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doc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5536952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唯一以烈士身份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郭永怀,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一)天是我的导师郭永怀先生为国牺牲 46 周年的日子,清早起来,心里充满了对他的深切怀念。前不久,见到郭永怀先生与我们三个研究生的一张合影,我的一位好友特地从网上下载后发给了我(见附件),让我想起了半个多世纪前与导师在一起度过的难忘的日子。想当年,郭先生刚过五旬,虽然清瘦,但充满着活力。他那时肩挑着两个重担: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工作极其繁忙,每周工作六天半,还经常到大西北出差,但他的脸上从未显露过倦

2、意,还总是把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放在心上。26 年前,我在纪念导师郭永怀先生逝世 20 周年的短文当好铺路石子中写道:“郭永怀教授离开我们整整 20年了,但是他的丰功伟绩、他的高风亮节、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声容笑貌长留在我们心间。作为他生前最后一批学生之一,我永远深切地怀念他,永远真诚地奉他为人生的楷模。他教导我们: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我将以此为座右铭,兢兢业业地当好铺路石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贡献出一切微薄的力量,也许这是纪念他的最后的实际行动。 ”我清楚地记得 1962 年 10 月 4 日郭永怀教授对我和李家春说这番话时的情景。作为我国近代力学事业和国

3、防尖端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当好“铺路石子” 。在为在中科院力学所,他是实际上的常务副所长。从制订规划、确定研究方向、进行学科建设、组织学术讨论、推动科学研究,到设计兴建大楼、改善职工伙食,他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当我坐在所图书馆的灯光明亮的书桌上的时候,有朋友告诉我,图书馆的总体布局乃至灯光设计,他都亲力亲为,处处渗透着他的心血。在九院,他和他的同伴不断攀登研制两弹一星的高峰。在实验室里制订方案,在戈壁滩上身体力行。那时,我们研究生作为“小不拉子” ,对于他具体在忙些什么不大清楚,许多事情是后来逐渐了解到的,但在日常接触中却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对年青一代的殷切期望和细致关怀。刚进力学

4、所大门时就听说,郭先生很严厉,对学生有点“凶” ,令我们几个有点忐忑不安,而实际接触下来,满不是那回事儿。他的确不苟言笑,我至今唯一记得的一次幽默是他开讲“边界层理论”课程时,先介绍他的助教呼和敖德,在黑板上写下“呼和”二字,说“这是零级近似 ,你们可以叫她呼和老师” ,接着写了“敖德” ,说“那是一级近似 ,至于二级近似 ,我也搞不清楚” ,这番话引来哄堂大笑。后来在私底下我请教过呼和她的姓名的“二级近似” ,她告诉我一长串音节的姓氏,我至今也没记住。后来,我们还发现他说话态度的严厉程度与对话者跟他的年龄差值成反比。他的一位老学生 P 与他谈话时就有点胆怯,郭先生批评他时有点严厉。最近,我的

5、一位老学长告诉我,P 先生目前已有九十多岁了,他学问不错,不愧是郭先生耳提面命带出来的学生。在上面提到的第一次谈话中,郭先生没向我们讲一句大道理,只是让我们把所有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方法,特别向我们推荐了两本关于科学史和科研方法的英文著作,使我们体会到“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见面以后的三个月,郭先生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以阿尔文(1970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宇宙电动力学为主要参考书,学习磁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物理学,同时把此书翻译出来。经过一年多努力,我完成了译作,战战兢兢地交了稿。事隔两个月,郭先生把修改稿退给了我,告诉我,按照他的部分修改为标准,好好修改译稿。我一瞧

6、傻了眼,只见稿纸上布满了红字修改。恰好,我那时听完了师母李佩先生的英文课,并学完了所里开设的“英汉翻译理论和技巧”课程,按照导师的修改意见,逐字逐句进行重译,于是,二审得以通过。导师又帮我联系了上海的一家出版社。可惜译著出版因“文革”开始而被耽误,后来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印行。可惜的是,郭先生未能看到此书的问世。那时,力学所的研究生集中在一个大办公室学习,大家你追我赶,每周一般读书七天,从早上七点读到晚上十点。周日早晨也不敢太晚起床,因为周日上午郭先生经常踱着方步到我们的学习室来。有一个周日,他来了,走到我们仨跟前,满脸笑容,递给我们三张糕点票。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清楚,那个时候吃饭定量,普通糕点也

7、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半斤。郭先生是学部委员,有些许特供,因此,就把糕点票送给了我们。这大概是师母的主意。小小糕点票,里面包含着浓浓的情意。进所第二年,郭先生在他的研究室里组织磁流体力学讨论班,集体学习留比莫夫的专著,并讨论手头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从中,我看到了先生的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和宽严相济的组织能力。年纪越长的越有压力,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倒是迎来了学术上的阳光雨露。几十年过去了,郭先生颀长的身影似乎还在眼前。他内向、低调,极少有疾言厉色。他喜欢戴着一顶鸭舌帽。走路老低着头,靠着建筑物的围墙走,只要他在中关村,上班的时间总是定数。有时,我们哥儿几个有意在那个时刻,躲在一旁悄悄欣赏这道风景线。可

