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556343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2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郑易生一、 环境污染转移问题人的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是经常转移的。这些转移往往是借助于自然力的推动,例如流水、 风向、 渗透、 生物链 。对此,我们且称之为自然转移。还有一些转移首先是由社会力量推动的,例如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输入到发展中国家,可称之为社会转移。当然,许多转移往往是既含自然性质又含社会性质,而我们在这里研究的是转移的社会性质。环境污染的社会转移至少有两方存在:一是转移者,二是被转移者。从双方信息拥有情况的角度,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转移者和接受转移者对于它们之间发生的环境影响都不知情,或不知其影响有多深。这可以称为 “无知型转移” 。第二种是

2、转移者向接受者隐瞒了实情,后者不懂得对自己的危害,这可称为 “转嫁型转移”,或 “欺骗型转移” 。第三种是双方都是完全信息的拥有者,环境影响的转移在两者之间是一个明明白白的交易,这可称为 “纯交易型转移” 。第一种,即 “无知型转移”,我们由此首先想到的是人类尚不了解生产活动带来环境问题的时代,这种无知也是无意的。其实,即便是现代人对于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有大量未知的领域,有一个认识由模糊到比较清楚的过程,还有许多不确定性。确信和掌握已知的自然规律,同时又明智、 慎重对待人类不知或知之不多的问题 人类越是进化便越要具备这样的包容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将那种短期内不被认识的影响也列入一

3、种无知。第二种,即 “欺骗型转移”,这是基于双方信息不对称。例如,有些国际大公司明明已经生产出低污染的化工产品,却只卖给我国那些准备淘汰的、 污染较严重的产品。更坏的情况是卖方隐瞒环境问题转移的恶果,这往往是利用买者的无知。第三种,即 “理想交易型转移”,这是基于双方信息均完备且对称的假设。一些发达国家进行的排污权交易接近于这种情况。在这里,环境污染已不是 “外部不经济性”,因为它已被纳入市场价格系统。以上对污染转移的分析是将它理解为市场交易,虽然本文讨论的种种环境 经济关系说到底都是以个体交易行为为基础的,但是它关注的是地区间环境问题转移这一宏观现象,例如污染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从发达地区向

4、不发达地区的转移。我们立刻可以发现:如果是由经济不平等导致的转移,很难将转移方和接受转移方视为对等的智力游戏的参与者。不仅如此,在经济背景不平等的前提下,欺骗和自愿、 受益和受损的区别并不容易说清楚。事实上,经济不平等前提下的交易的主要特点是双方效用函数存在差异。注意,这个差异不是指需求多样性,而是指需求水平;不是指个人之间的需求水平,而是指两个地区(国家)或86中国农村经济 2002. 2两个群体之间的需求水平差异。水平差异下的群体间交易正是社会性环境污染转移的经济内 容。对此,微观经济学家或许不会留意,因为他们不难将此问题转化为个人间交易(涉及其自 愿性、 信息完备性等等)加以处理。在许多

5、情况下,主观价值的满足就意味着交易者们的 “双 赢”,这就足够了。本文则不同,它关注交易中的外部性问题,即使这些交易是完全自愿的,我 们也不一定认为它们是合理的。这种分析关注的是微观交易之后的宏观后果和长期影响。下面试图用 “效用水平明显差异的群体间交换” 来刻划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 东部、 富 裕地区)向不发达地区(乡村、 西部、 贫困地区)的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并讨论如下问题: 转移 是必然规律吗? 转移是合理的吗(从效率、 公平、 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 ?二、 中国乡镇工业和城乡环境污染的转移乡村工业化不是中国的特有产物,相应地,城市大工业的环境污染必然要有一些转移扩散 到农村,这也不

6、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与乡镇工业伴生的污染转移值得特别关注,其原因是:第 一,中国的乡镇工业规模巨大,已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第二,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转移也 影响到了中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一)中国乡镇工业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结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二元性特征,尽管以苏联援建156个大建设 项目为代表的工业化速度惊人,工业总产值于1956年开始超过农业。这之后出现了1958年、20世纪70年代初、70年代末等数次地方工业化的高潮(分别与 “大跃进” 时代,地方为备战、 备 荒建立 “五小” 工业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相联系)。进入90年代,农村工业已具有巨大的经济 实力,更重要

7、的是,它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多种非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建立了相应的、 不同于农业部门也不同于城市工业部门的制度特征。以农村工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是在特殊制度约束下 以市场为导向的迅速自组织进程的结果。它对中国工业结构、 城市化路径、 农村变化的影响是 如此深远,以至一些经济学家坚持认为,应当把它当作与农业经济及城市工业经济相并列的国 民经济中的另一元独立经济形式。他们认为,中国早已不是刘易斯描述的那种 “二元经济”,而 是 “三元经济” 。他们还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就不仅仅是二元的结构的问题,而是要通过现代经济增长最终消除三元结构,才能实现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胡 必亮,199

8、8)。 (二)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近些年来,乡镇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环境界特别关注的问题。首先,1995年, 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9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为611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4 % ,比1989年增加246 %。 其次,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41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24 %; 烟尘850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50 %;工业粉尘则占全国68 %。与1989年比,二氧 化硫、 烟尘、 工业粉尘分别增加了23 %、56 %和182 %。 第三,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3. 8亿吨,占全国产生量的37 %;排放量1. 8亿吨,占全

