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论文定稿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700950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法论文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然辨证法论文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然辨证法论文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自然辨证法论文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自然辨证法论文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法论文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法论文定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东西方自然观的比较摘要 :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跟东西方自然观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即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关键词:中西方; 自然观 ;比较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总的认识,是世界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 自然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它的存在与运动受什么样的法则支配 第二, 自然世界对人类生存有什么价值, 自然世界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料, 它的权益是否应该尊重, 人类该如何握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 第三, 人类精神同自然相联系,这种生命价值是在同自然对立与征服的过程中实现, 还是与自然为一体,尊重的前提下完成的。中国古代人们根据劳作经验

2、极其科学积累认识到自然现象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逸周书常训指出:“天有常性,人有常顺。顺在不变,性在不改,不改可因。 ”正因事物的常性不改,人类才能认识它,顺应它。 经过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反复观察和分析比较,古人形成了一种观念:许多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相互感应作用。先秦典籍中,有关这种认识的论述很多。如周易文 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 吕氏春秋召类:“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 “相 从” 、 “相应” 、 “相求” 、 “相召”均指事物间的感应现象1。古人虽然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然而由于人们认识能力有限,还有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无法

3、解释许多的事情,于是出现了对祖先的崇拜和泛神论。文献记载秦时传有歌谣如下:秦人谣 天帝醉秦暴。金误陨石坠。公元前 211 年,也就是始皇帝第五次出巡的第二年,一颗流星燃烧着耀眼的光芒落在了秦国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的地面上,变做了巨大的陨石。有人在上面偷偷地刻了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听说了,派了御史前去挨家查问,没有人认罪,于是把居住在那块石头周围的人全部抓起来杀了,并愤怒地命人焚毁了那块陨石。 在我们今天看来,那只不过是颗陨石而已,可在当时却赋予了它特殊的含义,认为那是上天对秦皇的不满才降下陨石,来惩罚秦皇。先秦时期古人就强调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即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所谓的“天”就是

4、指客观世界,即自然界; “人”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天人关系论的开端问题是人在宇宙间的位置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前人有两种学说:一是认为人是藐小的,在宇宙中没有重要的地位。如庄子外篇中有云: “吾在天地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 二是认为人的身体虽然藐小,但却有着优异的性质, 在天地之间有着卓越的位置。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见,无论是人的藐小,还是优异,在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中,天与人是息息相关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将人置于大自然中,认为人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大自然是平等的。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融

5、入自然、复归自然,都是这种平等思想的体现。这些中国古代儒家的代表人物都表达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此外,董仲舒还提出天人相类相应说,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化春秋冬夏之类也。天亦有喜之气, 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这说明在儒家思想中,人不但与大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且人类是大自然的另一种呈现方式。道家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上与儒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殊途同归。他们主张崇尚自然,顺从自然,追求对自然本性的回归。例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

6、也; 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主张不以人力改变大自然,让其与人类和平相处2。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扬弃了汉代自然观中的神学成分,是在玄学大背景下一个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回归。它既内在又超越,肯定人的感情欲望,对人生的短暂充满思索和忧虑,又提倡以虚静恬然无为的自然来超越感官欲望,追求形而上的超越品格。汤用彤先生说过,先秦和汉代都是宇宙论,而魏晋玄学却是本体论。即通过有无、本末等范畴来讨论宇宙间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魏晋玄学走出了先秦时期朴素唯物主义经验直观,达到了纯粹的思辨。魏晋玄学的思想特征首先体现在王弼的本体论思想中。王弼说过:“夫不能辨名,则不可与言理;不能定名,则不可与论实也。 ”

7、因此辨名析理成为讨论问题的方法和前提。魏晋哲学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存在合理性的论证,构成它的自然观由“自然即合理”到“合理即自然”转变的最只要的内容之一。如果说,老庄这哲学在对待外在自然界时,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那么在对待人自身时,则恰恰相反。所谓“少私寡欲” 、 “黜肢体,堕聪明” 、 “心斋” 、 “坐忘”等等,应该说都是违反人的自然本性的。我们至少可以说,魏晋哲学对于人性问题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对于人的自然想的认识也是前所未有的。即人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获得满足,也就是从自然中得到所想的,而又不破坏天人合一的境地。也就是说在允许的范围内,人们可以利用自然达到人们的意愿3。隋唐时期,适应全国政治

8、大统一和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统治阶级虽以儒学为正统,但又大力提倡佛道二教,尤尊佛教。佛教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我们时刻都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我们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如同灵魂与肉体、思想与言行一样密不可分,因此他们的生存状况,对我们来说息息相关。这就是佛教缘起论中一切自然现象形态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基本思想。所谓此生故彼生,一切都是有联系的整体。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一即融摄一切,一切蕴含于一,圆融无碍。如果我们伤及生命乃至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就会伤及到我们自身4。宋元明清哲学是以理学为特征的。理学以儒家孔孟学说和周易的哲学为基础,吸取道家和佛教的思想资料,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

