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1]

上传人:依依 文档编号:45740518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第五课第五课 荆轲刺秦王教案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掌握本文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3、正确认识荆轲的行为,学习他的狭义和牺牲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师点拨法、总结检测法教学时间:教学时间: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本文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二、教学重点:积累文

2、言词语三、教学难点:自主学习法学习过程:四、教学过程;、教师导入:“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首脑,达到群龙无首不攻自破的目的。2003 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个手段。殊不知在九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使用了这一手段,不过完全是靠个人力量。这就是发生- 2 -在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是势单力孤的荆轲,一个是超级大国的皇帝,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行动最后以失败告终,真令人扼腕叹息。今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回到那令人恐怖万分也遗憾万分的一幕去荆轲刺秦王(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问:诗中的壮士

3、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板书课题) )、常识积累;1、 、关于战国策: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这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记录了西周、东周、齐、楚燕、韩、赵、魏、秦、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是刘向编辑整理的,共 33卷。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论及纵横捭阖的斗争。其文章的风格是辩辞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磅礴。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多用寓言故事、多偶排比渲染。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燕太子丹在

4、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他十分愤怒,逃回了燕国) ,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 “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2 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3 -三、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 划分大致的结构。 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

5、分组成。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关系。 3、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 ):行刺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 ):行刺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 ):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4、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文言知识梳理(小组分工展示整理结果)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 ,yu,高兴。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 ,cu,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 ,已经。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

6、“凌” ,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 ,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震慑。设九宾 宾,通“傧” ,傧相 (bnxi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 bn。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 ,绕。荆轲奉- 4 -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 c,仓促,突然。2、一词多义 【之】 第三人称代词, “他(们) ”/“它(们) ”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结构助词, “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连词,表转折

7、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按照 以次进 已经 日以尽矣 连词,表目的, “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

8、荆轲 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5 -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的) ,它(们) (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 操其室 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3、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

9、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 6 -4、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 同上。 (6)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15)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使闻,禀告 (16)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