9、国89 % ,比1989年分别增加了396 %和552 %。 第四,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有121. 6万个,占当年乡镇工业总数的17 % ,这些企 业产值占当年乡镇企业产值的38 %。96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五,乡镇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水平很低,与县以上工业企业有较大差距。工业废水处理量 占废水排放量的40 % ,燃料燃烧废气的消烟除尘率为26 % ,生产工业废气的净化处理率为28 %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31 % ,工业锅炉和炉窑烟尘排放率达标的仅占35 %和6 %。 研究表明,乡镇工业污染在许多局部地区造成的公害远远严重于城市,这是因为: 第一,在有污染源的产业里,乡

10、镇企业造成的污染明显高于城市工业企业。如乡镇工业造纸业排放废水8亿吨,相当于全国82个主要城市造纸行业的废水排放总量,单位产值的废水 排放量为城市的2. 55倍。 第二,乡镇企业从事国内城市工业和国外不允许生产的剧毒产品生产或成为处理成本极 高的工业废弃物的容纳所。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一度极为兴盛的电镀、 砷等的生产到90 年代后期从国外输入的新型剧毒业 清洗处理废电脑业,都成为乡镇企业的生产项目。第三,职工 “离土不离乡”,工业场所与生活场所相近,使工业污染直接危害乡镇企业工人 和附近的农民健康。(三)乡镇工业是城乡间环境问题的一次大转移其实,仅仅从乡镇企业技术设备效率水平较低(许多是城

11、市工业淘汰下的技术设备)一个 方面,就能够说明遍地开花的乡村工业实际是低技术生产的大规模扩张,也是传统落后工业生产方式的一次大扩散。 笔者曾了解一些大中城市20世纪90年代后期环境质量改善的原因,证实水污染有所控 制,有些城市近十年来COD降低了近一半,这首先是城市污染控制力度加大造成的,但是还有 一个重要因素是大城市强行关停了一些严重污染的企业(也有些是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 ,而 这些关停的厂家的产品生产确有不少被转移到乡镇企业了。这种 “大城市的乡镇转移污染生产” 的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中国一些城市的环境质量恶化有所控制乃至好转,而 整体看(例如水质)特别是农村生态环境却仍在恶化

12、。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污染下乡”, 其后果是社会生产的外部环境成本转嫁到农村居民 头上,从而城市节省了一笔必要的支出。这就是落后的代价。然而问题在于我国城市的先进 是剥削农村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城市 “如此先进” 是农村 “如此落后的原因”(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1996)。是否可以认为,较为贫困一方大多处于较低一级的 “生态位” 上, 因而它们转嫁环境污染的可能比较小,而接受污染的可能要大得多呢? (四)乡镇工业污染处于失控状态,污染仍在进一步蔓延这表现在乡镇企业中污染源企业所占份额有上升趋势(李周,1999)。其原因首先是乡镇 企业面广、 量大,基层环境管理力量严重不足,难以

13、对乡镇工业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有的县甚至没有独立行使职权的环保机构。即使有,由于地方政府可以剥夺环保部门依法执法的权 利,环保机构也难以起到遏制污染的作用。三、 地区差距与环境问题向落后地区转移1998年在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司与计划财务司的调查报告 控制乡镇工业污染蔓延是确保2000年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的关键之一 指出:“由于许多地方急于引进外资,引进项目,不进07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公报,中国乡镇企业报1997年12月23日。行严格审批,从而导致污染行业和产品从国外向国内,城市向农村,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经 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经济的愿望非常强烈

14、,但又没有条件发展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 污染少的产品,只有接受被发达地区淘汰的产品、 技术工艺和设备。而发达地 区在转移这些技术、 设备和产品时,往往并没有将污染治理技术设备同时转移,从而造成污染转嫁。 ”1.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和经济重心一直在向东转移。1986年东、 中、 西部工业产值分别占 全国的59 %、27 %和14 % ,到1995年,相应地分别占64 %、24 %和12 %。即10年间工业产值向东部 “迁移” 了5个百分点。2.工业污染的集中却明显地偏向于中西部地区。1986年东、 中、 西部的COD排放量占全国份额分别为50 %、36 %、14 % ,SO2的相应值为48 %

15、、24 %和28 %;到1995年,三个地区的COD排放量分别为43 %、31 %和26 % ,SO2则变为45 %、27 %和28 %。即10年来COD向西“迁移” 了12个百分点,SO2向中部 “迁移” 了3个百分点。这种工业产值的 “东迁” 和工业污染的 “西移”,无疑会加重西部地区的污染程度。从排放强度看,1995年西部地区单位GNP的COD和SO2排放强度要高于同年的中、 东部地区,分别比全国水平高70 %和50 %左右。3.在 “西部大开发” 中,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 “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2000年国务院已发文通告各地:严禁在发达地区被淘汰的污染严重企业借

16、“西部大开发” 转移到西部地区,说明这个趋势存在。四、 对环境污染社会转移的理论分析(一)两种认识对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大体有两种认识倾向:一个是从环境角度出发的认识,另一个是从经济角度的认识。第一种认识倾向认为,当前(局部)城市环境污染有所缓解而农村环境污染失控是不正常 的。洪大用(2000)指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农业自身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和蔓延,农村目前和未来的环境状况确实不容乐观。他指出,城乡环境问题发展表 现出明显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控制体系的二元性,这包括: 组织手段的二元性。这主要是指在专门环境保护组织的规模、 力量、 合法性上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制度手段的二元性。这是指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从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大城市、 大工业和大工程上, 在农村环境问题上,特别是乡镇企业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依然如此。 ” 舆论手段的二元性。这是指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有着更强或更多的接触宣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