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再探讨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680305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66.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再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再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再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再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再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再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再探讨(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再探讨赵入坤? ?内容提要? 对抗战胜利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 目前学术界的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各有片面。本文首先界定了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 美国整体世界战略、 远东国际关系格局、 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由此, 分析论述学术界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尤其是主流观点的片面之处, 指出抗战胜利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促进国共合作, 组成以蒋介石为首的联合政府。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是 1944 年春至 1946年 3月。关键词? 苏美关系? 中国政治形势? 对华政策二战结束前后( 1944 ? 1946) 的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受到中国现代史学界和中美关系史学界的关注。对这一问题,

2、学术界不仅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弄清了基本史实, 也进行了有益的学术争鸣。争鸣的重点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时 间。概括起来说, 目前的争论形成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开罗会议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点, 新政策的特征为促进苏蒋接近和中国国共两党接近!; 另一种观点认为, 美国 对华政策在抗战时期可以概括为扶蒋容共抗日, 在解放战争时期可以概括为扶蒋!, 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是在 1944 年 9 月至#38#时殷弘:开罗会议和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世界历史%编辑部编:欧美史研究%,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9 年版。1945 年 4 月间发生的!。后一种观点虽然是目

3、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但是不同观点依然时有提出。因此, 这一问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本文试对此略述管见, 以求教于方家。一对抗战胜利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史实, 学术界看法基本一致。目前两种学术观点产生歧义的根源是各自对决定美国对华政策的立论依据, 看法有异。因此, 要讲清楚这一问题首先要界定, 什么样一些因素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一般讲, 影响一国对另一国外交政策的因素有三: 本国的战略目的, 地区及世界政治形势, 目标国家的国内形势。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指出, 外交政策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中国从日本和其他大国手中收回它所有领土。罗斯福之所以确定这样的对华政策目标, 目的在于建立战后中美的密

4、切关系, 维护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由于中国国内政治格局和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 美国对华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同样存在种种变数。二由于受种种变数的影响, 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相当复杂。#41#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再探讨所以, 在中国正面战场形势危急时, 才出现了罗斯福给蒋介石的那封措辞严厉的电报。在后期, 美国的目的在于使国共联合, 组成以蒋介石为首的联合政府, 避免国民党在可能到来的国共斗争中垮台。美国 提出容共政策的史实是清楚的。这里没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详述。但需要指出的是, 前期的美国容共政策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军事, 也带有政治目的。依据有二: 首先, 在提出派遣 迪克西使团!的同

5、时, 戴维斯也主张在延安设立领事馆。在申述派遣军事观察组的理由中, 他列出了华北地区与未来苏联进军的关系。无可否认, 罗斯福同意派遣观察组不能说与此无关。其次, 华莱士与蒋介石谈论容共问题主要是从协调中苏关系的角度讲的。华莱士指出 假 如正如蒋主席所说中共与苏联有联系, 那么更有必要把问题求得解决!, 任何足以造成中苏两国不睦的问题都不应悬而不决!。而共产党的力量在不断壮大。试想在这种情况下, 美国怎会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第三, 二战!期间, 苏联因素在美国制定对华政策时一直存在。美国害怕国共两党的纷争把它卷入与苏联在远东的直接对抗。1945 年, 一方面通过雅尔塔会议形成了美苏合作的格局,

6、 另#45#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再探讨马歇尔返华后执行双重调停标准, 加大运输国民 党军队去东北、 华北的力度, 调停成了帮助蒋介石完成内战部署的手段; 马歇尔重返中国致力于继续调停之时, 杜鲁门拟任命他为国务卿, 并为此派艾森豪威尔赴华劝驾; 1946 年 6 月 14 日, 美国违背 1945 年 12月杜鲁门对华政策声明中的规定, 提出 军事援华方 案!。中共指出, 军事援华方案是美国 以强力支持国民党独裁政府继续陷中国于内战、 分裂、 混乱、 恐怖和贫困!(, 强烈要求 美国政府迅速改变政策!。)为进一步论证上述时间段, 有几个历史史实需作进一步说明,即关于史迪威事件的性质和日

7、本投降初期美国的在华活动。关于史迪威事件, 一般认为史迪威被解职表明, 美国在中国内部争夺中明显地站到国民党一方!。这种论断并不确切。史蒋矛盾的 根源是美国两种对华军事战略所致。 二战!期间, 罗斯福设想的中国战场作用在于牵制日军。因此, 他关心的 并不是要催促蒋介#48#抗日战争研究%2008 年第 3 期&()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知识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353 页。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6 册, 第 224 页。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6 册, 第 209 页。马歇尔使华%, 第 397 页。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 14 册, 台北: 中央日报社 1

8、977年版, 第 497 页。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 1 辑, 第 617 页。石采取有效的军事行动, 而是只要中国继续战斗下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美国军方赋予了中国战场另一种使命。史迪威在接到其赴华使命指令后, 给马歇尔送交了一份关于战略问题的备忘录。他认为西南太平洋是防御地区, 中国应是 最大进攻力量!。马歇尔同意史迪威的观点。他向罗斯福总统强调, 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必须提高, 才能 充分发挥中国军队的潜力!。这一点必须成为中缅印战区美国代表所要完成的 首要任务!。&马歇尔、 史迪威很欣赏中国士兵的战斗潜力, 而对中国军官的指挥能力评价很低。史迪威在缅甸战场初次受挫后, 这种看法进一步发展。

