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美术《染纸》教学设计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5574428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美术《染纸》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小学美术《染纸》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小学美术《染纸》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小学美术《染纸》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小学美术《染纸》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美术《染纸》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美术《染纸》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美术染纸染纸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给学生创设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条件。2、了解染纸特点,初步掌握浸染法和点染法。3、学会不同的折叠方法,掌握单色和多色染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染纸是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小学阶段是第一次接触,主要是用吸水性好的纸折叠,通过浸、点等染色技法,染成绚丽多彩的装饰纹样。染纸时,纸的折法不同,染出的效果也不同,教材介绍了“田字折、米字折、条形折和辐射折”四种折法,并能创造性地折纸,染出独具特色的染纸作品,即训练

2、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折叠和染制方法,并能按自己的喜欢的形式进行表现,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主动去动手操作,掌握折法,自我探究熟知染制方法法,在熟知折染法的同时,能联系生活,用独具特色的形式表现生活美。3、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多色染制及染时应染透,因此,教学本课时,为学生创设环境,动手试染,观察染纸有何不足,在交流的基础上,体会到多色染制时的色块搭配及是否染透,而呈现出明快且有规律的图案。三、教学对象分析三、教学对象分析“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这一理念意味着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3、与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验幸福与快乐。我们的学生接触染纸知识少,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目标的制定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四、设计理念四、设计理念1在“课改”浪潮的推动下,我们每个人都应对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及时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理念是:1、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这一理念意味着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验幸福与快乐。2、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美术课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教学中我以故事的形式贯穿始终,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

4、种学习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3、尊重学生的个人发现,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的同时,联系生活,走入生活,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并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贴近生活的装饰作品。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具体操作预期效果动手实验 法好动是儿童的天 性,亲自动手可以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 趣,发挥学生的能动 性,变被动观察为主 动探求。师生共同用水滴 在不同纸上,发现水 在宣纸上跑得较快。感知宣纸 特性,激活课 堂,变被动接 受为主动探求。观 察 发 现 法直觉是一种与知 觉思维有关的直接观 察事物的心理活动, 是创新的先导。由观 察到能动思维起动, 到发散思维再到创新。 知识

5、进行了迁移,且 有了创造。1、在对宣纸浸水后的 观察,认识到它的吸 水性强,由这一特性 可以进行染纸。 2、单色点染后,观察 到了有规则的图案且 发现图案有大有小, 是什么原因呢?引领 学生突破难点。学生亲身 感受,对染纸 有了直接的感 悟。在总结收 获的同时能有 所创新。2情景交融 法在教学中教师要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师生在教学中要做到 情感交融,气氛和谐, 进而达到情感共鸣, 使学生个性化、创造 性地进行学习。学生自我评述、 欣赏作品。与小动物 比一比,从评析中感 悟美、体验美。学生从中 感到心理的平 衡,从而更好 地进行创作学 习,学生在平 等中交流,找 出不足与优点。课内课外 结合

6、法让学生将课本知 识与生活相融,让美 术课堂生活化。美术 源自生活,只有与生 活结合,才能发现美、 创造美。欣赏小动物及老 师的染剪作品,联系 生活,创作出独具特 色的、贴近生活的染 纸作品。学生能创 作出反映生活、 贴近生活、独 具特色的作品, 让美术生活化。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教师的染纸作品得到充分展示,使单调 的染纸变成了丰富有趣的各式各样的装饰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同时,多媒体提供的悦耳的音乐、和谐的色彩,给学生以强烈的美感,在 这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被有效激活,教学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

7、学习美术的兴趣,给学生创设表现美、追求美、 创造美的条件。 2、了解染纸特点,初步掌握浸染、点染方法。 3、学会不同的折叠方法,掌握单色和多色染制方法,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不同的折叠方法和染制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多色染纸和染时应染透。教具、学教具、学 具具 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 、彩色墨水、宣纸、毛笔、净水。教法设计:教法设计: 以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教学法为主,附以其他教学形式。3学法指导:学法指导: 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操作性的美术活动。教教 学学 过过 程程 教教学学环环节节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理念指导理念指导课前谈话课前谈话

8、激趣引题激趣引题教师讲故事 师出示课件:与小动物 共同唱歌。随音乐一起唱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活课堂氛围。实验导入实验导入 揭示主题揭示主题实验感悟: 引领学生用毛笔在 准备好的普通白纸和生 宣纸的纸条上分别滴水, 并观察水在哪条纸上跑 得快? 交流观察所得。 导入新课 板书:染 纸学生动手操作。 观察发生的现象。交流观察结果。张扬学生的好动性,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性与能动性。变被 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探究染法探究染法 感悟折法感悟折法自我尝试: 1、师生一起折“田”字, 并尝试一个拐角的单色 浸染。然后打开观察是 否染出了有规律的图案。总结染纸方法 板书:先折后染。 2、探究染法 板书: 浸染

9、法 点染法 3、组织学生欣赏质疑: 你的染纸有什么问题? 小结:染时要染透,才 能出现有规律的图案。 4、感悟折法。学生随老师试折。 将折纸的一角浸 入墨水中。观察 浸色后的纸。 交流观察所得。 总结染纸的过程。动手尝试用浸和 点的方法给纸染 上颜色。 自我评述、质疑, 找准原因, 交流发现。这个环节体现了新 标准“动中学、做 中学”的新理念, 让学生自主尝试, 大胆操作,从中掌 握染纸知识与染纸 技法。自主探寻原因,巩 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和想象力。欣赏评析欣赏评析 放飞想象放飞想象1、整体感知:出示各种 折法的染纸作品。 2、鼓励学生折出独具风 格的表现形式,尝试用 多种色彩搭配

10、去染色。学生欣赏动手试折并尝试 着色。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应用 创新意识。4成果展示成果展示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1、评价学生作业。 2、出示小动物染纸作品 3、出示老师的染剪作品。4、巩固小结,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制作出与自 己生活相关的染纸、剪 纸作品)展示自己的作业, 自我评价。 欣赏小动物作品。欣赏教师作品鼓励学生,激发创 作热情。 感知延伸,深入生 活。 走入生活,享受生 活,创造生活。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 染染 纸纸九、练习设计九、练习设计 1、每人四幅不同折法,不同色彩的染法。 2、点染时要胆大心细,每染完一张,要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不断 改进。 3、折纸、剪纸可以

11、自己设计花样。 十、教学反思:十、教学反思: 染纸是小学阶段的初次教学,主要是用吸水性好的纸折叠,通过浸、 点等染色技法,染成绚丽多彩的装饰纹样。染纸时,纸的折法不同,染出 的效果也不同。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田字折、米字折、条形折和辐射折” 四种折法,进行染纸。学生还能创造性地折纸,染出了独具特色的染纸作 品,即训练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节课教学着重体现了以下几方面: 1、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教学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关注 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验幸福与快乐。 我们的学生接触染纸知识少,因此,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

12、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习兴趣。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融,让美术课堂生活 化。美术源自生活,只有与生活结合,才能发现美、创造美。尊重学生的 个人发现,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的同时,联系生活,走入生活,大胆说出 自己的意见,并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贴近生活的装饰作品。 3、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实践操作。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美术染染 法法浸浸 染染 法法点点 染染 法法先先 折折 后后 染染染染透透自自 我我 尝尝 试试5课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教学中我以故事的形式贯穿始终,以形式多 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学习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 感态度,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创造力有了更大的空间。同时满足学生的好 动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究,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变被动观察为主 动探求。在观察与实践、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且由观察到能动思维起动, 到发散思维再到创新,知识进行了迁移,有了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