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675881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苏府2016164 号 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十三五” 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苏州市人民政府 2016 年 11 月 10 日 (此件公开发布) 2 苏州市“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结构,既是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争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的有效途径。依据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2、规划纲要,特编制苏州市“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一、服务业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苏州始终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着力在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上下功夫,积极培育服务业创新型企业,强化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服务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十二五”期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经济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 1总量规模实现新突破。“十二五”以来,苏州服务业发展规模逐年扩大,2015 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7243 亿元,为 2010年

3、的 1.9 倍,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 12.2%, 高出 GDP 年均增速 2.7 个百分点; 占 GDP 比重从 2010年的 41.4%提高到 2015 年的 49.9%,创历史新高。2015 年,全市 3 服务业完成投资 3916 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 63.9%,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实现税收 1159 亿元, 是 2010 年的 2.1倍,对全市税收增长贡献率提高至 63.8%;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 34%上升到 36.6%, 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图 1:20102015 年苏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其占比变化趋势 2结

4、构优化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成为推动苏州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2015 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 1180.4 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为 16.3%,成为苏州第二大服务行业。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015 年社会物流总费用 2145.6 亿元,占 GDP 的比率达 14.8%,低于全国 2 个百分点。科技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落户苏州,建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创业园)和孵化面积均居全省首位。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超过 7%; 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传统服务业比重稳中趋降, 4 规模最大的批发零售业占比

5、由 31.2%下降到 26.9%, 房地产业占比由 14.2%下降到 12.4%。 专栏 1:2015 年苏州市服务业主要行业发展概况 1金融业。2015 年,全市金融资产达 3.8 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提高到8.1%, 各类金融机构总数达759家, 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3659亿元、19200 亿元,金融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前十。 2物流业。2015 年,全年完成社会物流总额 4.87 万亿元,苏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 5.4 亿吨, 集装箱运量 510.2 万标箱, 太仓港成为全省首个国际贸易 “单一窗口”试点口岸,“苏满欧”五定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全年开行出口班

6、列 90 列、进口班列 12 列,货值 8.7 亿美元。城市配送日均配送量超过 4800 吨,配送终端超过 2600个。 3信息技术服务业。2015 年,全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超 1800 亿元,约占全省的 1/4。全市拥有省级以上软件园区(基地)3 个,其中国家级软件园 1 个。全市累计认定软件企业达 1083 家, 拥有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27 家、 信息系统资质企业 46 家。 4文化创意服务业。2015 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逾 4100 亿元,从业人员超过 60 万人。苏州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诚品生活文化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成投用;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

7、累计分别达到 8个、15 个和 55 个。第四届“创博会”成功举办,交易总额 50.4 亿。 5旅游业。2015 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 1863.6 亿元,旅游外汇收入 20.02亿美元。全年接待国内游客 1.06 亿人次,成功开展北美客源地和 TripAdvisor 推广项目。 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常熟成为我国第 8 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 苏州获评全国 “美丽中国” 十佳智慧旅游城市。 6商贸业。2015 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424.8 亿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 3887.45 亿元,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互联网零售额比

8、2014 年增长 18.0%。全市拥有商品交易市场 589 个,其中亿元以上市场 82 个,拥有国家级特色(著名)商业街 17 条。 7 科技服务业。 2015 年, 科技服务业实现收入 170 亿元, 全市技术合同认定 3766项,合同金额 71.8 亿元。高新区成功入选国家科技部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国家级、省级新型孵化机构分别达到 8 家和 47 家,均居全省首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58 家,其中国家级 15 家。 8商务服务业。2015 年,全市实现商务服务业增加值 550.7 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 7.65%。总部企业累计 83 家,“中央商务区商务中心区专门化商务

9、中心”三级网络层级体系进一步完善。 5 3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十二五”以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趋势加快,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电子商务迅速崛起, 五年间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速达38%, 2015年突破7000亿元,好孩子、同程网、食行生鲜等一批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快速成长,品牌优势凸现。人力资源服务业形成“一园多区”发展模式, “十二五”末全市拥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1700 余家,从业人员超过 2.5 万人,产业规模超过 520 亿元。服务外包以产品技术研发、生物医药、工业设计等为主的 KPO 占据主导地位,2015 年服务外包执行总额 62.7 亿美元,是 2010 年 4.9 倍。服

10、务贸易规模达到 125 亿美元,位居全省第一。国家首个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落户苏州, 五年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3.5件增加到27.45件。 4空间布局彰现新特色。“十二五”以来,服务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了一个核心区、两条发展轴、沿江沿湖沿沪三个服务业产业带;其中,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迅速提升,东部综合商务城、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和北部高铁新城建设正成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至 2015 年, 全市共有省市两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81 家, 其中省级 20 家, 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全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建

11、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6 图 2:苏州市“十二五”期间服务业空间布局 5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十二五”期间,苏州对外开放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业外商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明显提高。2015 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 26.7 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比重达 38.1%,比 2010 年提高 10.8 个百分点。引进和形成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累计超过 200 家。创新试点继 7 续走在全国前列,国务院批复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苏州获批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工业园区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全面发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

12、营管理试点和张家港保税区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有序开展。 在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我市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传统服务业占比大,新兴服务业尚未成为服务业增长的主体;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度还不高。服务业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高端服务业规模偏小,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和高端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涌现不多,品牌和商业模式创新落后于国内先进城市。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服务业发展的活力还没有充分释放。 (二)发展环境。 综观国内外发展环境,“十三五

13、”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服务业正与制造业一起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服务业新业态、新模 8 式、新产业不断涌现,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并带来发展格局和消费模式的深刻变化,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和彼此合作的重点, 这将为苏州 “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空间。然而,全球经济依然处于后危机时代,增速减缓和结构转型双重特征并存,围绕市场、资源

14、、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趋激烈,供应链竞争、高端服务业竞争更加明显,加之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剧,对提升我市服务业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服务经济进入迅速扩张期,未来五年将是我国加快服务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推动生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发展和繁荣服务业将成为新常态下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国内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全面推进形成的内生动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江苏交汇叠

15、加,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的经济发展新信号和“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举措实施释放的政策红利等,都将有利于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从我市看,“十二五”末,苏州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最重要引擎,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将推动服 9 务业加快向其他产业渗透,实现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同时,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中国(苏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先后落地,这些重大制度创新的推进实施,将有效激发苏州服务业的发展活力。加上苏州在省城镇体系规划中被定位为特大城市,对城市功能的

16、完善、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应该看到,周边城市的产业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由交通便捷和信息技术进步引起的服务消费替代作用日益明显,制约服务业发展的资源要素约束、体制机制障碍等内部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均给我市服务业发展带来影响。 “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优化服务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促进苏州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苏州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争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发展定位,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取向,以提高 10 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