总体上得到了不断强化。 3、分业经营下的放松管制阶段:1970 年代至 1999 年 进入 1970 年代,全球政治与经济可谓风云际会、波谲云诡。经济全球化,两次石油危机爆发,布雷登森林体系瓦解,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滞胀。此时, 美国政府认识到过渡和压制性金融监管抑制了金融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功能发挥的缺陷,金融自由化思潮重新形成。为摆脱经济滞胀困境,美国逐渐放宽金融经营自由和跨地区综合经营限制,实施利率自由化(对大额存单、贷款和金融批发业务取消利率限制) 、放松国际信贷监管。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目标随之从安全向

6、效率转移。尤其是 80 年代之后,美国为了强化市场效率原则,开始着眼于放松管制、清除重组并购障碍和鼓励竞争,并为此出台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 、 公平竞争法 、 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法等重要法律规范。 在这一过程中, 在放松管制政策背景以及解决经济困境和市场需求等迫切问题的推动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例如,面对高通胀与 70 年代初的存款利率管制(Q 条例)的矛盾,满足小额投资者现金管理需求的创新基金产品货币市场基金应运而生; 面对布雷登森林体系解体后带来的汇率波动风险与全球化经济贸易的矛盾,汇率避险金融工具汇率期货和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诞生。 金融创新蓬勃发展,促进了金融领域各种要素

7、的重新优化组合和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成为促进金融市场发育、金融行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放松金融监管成为行业的诉求,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目标随之从安全向效率转移。 4、混业经营的重启阶段:1999 年至 2008 年 1970 年代以来金融管制的放松为美国金融行业带来了高度的繁荣,金融行业随之成为美国的经济支柱之一。进入 21 世纪前,全球经济出现剧烈动荡,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债券危机相继爆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国金融业也遇到了德国等混业经营的欧洲金融集团强有力的挑战。美国亟需改变金融监管理念,保持金融业的持续繁荣。 1999 年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 标志着美国金

8、融监管制度的重大变革,它允许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以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相互渗透,实现混业经营,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局面。这一法律也对其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美国改进原有的分业监管体制,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之间的新的监管模式 “伞形监管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根据业务的不同接受不同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而联邦储备理事会为金融控股公司伞状监管者,负责评估和监控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整体资本充足性、 风险管理的内控措施以及集团风险对存款子公司潜在影响等。另外,美国的州政府在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监管权

9、限,尤其是对保险机构享有全面的监管权。 在混业经营下, 美国各大金融机构挟集团型金融机构之威力在多元化业务方面建立了业务融合与竞争优势, 资产管理业务以新型金融工具为媒质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联(例如 CDO、CDS 之于房贷) ,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彰显。反之,资产管理业也获得空前繁荣, 利用复杂金融衍生品的对冲基金等产品资产管理规模呈几何增长之势。 5、审慎监管与整合监管:2008 年至今 自重新允许混业经营以来,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实行功能性监管,把金融服务依据其功能性差别而划分为银行、保险、证券和期货四个类别,并分别由不同的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其结果是,没有一个监管部门拥有全部信息和权威以

10、监控系统性风险, 无法识别并制约个别金融机构危害整个金融系统稳定以及影响实体经济的不当行为。功能性监管使监管权力分散容易导致监管空白。如与商业银行相比,美国的投资银行受到的监管较少,为此,集团型金融机构大量将银行的表内业务通过与投资银行合作转移至表外以规避监管。 例如商业银行通过实施证券化, 就可以将风险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转出,从而规避美联储对资本充足率的管制。在宽松监管政策下,投资银行构建了日益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资产管理部门则将风险收益不对称的金融工具包装后纳入资产管理产品或透明性要求极低的对冲基金产品的投资范围后卖给投资者。 宽松货币政策制造的流动性在创新金融工具的杠杆放大下引致了巨大的