9、系。理学普遍讨论“形而上”同“形而下”的相互关系一类理论问题,同时又很重视现实社会和人生问题,它在总结以往哲学,从龚自珍到郑观应,其自然观基本上属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范围,他们用以说明宇宙的,仍然是“天地” 、 “太极” 、 “虚无” 、 “道” 、 “气”等概念。从康有为开始,注意吸取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构造自己的宇宙观康有为用“热重之力” “光电” 、 “原质变化” 来说明中国古代哲学的 “气” 。谭嗣同则用“以太”代替气的本原地位。严复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于“质、力相推”演化而成的。章太炎早年也重视西方的自然科学,后来接受了佛学影响,认为“此天然界本非自有,待见识要求而有” 。孙中山比较自觉

10、地把自己的自然观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他在孙文学说里指出:“元始之初,太极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 ”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有些著作把它称为进化的唯物论或唯物的进化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往往直接用自然科学知识说明自己的自然观,没有作出哲学的概括5。 西方哲学的最初形态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在西方哲学的萌芽时期,哲学家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对宇宙自然地探讨。自然哲学家坚持从自然本身来说明宇宙自然,开始摆脱神话细微宇宙创生说的神秘性,标志着人类科学思维的最初觉醒,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把和谐视为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和人生的一种美德,这反映了其学派对于宇宙万物统

11、一现象的“数”的把握和对道德完善、社会平等的理想状态的追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以前事物的本源和内部结构是原子与虚空,提出原子自己运动思想,并试图对早期朴素唯物主义者不能解释的某些自然现象重新加以解释。在这些解释中,德谟克利特强调“一切都由必然性而产生”提出关于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但是,他割裂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否认偶然性的客观存在,其唯物主义决定论思想具有机械论色彩。苏格拉底则将古希腊人对自然的研究目光移向了人类的精神领域 -伦理学、政治学甚至逻辑学和知识学。柏拉图认为感性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因为它是易变的,而可理解的世界或理念是真实的。为什么会存在一个可感知的或自然的世界,一个变化的

12、或运动的世界呢? 亚里士多德后来做了解释 ,理由是:自然界的变化以及生命的运动的来源不能是“理念” ,因为理念只是一种标准,它的功能是将自然界中引发出来的变化加以规范,因此它不是力量,不能引起变化。于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谟克利特的最精致和最能动的原子 灵“变成” 了生成万物和运动原因的上帝。“由于自然界不仅是一个运动不息从而充满活的世界,而且是有次序和规则的世界,他们理所当然地就会说,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不仅是一个自身有灵魂或生命的巨大动物,而且是一个自身有心灵的理性动物。 ” 这便是希腊人为世界提供的有关 “自然” 概念的基本轮廓6。西欧中世纪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在漫长的中世

13、纪,嘴角信仰与科学认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与历史观对中世纪哲学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哲学被教会风味思想权威;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留下的诸如“世界时永恒的”一类自然哲学问题,成为基督教教父哲学激烈争论的焦点。宗教想论证上帝是如何存在的,但其蕴含的认识论问题是近代哲学从本体论专心认识论的一个过渡环节。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哥白尼的天文观察结果为产生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打开了崭新的视野。一方面,哥白尼的观察表明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基督教的宇宙观失去了神圣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哥白尼的观察传递了这样的一个信息:地球与其它天体的物质是相同的 ,并且受同样规律的支配。牛顿之所以

14、敢将月球在其运动轨迹上的力和苹果落地的力相提并论 ,完全应归功于哥白尼的理论。因而,自然界在人们眼中又有了新的意义。即对于自然的认识,不能相信宗教教义的解释,也不是仅仅靠理性的思考就能获得的。必须通过人们的感官来认识,也就是说 ,研究自然现象必须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这就是被称之为 “实证法” 的新科学方法。近代是西方崛起的时代,自然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更强调了统治和征服自然,并以人类利益和人类中心论为目的。科学革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伽利略,培根、牛顿等。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就赞成对自然的彻底征服。他认为物质高于一切,物质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幸福而且并不怀疑人类能力的局限性。六世纪的宗教改革

15、标志着自然神学的出现,将科学和宗教在理论层面加以调整和协调。近代环境意识的萌芽开始显现,主要是对人类中心论 进行批判,对历史进行反思,然而这并未成为主流的思想意识,也未彻底超出西方模式。近代环境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体现在哲学和科学领域。例如吉尔伯特、怀特在他的 塞耳彭自然史 中倡导田园式的生态,并强调生命统一体和和谐、简朴、田园牧歌式的传统。达尔文认为科学会彻底取代自然神学,否定神学。他的 物种起源 人类起源 进化论标志着西方思想史的重大转折,为后来的生态论理奠定了基础7。我们从以后可以看出中国虽然强调以人为主,然而更多的是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都在儒家和道家思想中都有体现

16、。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一个主导要素。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承认,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是自然界最优异的部分,能以自己的智慧和群体的力量改造和利用自然。因此,许多思想家主张 “天地万物一体” 说。即认为天地万物和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则是这个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主导要素之一, 表达了“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第二,人应该服从自然界存在的普遍规律。即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历、水文、天文都是遵从了规律才得以实现的。第三,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如程颐认为:“道未始有天之别 ,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 这里的道是指理,即义礼智的道德原则。第四,人与自然是联系的统一体。从隋唐时期的佛教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且互相影响,即人与自然是有联系的统一体。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学说,并不否认人对自然进行改造、 调节、 控制和引导,但更强调的是和谐共处。西方则侧重于人对自然地奴役,人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