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a每章节重点需要记忆的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537006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77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a每章节重点需要记忆的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心理学a每章节重点需要记忆的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心理学a每章节重点需要记忆的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育心理学a每章节重点需要记忆的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育心理学a每章节重点需要记忆的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a每章节重点需要记忆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a每章节重点需要记忆的(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每章节重点需要记忆的 第一章 绪论 1、问: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名词解释) 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 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2、问: (教师)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 (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过程的理解 (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3、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 1903 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

2、心理学开始。1913 年, 教育心理学大纲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中,初创时期指(1903 年-20 世纪 20 年代 ) ,过渡时期指(20世纪 30 年代-20 世纪 50 年代 ) ,发展时期指(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 。 5、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1956)和 人类的特征与学习 (1976)是他的代表作,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6、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1960)是其代表作,他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影响巨大。 7、加涅是 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信奉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为最有效的学习。 学习的条件(1965)是他的代表作

3、。 8、奥苏贝尔的 1968 年和 1973 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影响较大,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9、安德森与富斯特合著的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1974) ,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10、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 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 11、 (名词解释) : 观察法: 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 从而对它进行了解。 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和观察法不同。 教育经验总结法:它不只是调查法利用现存的经验总结材料,而是有目的地整理这些经验, 从中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自然实

4、验法: 是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 以观察被 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的。 临床个案法:是对学与教的个案作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1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80 年代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比较的显著特点 1、学与教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2、认知心理学的一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 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 3、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因材施 教)问题。 4、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

5、等方面的统一。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 的研究增多;对学习的条件也有较系统的研究。 5、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1、个体社会化(名词解释)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 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简言之,也就是使人从生物人变成 社会人的过程。 2、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1)影响学生的个体社会化; (2)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3、 教学 (名解) : 从心理学角度, 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4、课(名解)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

6、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 学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 5、正式的学生群体(名解) :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等。 6、班集体的类型:团结的班集体、散聚的班集体、离散的班集体 7、班集体形成的过程(阶段) :组建阶段、形核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 8、非正式的学生群体(名解) :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9、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类型: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破坏型 10、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

7、感依赖性;往往具有较突出的“领袖” 人物 11、怎样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莫雷若(美) 社会测量法 步骤:填写调查表(问卷)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制作矩阵表;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12、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 (1)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 (2)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是作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 ,以限制其 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发挥积极作用; (3)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拆散,不能允许存在,当然,对此也要讲方式方法。 13、教师对学生期待的作用,也叫“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

8、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14、我国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心理特征: (1)热爱学生,学生健康成长(2)意向坚定,善于支配感情(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5)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 14、 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能力和组织班集体的能力; (2)表现在情感 和意志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品质:忠诚教育事业,牢固的专业气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要有耐心和信心。乐观、活泼的性格。公正不自私。 15、优秀教师的品质与技能: (1)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2)理解学生:虚心;敏感;移情作用;客

9、观性(3)与学生的有效交际(4)理解自己 16、课堂师生交往的心理学策略与技巧(教师应进行怎样的课堂交往) (1)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与特点:课堂交往是一种正式交往。课堂交往是一种代际交往。课堂师生交往是“一对多”式交往。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正 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第三章 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1、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2、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支柱: (1)首先要学会认知; (2) 其次要学

10、会做事; (3)最后尤其要学会生存。 3、 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布鲁纳认为学校教育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 (1)首先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在探讨 一个问题过程中的第一级近似值,(first-order approximations)的可用性,并且认识他们试验各种假设的激活作用,即使在那些假设乍看起来可能似乎是错误的时候。 (2)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3 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 (4) 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5)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4、未来教师发展的方向是:专业化和人性化。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11、。 5、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behavioural objectives),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6、普遍认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的泰勒(Ralph Tyler)教授是当今学习(行为)目标之父。泰勒致力于测试题设计的研究。 7、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 (1)教学目标的启动功能(2)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3)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4)教学目标的聚合功能 8、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1)价值性标准(2)可能性标准(3)低耗性标准(4)丰富性标准(5)就高性标准 9、 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马杰认为, (1)说明具体的行

12、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了 解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例如:“能列举*步骤”。 (2)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 (3)指 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 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应在以上三要素的基础上,加上对教学对象的描述,即(1)应明确教学对象。 (2)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 能做什么,即行为。 (3)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 (4)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10、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1) 布卢姆: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统合、评审) ; (2)柯拉斯沃:情感的教学目标(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的性格化) ; (3)齐卜勒:心因动作的教

13、学目标(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言语行为)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1、发展: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这是一种向首更高级的适应发展的不可逆过程。 2、头尾梯度: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从控制靠近头 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这一紧张的方向称为头尾梯度。 3、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他称之为组织 4、适应:调节环境的倾向,他称为适应。 5、平衡: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 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 6

1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与顺序: (1)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头尾梯度近末梢梯度; (2)儿童智力运算的发展顺序,首先是从感觉运动的水平开始,向主观的直观的“前概念水 平”的运算发展,接着,就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逻辑运算。 7、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1)综合的分化; (2)平衡化; (3)概念化; (4)社会化; (5)个性化 8、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环境; (2)成熟与学习; (3)社会环境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主观能 动因素。 9、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稳定性; (2)可变性。其中,稳定相对,可变绝对。

15、10、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分期:儿童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2)思维准备阶段二岁至七岁(3)思维阶段七岁至十一岁(4)抽象思维阶段十一岁至十五岁 10、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1)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 (2)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3)教师可以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11、艾里克森心理社会性的各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一岁。 (2)自主对羞怯、怀疑,从二岁到三岁。 (3)主动对内疚,从四岁到五岁。 (4)勤奋对自卑,从六岁到十一岁。 (5)同一性对角

16、色混乱,从十二岁到十八岁。 (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 (7)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 (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 12、简述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柏格指出道德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 他认为道德发展依赖个人的认知能力 的发展。同时,经验重于道德环境。道德发展的分期可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分别为: (1)水 平 A:前习俗阶段。第一期,惩罚与服从的定向。第二期,操作与关系倾向,儿童依然一心想自己的需要,但体会到别人也有正当的需要。 (2)水平 B:习俗阶段第三期,人际关系与 补同的定向。第四期,权威和社会权利控制的定向。 (3)水平 C:后习俗阶段。第五期,社会契约方法定向。第六期,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 13、 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理论给予教师的启示为: (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 (2)对早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