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课堂实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75439 上传时间:2017-08-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人与海鸥课堂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老人与海鸥课堂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老人与海鸥课堂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老人与海鸥课堂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老人与海鸥课堂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人与海鸥课堂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人与海鸥课堂实录(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人与海鸥课堂实录(说明:本实录根据录音真实记录,约 1 万字,在“浙江省杭嘉湖地区第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 7 单元第 1 课班级:浙江省海宁市南苑小学六(1)班执教: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徐如松地点:浙江省海宁市南苑小学大报告厅时间:2008 年 12 月 11 日下午第四节课(3:304:12)【总体设计思路】本教时围绕“一个内容” (第一教时只教学“老人喂海鸥” , “海鸥送老人”尽管最能打动学生,情感性更强,但是本教时不安排,追求教学内容的“简单、集约”和沈大安老师倡导的“尽量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组织教学” ) , “

2、两个联系” (一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前后照应,二是“揭示课题”和结课时要求学生“用老人与海鸥开头说说学习体会”的照应) , “三个立面” (第一个“立面”是老人的外貌教学,第二个“立面”是“老人喂海鸥” ,其中穿插了“老人唤海鸥” ,第三个“立面”是“老人夸海鸥” ,结合想象写话进行)这样的理念和策略设计,努力体现“实、活、新、趣”的教学风格,追求“简单、高效”的教学理想。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师:六(1)班的同学们,大家好!生:徐老师好!师:昨天下午,徐老师与大家只是匆匆的见了一面,没有带什么礼物。今天,徐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点小小的礼物,是一句名言,一起读【出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3、乐乎!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师:是“不亦乐(yue)乎”!我们再读一遍。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e)乎!师:这句话出自论语 ,是很有文化内涵的。哪位同学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有朋友从远方来,我们非常开心。师:好的。那么在今天这个特殊的课堂上,你觉得谁是你们的朋友?生:徐老师是我们的朋友。师:谢谢。徐老师是大家的朋友,同样,大家也是我的朋友。那么,还有谁是你们的朋友?生:台下听课的老师是我们的朋友。师:说得多好啊!今天,来自杭嘉湖三地那么多老师来听我们的课,我们快拿出双手,用掌声来表达我们的快乐吧!(学生鼓掌)师:可以开始上课了吗?生:可以了。 (上课哨子响起,师生问

4、好)【设计意图与反思】这是本节课的导入部分,使用送给学生礼物的办法,赠送给学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名言,引出“朋友”这个词语。一方面拉近上课教师与学生、听课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老人与海鸥的朋友关系,是朋友也是亲人,在结尾处也回复这句名言,做到首尾照应,前后联系。这也是我设计意图中“两个联系”之一的“首位联系” 。起揭示课题,感受人鸥“关系”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一起读题目【课前板书】老人与海鸥生(齐):老人与海鸥师(指着屏幕):再读一遍。生(齐):老人与海鸥师:相信大家昨天都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写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哪几件事情?生:这篇课文讲了两件

5、事情,第一件事情讲的是老人每天都来喂海鸥,第二件事情讲的是老人去世时,海鸥都很伤心,都来为老人送行。师:好,徐老师先把这两件事情写下来。 (教师板书:喂 送)第一件事情一起说?生(齐):老人每天来喂海鸥。师:第二件事情一起说?生(齐:老人去世之后,海鸥都很伤心,都来为他送行。师:简称“海鸥送老人” 。课文就写了“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两个部分,这节课我们学习前面一个部分。【设计意图与反思】这部分的设计,曾经有多种版本。起初在揭题之后,安排了一个学生自学的环节,但是经过两次试教之后发现时间不够用,后来反复多次,最终取消了“课内预习初读”这个环节,节省了 2分钟左右,取而代之的是“大家都预习

6、了课文”这一句话。果然,在课后就有专家、名师向我提出这个问题。事实上,安排与预习也好,一句话带过也好,效果一样的,因为 2 分钟的课内预习从客观上讲作用不是很大,因为学生在课前的确花了一定的时间初读了课文,做到了读通课文的要求。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课文写了老人与海鸥之间哪几件事情”的提问。本次教学只有一位学生回答,因为这位学生一下子就答出了“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这两件事情,教师就顺势板书和归纳,转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在试教中,也曾经设想让更多的学生归纳“哪几件事情” ,结果学生回答得都很零碎,比如“老人叫老沙的名字”等,教师反而难于归结到“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这两件主要事情上,浪

7、费了时间。这个板块的设计意图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回答判断六年级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如何。实践证明,学生的概括能力师很强的。师:那么,在这一“喂”一“送”之间,能够传达出老人与海鸥之间怎样的深厚感情呢?我们打开课本,快速地扫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语段来回答?生:(扫读课文,找出有关语段;教师巡视)师:有好几位同学都已经举手了。我们先请这位同学回答。生:第 13 自然段。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师:和他找得一样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有这么多同学找出了这个语段。 【出示语段】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

