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768621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2929 讲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最新考纲 1.群落的结构特征()。2.群落的演替()。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5 年 5 考)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概念关键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2)群落的物种组成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取样方

2、法: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四种常见种间关系比较比较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曲线模型营养关系图举例地衣,大豆与根瘤菌蛔虫与人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23.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模型现象分层现象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光照、温度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1.真题重组 判断正误(1)天敌与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2017全国卷,31(3)()(2)若鹰迁入

3、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会导致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增加(2016全国卷,5A)()(3)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016全国卷,31(1)()(4)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2015全国卷,4B)()(5)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013全国卷,31(4)()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版必修 3 教材 P71P75,侧重考查群落的组成及空间结构。2.(教材 P77“二2”改编)诗经小雅小宛中有“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之句。请说出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提示 蜾蠃捕食螟蛉幼虫。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辨析1.(2014全国卷,6)某种植物病毒

4、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3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 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 V 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 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 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错误;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 错误。答案 A2.(2018江西九校联考)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桔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在红圆蚧中而抑制其暴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

5、了蔷薇轮蚧小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C.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解析 “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在红圆蚧中而抑制其暴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 ,说明岭南蚜小蜂和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两者都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A、B、C 正确;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蔷薇轮蚧小蜂几乎完全被取代,生物多样性减小,造成该群落的丰富度降低,D 错误。答案

6、D1.寄生与捕食关系的辨析寄生者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如果是吃掉整个“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分,则是捕食关系。如:蚊子与人为寄生关系,蝗虫与青草为捕食关系。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寄主死亡。这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在相互选择的作用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者与寄主长期共存。4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病毒均营寄生生活。3.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群落的结构1.(2017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

7、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 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C.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 A 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解析 由题意可知,乙作物的引入改变了原有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结果使害虫 A 受到抑制,说明新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A、B 正确;作物乙生长良好,可以看出乙与害虫 A 之间不应是相互抑制,D 不合理。答案 D2.(2018甘肃兰州一模)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8、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因为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C.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该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D.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解析 不同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不同,所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玉米的合理 密植没有涉及不同种生物,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分层现象主要是长期适应环境条件(如 阳光、温度、湿度等)的结果,这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独特形式;在生产 上利用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合理搭配作物品种,充分利用光能,可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5答案 B关注 2 个易错点 (1)草坪中也存在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

9、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 或空间的空间配置格局,它应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 (2)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呈现“分层”现象,切不可将 “同种生物”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5 年 5 考)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类型内容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的时间比较长经历的时间比较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

10、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阶段乔木阶段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4.群落演替的趋势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总生产量越来越高,稳定性越来越强。61.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 1 所示,请思考:图 1(1)你能否将图示演替过程予以正确排序?(2)该演替与火山喷发所在地的演替是否属同种类型?为什么?(3)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有何变化?预计食物网复杂程度会如何变化?提示 (1)图中正确演替进程为丁甲丙乙。(

11、2)该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它不同于火山喷发处的初生演替(两者的初始植被条件不同)。(3)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步提高,食物网趋向于复杂化。2.如图 2 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图 2(1)请对图示曲线予以分析(见图)。(2)地震、火山爆发后群落演替及火灾后草原恢复,分别属何类演替?与甲、乙哪条线吻合?提示 地震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属次生演替,与乙曲线吻合;火山爆发后群落的演替属初生演替与曲线甲吻合。1.(2014全国卷,31)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7(2)一般来

12、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3)据调查,近 5 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 50 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 、 “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

13、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人类活动加速了土壤的风化速率,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土壤的原有结构,但仍会在土壤中保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人类活动会加速演替的速率。(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率变快,且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土地荒漠化的趋势不变,故演替方向不变。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

14、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源自人教版必修 3 教材 P78P81,意在考查考生能否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材 P78“思考与讨论”改编)(1)在群落演替进程中,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何苔藓能取代地衣?(2)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取而代之还是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提示 (1)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15、。8(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规律(2017天津卷,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演替。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结构。(2)火烧 15 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右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解析 (1)火烧迹地发生的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草本灌木阶段)相比,(针阔混交林)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2)据图分析,火烧 15 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逐渐减少。(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一般不选择针叶树,最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