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678560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吉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西省吉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西省吉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西省吉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西省吉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吉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吉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江西省吉安市江西省吉安市 2016-2017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70(70 分分) )现代文阅读(35 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历代儒家的“知行观”吴光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有较为深入的探讨。有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知先行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多种说法。尚书说命中记载了傅说说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话,反映了先秦已有“知易行难”之说。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三种,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实际上是主张以行为本的。子思著中庸引孔子论“知行”之言:“

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这是明确将知行问题作为修身治国的根本。荀子劝学篇提出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命题,可以说是“知行合一”说之滥觞,但先秦儒家还没有系统的知行观。汉代王充认为所有人都是“学而知之”的,即便是圣人也不能“神而先知”或“生而知之” ;知识的真伪必须通过事实的检验才能证实,即所谓“事有证验,以效实然” ,但他对知行关系未作深入探讨。南宋朱熹提出了“知行相须” “知先行重”的观点,认为“知行常相须” ,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陆九渊也有“致知在先

3、,力行在后”的观点。王阳明则针对朱陆的“知先行后”说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其内涵有三个要点: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 ,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第二,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显然,王阳明所谓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 ,其所谓“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在本质上是集道德、伦理、政治于一

4、体的道德人文哲学。2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重点放在“行”上。阳明后学的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序中指出,阳明先生“以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是行也,笃行之者,行此数者不已是也。先生致之于事物,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非。 ”这是深得阳明良知心学精髓的精辟之论,也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重在行”思想的最好注脚。以上种种知行关系说,本质上都是在讨论道德、伦理与政治的关系,它更重视的是德性之知与伦理、政治之行,而非纯粹意义上的知识之知与科学实践之行,因而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它与西方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行观是根本不同的。(选自 2017 年 04 月 10 日光明

5、日报 ,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儒家比较深入的探讨了“知”与“行”的关系,形成了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知先行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许多认识。B. 子思在中庸中把知行问题作为修身治国的根本,指出了人生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即做到“知耻” ,并且“好学” 、 “力行” 。C. 王充虽然没有深入探讨知行关系问题,但他认为,包括圣人在内的任何人都是“学而知之”的,只有事实才能检验知识的真伪。D. 朱熹和陆九渊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都主张“知先行后” ,王阳明针对这种观点提出了“知行合一”说。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先秦时期,傅说、孔子、子

6、思和荀子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自己的知行观,虽然还不够系统,却是“知行合一”说的起源。B. 第段引用阳明后学的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序中的言论,是为了证明“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重点放在行上” 。C. 阳明后学的黄宗羲深得王阳明良知心学的精髓,他对王阳明“知行合一重在行”的思想作了最好的解释,堪称精辟之论。D. 文章阐述了先秦知行观、汉代知行观、宋代知行观以及王阳明的知行观,并指出它们与西方的知行观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阳明认为,知行只是一个认知与实践的过程,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割裂,知是行的出3发点,指导行的;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B. 王阳明认为,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

7、念”而达于至善,是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实质上,这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C.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融道德、伦理、政治于一体,本质上属于道德人文哲学范畴,因为他把“知”放在“行”的实践之中。D. 从本质上说,儒家的种种知行关系说,重视的并不是知识之知与科学实践之行,而是德性之知与伦理、政治之行,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答案】1. B 2. A 3. D【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 项,张冠李戴,应是孔子的言论。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

8、比较、辨析。A 项,扩大范围, 荀子劝学篇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命题,是“知行合一”说的起源。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过于绝对,并没全部否定,否定的是“纯粹意义上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大道行健黄会林鲁博林1934 年寒冬。一个名叫“慧麟”的女孩出生在天津,名字里就透出一股子隽秀儒雅的门庭气息。黄氏祖籍,在“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江西吉安,一门出过不少栋梁之材。慧麟降生之际,偌大的中国正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民生

9、凋敝。慧麟的童年在颠沛中度过的:6 岁时,因父母离异,她随母亲移居上海;10 岁之际,因祖母的严命,重返天津父亲家;11 岁那年抗战胜利,她被父亲带到北平念书;北平解放前夕,又同全家一起搬回上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安定在首都北京。1950 年,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在“保家卫国”口号的鼓动下,全国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参军热潮。当时的她正在念初三,所在的班级报名之踊跃,竟无一缺席。最后,4共有 4 人被批准参军,其中就包括了这个“戴眼镜的小丫头”由于名字笔画太多,不易书写,她被指导员改名为“会林” 。之后,黄会林便随同部队, “雄赳赳气昂昂”地开拔入朝。1953 年,板门店谈判落幕,朝