8、鸥就像亲人一样。我们一起读。生: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师:谁能自告奋勇,读读这句话?生: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师:读得那么正确又流利,谁还想读读?生: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师:好,读着这句话,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生:为什么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师:对呀,这个问题我们先打一个问号。谁还想提出问题?生:老人每天来干什么?师:好的,又是一个问号。你来?生:为什么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师:已经有三位同学提出了问题。看来,老人与海鸥

9、就像亲人一样,与普通人是有所不同的。那么,这位老人到底是怎样一位老人呢?谁来回答?【设计意图与反思】让学生找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关系” ,就是抓住了文本的“中心” 。几次试教,都比较顺利,这次展示也同样没有悬念。课文第 13 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段” ,也是本教时的“圆心” (盛新凤老师称作“点” ,然后拉出“一条线” ,再画成“一个圆” )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质疑问难。预设的问题是:是怎样一位老人?老人与海鸥为什么会像亲人一样?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可以用“因为这位老人与众不同,所以先看师怎样一位老人”这样的导语引导学生转入下一个板块。承 1聚焦外貌,感知老人形象生:在喂海鸥的人群中

10、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师:好,谁也找到了这段话。你来读?生: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师:读得很流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好吗?【出示语段】生(齐):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师:这是课文自然段,谁还想读一读?你来?生:在喂海鸥的人群

11、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师:读得多好啊!这是作者笔下的老人形象。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可能有这样的老人吗?生:有!师:的确,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张照片可以证明【出示照片:吴庆恒,海鸥老人】请看,这张照片是在云南省昆明市的翠湖之畔拍摄的。他的名师叫做生(齐):吴庆恒。师:昆明市民都亲切地叫他生(齐):海鸥老人!师:让我们深情地注视他的神情、注视他的动作、注视他的穿着和生活日用品生:(学生静静地观察照片)师:你看到了怎样一位老人?

12、生 1:我看到这位老人十分的勤俭朴素。师:好,你看到了“勤俭、朴素”两个特点。你来?生:我看到了这位老人年事已高。师:对,至少十多年来,老人每年冬天每天必来喂海鸥。谁还说?生:我看出这位老人喂海鸥时十分高兴。师:对,这种高兴之情可以从老人的神情里看出来。谁还想说,你来?生:我看出老人与海鸥的关系非常亲密。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生:我从老人的眼神和动作看出来。师:对,从老人的眼神和动作看出来。那么,在喂海鸥的人群中,为什么这位老人很容易认出来?生:因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上述句子“变红色” )好,我们一起读这句话。生(

13、齐):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师:谁还想读读这句话?生: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师:好,读这句话的时候,哪个词语打动了你?生:是“褪色” 。师:好,是“褪色” ,而且出现了三次。对此,你有什么想法?生:我非常感动,因为老人的衣服这么朴素。师:好,深受感动。谁还想说,你来?生:我深受感动,老人宁可自己穿得朴素一些,也要喂海鸥好吃的。师:好,你这个“宁可也”用得非常好,说得多好!谁还想说?生:老人对海鸥是无私的。师:对,境界多好啊!让我们再来看一份资料,自己静静地默读一下

14、【出示资料】吴庆恒老人每月的退休工资是 308 元,但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他平时几乎舍不得花 1 分钱坐公交车,4 元 5 角一斤的饼干,他却毫不吝啬地买给海鸥吃。10 多年来,他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 ,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 2 角钱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烟。生:(默读资料)师:读了这份资料,你对三个“褪色”又有什么新的感受?生:老人非常节省,他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但是他却乐意买 4 元 5 角一斤的饼干给海鸥吃。师:对老人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但是 4 元 5 角一斤的饼干却很慷慨地买给海鸥吃。你说?生:老人唯一的爱好是给自己买 2 角钱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烟,

15、其他都是给海鸥买吃的。师:看来,这位老人的烟瘾太大了,否则我估计他为了海鸥早就戒烟了。 (笑声)谁再说?生:老人不但买了饼干,还买来鸡蛋做“鸡蛋饼干” ,看出老人很喜欢海鸥。师:对, “鸡蛋饼干”是老人的创造,营养丰富,海鸥吃了肯定很健康快乐。谁还想说?生:老人的退休工资只有 308 元,他不算很富裕,但是他买了鸡蛋和饼干给海鸥吃,他宁可自己吃得不好一些,穿得朴素一些。师:对呀!不管老人的工资高还是低、富还是贫,我们看到的是,他将大部分工资用在了海鸥身上,都贡献给了海鸥。好,刚才,我们大家都有了这样的体会,谁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呢?这位男同学,你先来?【再次出示有关语段】生 1:他

16、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师:读得多深沉啊!你来?生 2: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师:嗯,谁还想读?生 3: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师:我们一起来读,开始。生: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师:老人为什么如此打扮,因为朋友告诉我,一起读【出示句子】生(齐):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师:这就是十多年来老人与海鸥和睦相处的情景,那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哪个普通冬日的午后。【设计意图与反思】感受老人的外貌,教学设计安排了这样的环节:找出“外貌描写” ,告知这是作家笔下的形象告知这位老人在生活中师真实存在的,出示照片让学生观察讲述自己看到的老人“形象”感受“三个褪色”补充课外资料进一步感受“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