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4课烛之武退秦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657375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4课烛之武退秦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4课烛之武退秦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4课烛之武退秦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4课烛之武退秦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4课烛之武退秦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4课烛之武退秦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4课烛之武退秦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0404 课课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概览知识概览【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左丘明(约前 502前 422),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汉代太史令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他根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的顺序著成了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主要作品有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春秋三传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的合称。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

2、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 。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 ,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 ,即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且都是编年体史书。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重点理解重点理解】通假字通假字(

3、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 )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 参考答案(1)“已”同“矣”,了。(2)共,通“供”,供给。(3)说,通“悦”,高兴。2(4)知,同“智”,明智。古今异义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亦去之无能为也矣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越国以鄙远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因人之力而敝之参考答案: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鄙,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倒装句倒

4、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对)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于(对)楚从属同上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对)郑伯言同上【省略句省略句】辞曰:“臣之壮也”省主语“烛之武”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夜缒而出“缒”后省宾语“烛之武”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后省略介词“于”【难点探究难点探究】1烛之武的说辞包括哪几层意思?1.提示:“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灭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君之薄也”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有害无益。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存郑对秦有益“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这说服秦国反过

5、来帮助郑国。2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提示:首先,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博得秦伯的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接着烛之武指出秦、郑丰距遥远,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也”。接下来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随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最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驻守。3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我们从中有何启示?4提示:烛之武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战术,循循善诱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首先从心理上消除了

6、秦伯对自己的疑虑,让对方认为自己是完全从秦国的立场出发来看问题;紧接着深刻而全面地对当前形势进行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亡郑与保郑对于秦国与晋国的利害关系;再接着充分利用秦晋矛盾的软肋,以实例暴露了晋国的用心与野心。在层层深入的分析中,使秦伯对晋国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与戒备,从而最终促成秦伯退兵助郑的决心,及时而有效地解除了秦晋联合攻郑的危机。这段说辞只有 125 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

7、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4.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提示】(1)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 , “国危矣”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

8、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2)波澜起伏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 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日” ,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 “知” “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

9、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55.文中涉及的历史典故有哪些?提示: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公元前 651 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公元前 650

10、 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自此,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无礼于晋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都很贤德(重耳和夷吾的母亲是亲姐妹) 。晋献公因宠爱骊姬姐妹疏远了自己的儿子,在骊姬的迫害之下,太子被迫自杀,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公元前 637 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且贰于楚也且贰于楚也公元前 632

11、 年,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 ,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即文中 “且贰于楚也” 。秦晋围郑秦晋围郑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6.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人?本文还刻画了哪些人物?

12、他们的性格特点怎样?提示:烛之武: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智勇双全,能言善辩。次要人物郑伯:虚心纳谏,勇于改过。 佚之狐:知人善举,慧眼识珠。 6秦伯: 善于决策,善谋利益。 晋侯: 头脑清醒,随机应变。 7.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 ,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不会“毛遂自荐” 。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学生甲: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我的观点:【

13、提示】 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 。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 ,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他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能力提升能力提升【课内练习课内练习】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4、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 越国:国名B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C唯君图之 图:考虑,谋划D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72.下列各句中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鄙”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15、)A齐孝公伐我北鄙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下列各句中与“何厌之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吾谁与归 B忌不自信C客之美我者 D何罪之有5.全部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依赖,秦不应与之共事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A BC D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答案】1 A。【解析】“越国”应解释为“越过晋国”。【答案】2.A。8【解析】例句与 A 项的“鄙”都是“边疆,边远的地方”的意思;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