9、他赞成其部下多恩提出的由美国绝对控制中国军队的训练、 指挥和部署的 权力, 而不必和重庆方面商量的主张。军队是蒋介石的命根子。史迪威的这种要求是他显然不能接受的。在蒋介石抱着获得更多租借物资的希望时, 他还能容忍史迪威的一些行动。当通过史迪威获得更多的租借物资希望破灭后, 蒋介石就再也不能容忍下去了。撤换史迪威的动议在柯里第二次访华之后就被提出来了。罗斯福在接受柯里建议时就认为, 这是一个 人事问题!。因此, 史 迪威事件不能被解释为美国在国共两党之间作出取舍。1945 年11 月 30 日的解放日报社论也没有认为赫尔利的就职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相反, 中共明确肯定, 当时赫尔利是促进国共团

10、结的罗斯福对华政策的执行者。赫尔利以后的所为恰恰是偏离了这一政策。(#49#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再探讨&(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 第二分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 第 210 页。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 第 422 页。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 第 472 页。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 1932- 1945)%( 下) ,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 第 510页。抗战胜利后, 美军出兵华北和支持蒋介石垄断受降权被解释为美国援蒋内战的有力证据, 尤其杜鲁门回忆录中的一段话经常被用作证据。实际上, 杜鲁门在支持蒋介

11、石垄断受降权的同时也强调, 美国要 用一切办法在中国帮助维护和平, 在政治上、 经济上以及一定限度内在军事上支持蒋委员长。但我们不能卷入中国的 这场阋墙之争!。从国际法来讲, 执行受降权是一国内部事务。美国政府的行动有其道理。对战后中国发生内战, 美国是有预见的。美国一直认为, 内战的诱因来自非国民政府的武装力量。他们认为加强国民政府的实力有利于美国建立以蒋介石为首的联合政府的政策。对美国政府来说, 支持蒋介石垄断受降权是加强国民政府实力的需要, 也没有超出一定的限度。但, 具有讽刺意味的 是挑起内战的恰恰是蒋介石。而他之所以敢于这样做, 这又是同美国的援助分不开的。美军出兵华北也应联系美苏在

12、远东的矛盾来看。 二战!后期美苏合作关系建立的同时, 两国间就龃龉不断。1945 年 9 月, 伦敦外长会议召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在会议上激烈对抗, 导致会议不欢而散。此后, 苏联强烈不满美国独霸日本, 在中 国东北问题上拒绝与美合作。美国害怕苏联势力向长城以南扩张。为对抗和防范苏联, 美军在华北登陆。费正清在回忆录中也说, 美军在华北登陆是为了防范俄国人。&美军在华北登陆确实有利于国民党, 但这并不是要支持蒋介石与中共争夺东北。因为山东八路军赴东北主要从烟台渡海。1945 年 10 月美军舰队到达烟台海面, 要求登陆。在遭到中共军队拒绝后, 美军放弃了登陆打 算。这与后来美军伙同蒋

13、军进攻解放区是完全不同的。1945 年#50#抗日战争研究%2008 年第 3 期&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第 383 页。杜鲁门回忆录%第 2 卷,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5 年, 第 72 页。11 月, 魏德迈拒绝了为蒋军进入东北提供进一步援助的要求。他向蒋介石指出: 这种 行为是直接帮助中央军对抗共军的军事行动!。 根据目前给我的指令, 我无权!提供这种帮助。总之,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 抗战后期美国确立扶蒋政 策比较符合逻辑。但是必须指出的是, 意识形态只是美国团结反苏力量的幌子。维护其国家利益才是它制定外交政策的唯一指针, 否则就无法解释战争期间的苏美合作。一方面战时的合作使 美国

14、看到了让苏联就美国之范的可能, 另一方面战后苏联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 美国不可能不顾这样的事实立即在战后制造出这样的对手。美苏冷战是战后一段时间内双方外交政策互动的结果。因此, 美国对华政策也并不以 二战!的结束而截然分开, 期间 有一个逐渐过渡的阶段。其根源是, 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始终受其整体世界战略及远东国际关系格局的制约。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的世界战略是大国合作, 尤其是美苏合作。受这种战略的影响, 加上中国国内政治力量及远东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 美国把促进国共合作, 组成以蒋介石为首的联合政府作为主要对华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是 1944 年春至 1946 年 3 月。这样的政策在客观上符合战后中国的民心, 也是中共在战后初期能够接受美国调 停的原因之一。但是美国制定这种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其自身利益, 而不是顺应中国的民心。它在战后很快抛弃这一政策也是很自然的。因此, 确认一段时间里美国执行了有利中国的对华政策 并非与美国的扶蒋政策相矛盾。相反, 它确确实实显示了历史过程的复杂性, 反映了历史的真面目。( 作者赵入坤,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徐志民)#51#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再探讨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 第二分册, 第 30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