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安排设想与设计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691089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安排设想与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安排设想与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安排设想与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安排设想与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安排设想与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安排设想与设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安排设想与设计齐振龙 (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摘要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和再认识,设计出“多元整合型”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方案。此优化方案下设的四级指标内容,均得到了学院老师的认定,具有可行 性。有利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和毕业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博而广、专 又精”的高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并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的参考。关键词: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安排、设想与设计英文翻译:英文翻译:Social Sports

2、 curriculum ideas and designQi ZhenLo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 Department, Zhenjiang, 212003)Abstract: In this paper, literatu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o my school social PE Curriculum of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and designed multi type of social physical e

3、ducation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This optimization program consists of four indicators to all college teachers have been identified, is feasible.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physical education graduates to become consistent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Bo and broad expertise and

4、concise, the senior social sports professionals, and sports in our society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useful reference.Key words: social sports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deas and design前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日益深入,国民健身意识逐步增强,众多群众踊跃参加的社会体育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 人们对健身

5、休闲娱乐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引起了体育社会化、市场化、产业 化方兴未艾。为了适应新世纪人们对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高校社会体育这一 新兴专业应运而生,并与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一道,被列入自 1999 年起开始执行的新的体育院校本科专业 目录中。这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将肩负起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社会体育专门人 才的重任。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 课程结构是所设置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结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它是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课程 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为适应 21

6、 世纪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人才的多层 次、多规格、多样化的需求,实现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优化社会体育专业 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全方位人才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法。正文:正文:根据 21 世纪社会和社会体育发展预测,在对各类社会体育组织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体育产业、社区、宾馆饭店等用人单位广泛的社会需求调查,以及毕业生反馈 调查、毕业生所在单位调查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的要 求,我们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方案。如从层次上划分,新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必 修课、专业选修棵和任选课。其中必修课又可分为基本的人文、自然学科课程和专业基础 课程两大模块。必修课主要提供培养学生作

7、为社会化的人和作为专业化的人所应具备的一 般知识与能力结构,而专业选修课和任选课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宽泛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性地选修不同的课程,形成各自不同的 特色,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并且由于各学科知 识的渗透、融合和转化,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思维方式和能力。 具体而言,新课程体系是由政治思想体系、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现代科学基础体系、体育 科学基础体系、社会体育专业体系和社会实践体系等组成。包括如下种类的课程,即:较 宽的政治、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科学基础理论课程;体现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面向教 学一科研一生产

8、(工作)一体化的科学方法研究和实践课程;培养专业知识技能的专 业课程和面向信息社会的信息课程。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体育作为新专业,专业建设不可能一激而就,教材建设也很难作 到一步到位。随着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我们对其认识的加深,课程不可能一成不变,为 了使新课程体系既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能具有相对的动态性,以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在 保证必修课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选修课约占总学时 40左右。其中 任选课将以其新颖性、多样化、应用性和综合性强等特点,以菜单的形式,每学年依次向 学生推出。 1.1 确立核心课程确立核心课程课程体系确立了社会体育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将授予学生最基

9、本、最重要、最精华 的知识。核心课程包括: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保健学、身体锻炼学、中 华体育养生学、体育产业经营、武术、健身操、健美运动、球类运动、游泳与救护等。 1.2 加强基础课程加强基础课程基本素质教育体现为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基础素质教育两部分,在课程设置上包括三种 类型:培养文化素质的课程;培养现代科学基础素质的课程以及培养意志品质、人文素质 的课程。除了政治理论课程外,此类基础课程共计 776 学时,占总课时比例的约 30。基 础课程突破了体育学科的范围,尽量与综合性大学的同类或相关课程接轨,比如设置了大 学语文、现代管理学概论、应用心理学、应用统计学、科研方法、康乐经

10、营与管理、市场学、公共关系学、中国文化概论、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外语、音乐欣赏和大学美育 等课程。 1.3 拓宽选修课程拓宽选修课程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指导原则、我们的基本做法是:突出 核心课程,压缩必修课,拓宽、增加选修课。选修课高达 1000 学时,占总学时比例的 40,其中任选课 300 学时左右,占选修课比例的 30,从而保证为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 特长和爱好留下足够的余地。新课程体系设置了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模块,如休闲娱乐 体育、养生健身体育、体育产业经营和跨专业课程模块。基础十专业十选修的不同模块组 合,以确保社会体育专业能有多样化的产出,即培养出健身

11、指导型、组织管理型、开发经 营型和教学科研型等不同类型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 1.4 强化实践课程强化实践课程除教学计划规定了各门课程都要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充分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外,新课程体系还规定,所有教学计划内的课堂教学任务,均在三年半时间内完成,第八 学期全部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毕业实习 14 周、毕业论文 3 周。同时,在第四学 期和第五学期之间,增设 4 周见习。见习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及早接触社会、接触社会体 育实践,了解社会需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二是为即将开始的选择专业方向提 供依据;三是通过深入社会体育第一线的实际调研,发现科研课题,进而确定毕业论文的

12、题目,以克服过去毕业论文选题脱离实际的现象,使学生能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贯穿于从选题、撰写到完成论文的全过程,既锻炼了科研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解决了 社会体育一线的实际问题。 1.5 社会体育专业运行机制社会体育专业运行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实行打通基础,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方向,三年级后开始分流培养 的方式。这是因为大多数新生在人校时,对自己的能力与兴趣所在并不真正了解,应该让 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之前,有更多的时间拓宽知识面,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和潜力所在。 实行弹性学制,允许修满学分与学分积点的学生提前毕业,为少数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早 日成材提供条件;同时允许学生延长毕

13、业,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期完成毕业学分 的,可推迟一二年毕业;中期分流的部分学生可按专科毕业,工作几年后(一般 3 年内) 可申请回校续读原专业,完成本科学分后毕业。 组建各种健身俱乐部,学生在俱乐部中得 到专业技能的强化,并将俱乐部作为连接社会的接口,面向社会开放,在提高自身技能的 同时,为社会提供各种健身指导和服务,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 积极筹建向社会开放的社会体育实践基地,以社会体育科研所为先导,以社会体育实践基 地为依托,实行“产一学一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并以实践基地为核心,组建社区、 全市乃至全国的全民健身网络。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朱伟强.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中国体育博士文丛.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8) : 1021- 1022.2 张永军.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设计创新与教学质量督导考核达标实务全书体育科研, 2001,( 4) : 44- 45.3 王林.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探究体育学刊,200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