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656441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摘要摘要 影响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的因素包括教育传统、现代教育理 念、个人经历和教育现实四个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实现真正转 变,不仅仅需要教师通过学习培训或对自己的教育经验进行总结与 不断的反思,从而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得到提升,更需要通过自 己的亲身实践,使自己学习、体悟到的理论知识下沉到教育实践中 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关键词关键词 教育观念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的改革 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 旧有的观念。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是新课 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

2、作用。教师有没有创新的 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所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 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 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 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 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 必须通过继续教育 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 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 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

3、育、创新教 育和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 教育思想和观念。如我们经常讲教育,教师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 么是教育?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 才观等教育思想方面恐怕都有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 的教育方式。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其目的,是 培养和发展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教育可概括为六个字“教师 讲、学生听”。形成了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机械的接2受者,从而完全阻止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与思维训练、个性培养等。 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是在走退路吗?为此,我们要在教育中改革、

4、创 新,首先应从基本的做起,即必须把教师由传授者立即转变为指引 者,学生一切知识的获得,应由其自己去亲身实践,去探索,放大 学习空间,外延活动范围,形成自学自成自知其然。做到这一点,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激发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要 做到改革先行,实践探索,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教师要成 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 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 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 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 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

5、为中心,让学 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 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 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 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 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 的潜能和方向。 教师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课堂 教学的改革。例如:我们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决定从研究 性学习入手,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探究” 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去想

6、,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 评价,去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通过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把教育变 成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学智慧。把培养学科能力、思维方法作为 最高的学习目标。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教 出来的,而是通过独立的思考和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激发出来 的,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 活性,又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供 宽松活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条件3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 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

7、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 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哪怕是 最差的学生,由于受到成功的鼓励,他们也会很乐意做更难的问题, 反之,经常受到失败的打击,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学习,他们只体 会到学习之苦,学习之无获与无颜面。因此,教学中,教师一方面 要最大限度地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每一具体阶段 上,又要让他们不断获得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满足和喜悦。这样,学 生的“苦学”才能真正的转化为“乐学”。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形成 积极互动,共同营造和谐的、活拨的、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坚 持以成功激励学生,不能以失败刺激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重在表 扬和激励,“教子十过,

8、不如奖子一功”,当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 喜悦,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信任,就能不断产生获取知识,探究问 题的兴趣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 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 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 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 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 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 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 尤其要善待学习困

9、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 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 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 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每个学期我们组都制定研究性学习计划,同时建立了一系列的评价 方法(1)以作业的形式,学生写成实验报告,教师评价得分,分成 A、B、C 等几个等级(2)表达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位同 学汇报他们小组研究性课题的设计思路、实施方案及得出的结论,4各小组学生互相打分,也分为几个等级,学生在展示自己时,教师 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对于得分较低的组,教师应帮助他

10、们分析找 出其原因。(3)定期展出学生好的作品,我们组已经在学校举办了 多次展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4)学生好的作品学校收录 出论文集,使学生有成就感。学生手工制作的好作品,实验室给予 保存。(5)分阶段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讲评,评出优秀的个人和小组。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 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置疑要提倡,鼓 励,使学生逐步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

11、使他们以愉 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新的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不断 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这一点,应从 最基本的做起,即变“师问”为“生问”。过去的教育,总体上呈现一 种固定停滞的状态:师问-生答-师小结。实际上,这样的教育已 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阻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影响着学生的 自身发展。要切实体现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我认为, “师问“应为“生 问”。比如:完成一道数学应用题,我们教师应只给出条件,让学生 提问并自己完成解决。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体现,各自提出了不 同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使他们定额思 维活

12、动空间扩大了,创新的能力明确体现了出来,教育的目标得已 有效实现。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搭建了展现自我、发 展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通过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 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 合作的能力。我们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 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与意志的作用,努力构建有利于激发主动积5极学习的乐学场景,保证学生高质量、高速度的学习,使学生的意 志品质得到培养。 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面临很多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在学习 中提高自身素质,而教师的学习反过来能更好地促进和指导教学改 革,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思维能力,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 式。必须首先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创新的教育打好第一仗。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1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6高潇怡,庞丽娟论教师教育观念的作用J教育科学, 200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