11、资产泡沫,最终促成 2008 年次贷危机爆发,进而蔓延成全球金融危机。 之后,美国政府与金融监管机构对危机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在 2010 年 7 月颁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该法案旨在从金融机构稳健运行、金融市场全面监管、消费者保护、危机应对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全面革新美国金融监管体系。鉴于此次金融危机中系统性风险的全面集中爆发,该法案包含“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等多项举措以防范未来可能的系统性风险;针对过去几十年金融市场的大规模扩张和金融机构高杠杆运营的愈演愈烈,该法案包含“强化资本金管理机制,促使金融机构稳健运行” 、 “限制银行从事高风险业务” 、 “加强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要求场外衍生

12、品交易进行中央清算,并逐渐转移到交易所市场交易”等多项措施,以期降低杠杆率,提高安全性;针对长期以来对冲基金监管缺位以及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中影响力与约束机制高度不对称等问题, 该法案试图逐步弥补一些监管漏洞和监管真空; 针对近年来衍生品市场出现的过度投机和金融产品的高度复杂性,该法案强调了投资者保护机制、维护消费者利益、增加衍生品等金融产品透明度等内容。 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业遇到了巨大挑战。一方面,金融危机本身重创了美国的金融业;另一方面,新的监管规则会使金融业商业模式有所变化,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速度放缓,衍生品市场的规模短期将有较大的收缩,对冲基金等资产管理业务将出现下滑。 (二

13、)(二)放松监管的政策开放深刻影响美国资产管理业放松监管的政策开放深刻影响美国资产管理业 如上所述, 美国放松监管的政策开放分别出现在 1970 年代至 1999 年的分业经营中的政策开放阶段和 1999 年至 2007 年的混业经营重启阶段, 两者分别促成了美国金融业长达 30 余年的繁荣和变迁式发展。美国金融工具和资产管理业的重大创新基本出现在这两个阶段。 表:主要金融工具创新表:主要金融工具创新 年份 工具创新 年份 工具创新 1960s 欧洲美元 1982 期权交易 可转换债券 期指期货 可赎回债券 可调利率优先股 1970 年 联邦住宅抵押贷款 1983 动产抵押债券 1971 年

14、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 外汇期货期权 1972 年 外汇期货 股指期货期权 1973 年 可转让支付账户命令(NOW) 1984 远期利率协议 货币市场基金(MMMF) 欧洲美元期货期权 股票期权(CBOT) 担保抵押债券(CMO) 1974 浮动利率债券 1985 汽车贷款证券化 与物价指数挂钩之公债 可变期限债券 1975 利率期货 保证无损债券 1976 90 天期美国国库券期货合约 1986 参与抵押债券 1978 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 1987 复合期权 自动转账服务(ATS) 1989 日经指数看跌期权认购证 1980 货币互换 利率互换期货 1981 零息债券 1990

15、股票指数互换 利率互换 1995 信用违约互换(CDS) 票据发行便利 2006 波动率指数(VIX)期权 金融工具的成体系创新促进了资产管理业的跨越式发展。 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是,依据客户风险收益目标或资产负债期限、现金流量匹配要求,对各类金融工具进行的组合管理。因此金融工具是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的基本对象。在美国,金融创新使得美国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金融工具体系, 不但在工具类型上包括基本产品和衍生工具相辅相成的结构, 而且在交易平台建设上形成了交易所市场(场内市场)与柜台市场(场外市场)两翼并进的局面。 金融创新直接推动了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壮大,例如 1970、80 年代的固定收

16、益证券的各种创新推动了固定收益基金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1980 年之后,期货合约等衍生品从商品交易领域扩展渗透到金融领域,以及 IT 技术和量化技术的重大进步, 使得对冲基金和管理型期货基金逐步成为资产管理领域的重要品种。 1970 年代起,美国共同基金业数量和规模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1971 年至2000 年期间,美国共同基金只数从 361 只增加至 8155 只,资产净值从 476.2 亿美元膨胀至 69646.3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 10.95%、18.08%。进入21 世纪,尽管共同基金只数增长出现停滞,但资产净值规模依然呈较高增长态势,截至 2011 年底,美国共同基金资产净值为 11.62 万亿美元。 以 ETF 产品为例,ETF 于 1993 年才由道富作为“超级股票”推出,但是由于跟踪误差控制效果好、流动性强、避税、双向交易功能强等优势,使得 ETF成为指数基金的主导形式,并且随着 Swap-based ETF 运作方式对传统Physical-based ETF 运作方式的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