10、鲜战争结束。一个潜伏已久的念头在黄会林的内心逐渐苏醒:要读书!“一想到能够再次读书,我高兴极了。 ”相较于调入文工团或从事文职工作,求知若渴的黄会林选择了继续深造。擅长文科的她,顺利考上北师大。20 世纪 50 年代的北师大可谓大师云集,文气浩荡。名家之风也让黄会林如饮甘泉醴酪,如蒙醍醐灌顶。毕业后听从组织安排提前留校任教。20 世纪 80 年代初,由于有协助爱人绍武创作电影剧本梅岭星火和多幕话剧故都春晓等经历,黄会林虽仍在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重点却转向了戏剧。身为教师,黄会林最大的创举是别出心裁的教学“革命” 。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可免去论文,以剧本作为期末答卷。她和老伴绍武一

11、起带领学生们搞创作,重实践,自导自演原创剧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潮遍地的校园里刮起了一股清新的戏剧之风。正是从那时起,北国剧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话剧百年史上首个载入史册的当代学生业余演剧社团。十年弹指,黄会林没有停歇,她和绍武亲率北国剧社“东征西讨” ,陆续排演了诸多大家名剧,并自创教育世家等佳作,让北国之名愈加响亮。曹禺当年曾亲为题词“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 ,赠予北国诸君。如今故人不在,韶华渐逝,燃烧在黄会林内心的那股青春之焰却从未止息。这把火,点燃了三十年相承的北国剧魂,也点亮了她自己的一生。在黄会林的字典里,似乎从未有一刻出现过“疲惫”和“休止”这样的字眼。20 世纪90

12、年代她退休前夕。当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就此偃旗息鼓、功成身退之时,她却“乘长风破万里浪” ,重新开拓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新大陆。重振艺术系的过程,无异于平地起高楼;创建影视学科,更是要从无到有定章制典。为了突出自家特色,黄会林和同事们把培养“头脑型”人才作为目标,以此区别于输出“工匠” “艺匠”的专业技术院校。此外,对传统文化的强调,也成为黄氏一门的“金字招牌” 。荣誉等身,名望若此,她本可以金玉满堂,乐享鸿福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黄会林,却和以往一样:简单,朴素,低调示人。数十年过去,黄会林和老伴绍武依然居住在师大校园一幢老旧的公寓楼里。家里空间5不大,却堆满数十年的旧物。离休后的绍武喜好在家读书,埋头

13、辛勤投入文学创作。唯黄会林依旧每日奔忙,风尘仆仆,老伴则给她挡风洗尘、保驾护航。这是生活中的黄会林。匆忙却从容,质朴而优雅。唐刘禹锡陋室铭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如是八字,用来形容心怀天下奔走不息的黄会林和她那方不大的“斗室” ,正是恰如其分。她一生好墨宝,家中各处都能看见当年的老友和师长留下的手迹。她的书房中,有一张唐弢先生当年题写相赠的诗文,上书:“平生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购得清河书一卷,古人与我语衷曲。 ”回首往事,黄会林很少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从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对于一直行健不息的她而言,影视是坚据的城堡,戏剧是从影的摆渡,文学是卅年的故交,底色更有一抹沙场

14、的鲜红。由武及文,经文入戏,借戏从影,照影化人。(选自 2016.03.24光明日报 ,有删改)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虽然“慧麟”这个名字透出一股子隽秀儒雅的门庭气息,但由于笔画太多不易书写,黄慧麟被他人改名为“黄会林” 。B. 黄会林的教学重点转向戏剧后,在教学上大胆创新,注重实践,她以学生创作剧本代替论文写作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业水平。C. 黄会林在退休前夕重振艺术系,从无到有定章制典,突出了自家特色,从而有别于输出“工匠” “艺匠”的专业技术院校。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黄会林的祖籍地江西吉安“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人文盛

15、况,为黄会林后来取得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 20 世纪 50 年代,由于在大师云集,文气浩荡的北师大受到名家之风的熏染,大师的推荐,黄会林毕业后提前留校任教。C. “燃烧在黄会林内心的那股青春之焰却从未止息”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会林对北国剧社的一往情深。D. 黄会林和老伴绍武夫唱妇随,相互支持。文章中写“老伴给她挡风洗尘、保驾护航” ,从侧面衬托了黄会林是个“贤内助” 。E. 文章采用顺叙的手法,叙写了传主不同时期的事迹,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了传主“行健不息”的人生风貌,真切感人。66. 文中划线段落分别引用刘禹锡和唐弢的诗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 D 5. E

16、C 6. 引用刘禹锡的诗句,表现了黄慧琳功成名就后从容低调,质朴而优雅;引用唐弢题写的诗文是赞颂黄会林一生“简单,朴素,低调示人”的高尚品格以及勤于学习的精神。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又使传记呈现出一种文化意蕴,庄重典雅。【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材料的理解与分析。D 项, “从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过于绝对。原文“很少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 项“为黄会林后来取得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夸大其词;B 项“大师的推荐”无中生有;D 项“从侧面衬托了黄会林是个贤内助”错,没有运用衬托手法,也不是表现黄会林是个“贤内助”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传记中引用的作用分析,引用刘禹锡和唐弢的诗文的作用,分别分析引用诗文所表现的内容,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又使传记呈现出一种文化意蕴,庄重典雅。点睛: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