8、惜,上苍早早地剥夺了我们这样的权利!缅怀,是为了激励。如今,做学生的也垂垂老矣!只是导师关于做铺路石子的教诲,却一刻也不敢忘记。只有努力,努力,才可不辜负导师的培育之恩。郭永怀永远的怀念有感(二)1968 年 12 月 5 日的凌晨 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现场惨不忍睹,飞机残骸散落的到处都是,十三具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面目全非,甚至肢体都散落各处,难以辨认。随后有一批解放军士兵赶来这里,空气中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肉类烧焦的味道。显然,这种情况下几乎不会有任何一个生还

9、者。(后来有一个重伤的唯一生还者)但是这种情况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处,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太不寻常了: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的抱在一起。两具尸体早已烧的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因为把他们分开后,他们惊讶的

10、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DNA 鉴定技术要到 80 年代才被发明应用到毁坏尸体的辨认鉴定上。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早已被烧的辨认不出来,认出他们的方法,根据郭永怀的司机说。邵春贵(郭永怀司机):郭永怀是怎么认识得他呢,他是个花白头,他那时候 59 岁吧,头后头有一片都是,躺着连着脊梁那块没有烧完,剩一点点头发,认出来是他。郭永怀的死讯,第一时间知道的是三个他一生最重要的人。一个是他

11、的妻子李佩先生,李佩当时还在合肥的中科大,被紧急电报叫到北京,据说,她知道这件事后什么都没说,硬是强扛着一滴眼泪都没留。那时,李佩已随工作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到安徽合肥工作,她接到所里的紧急电报,连夜乘火车到北京,一进家门就感觉出异样,老郭的领导同事站满了屋子,茶几上放着一片熏黑的镜片和怀表,当领导把飞机失事的消息告诉李佩时,她没掉一滴眼泪。采访时,李佩的外甥女陪同在她身边,回忆当时情形,她说, “姨妈一言未发,就站在阳台,久久望向远方”另一个是中国核试验的最高负责人的周恩来总理。据国务院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郭永怀飞机失事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失声痛哭,良久不语,还有一个是他亲如兄弟,

12、永远的“大师哥”钱学森,钱学森知道郭永怀死去的消息嚎啕大哭,恸哭不已。“是的!就是那么十秒钟吧!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在那么十秒钟。 ”(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郭永怀牺牲后的第 22 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2 年后的 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郭永怀是他是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两弹一星一共 23 位元勋,两弹一星早期指的指【原子弹】 、 【导弹】和【人造卫星】 ,在三个领域中,唯郭永怀先生一个人三个领域都涉及。也是两弹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

13、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上面这些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你对郭永怀是谁有兴趣,可以接下去看,我来讲讲郭永怀的故事,感觉也正好有个机会。1909 年 4 月 4 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以一个农村娃的身份,和所有当时的中国科学大师巨匠一样,经历了极为动荡和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郭永怀以四里八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从青岛大学附中一路经由南开大学预科到北京大学学习物理。天知道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需要经历多大的努力和传奇才能在风雨飘渺的中国和中国最高学府学习物理。当然,和所有大师一样,郭永怀考取了 1938 的美国庚子赔款留学基金。在 3000 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

14、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 5 门课超过 350 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原本只有 1 个名额,后来经过叶企孙教授、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三人被一同录取,叶企孙教授的故事,以前柴静写过)郭永怀因此得以漂洋过海,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应用数学。1940 年 8 月,上海,一艘驶往加拿大的“俄国皇后号”邮船上,二十几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留下了这张弥足珍贵的合影。(1940 年 8 月,中国第七届留英公费生在俄国皇后号邮轮上。后排右 3 郭永怀,前排左 1 林家翘,前排左 5 钱伟长,后排左 2 段学复,他们中有不少后来成为扬名世界的科学巨匠,其中就有这三位。)郭永怀和钱伟长、

15、林家翘这三个年轻人,都进入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并且三人仅花了半年时间,就同时拿下了硕士学位,这样的学生让当时的数学系主任J.L.Synge 教授赞叹了许多年:“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们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 ”(年轻时候的郭先生)在加拿大完成了学业后,郭永怀 1941 年 5 月,郭永怀进入加州理工大学。师从素有“航空之父”之称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vonKarman),研习空气动力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之后影响他一生的知己师兄钱学森。比起活跃的钱学森,郭永怀像个害羞的大男孩,所以钱学森最喜欢做的就是开车带着这个小师弟去兜风。据说当时,开学开车接郭永怀到加州理工的

16、也是钱学森。郭永怀的 PhD 论文选择的是当时最有挑战性的“跨声速流动研究” ,并在 1945 年一举拿到了博士学位。钱学森对这位小师弟赞叹不已,他说:“郭永怀博士论文找了一个谁也不想沾边的题目,但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 ”随后,导师冯卡门(vonKarman)的大弟子威廉姆西尔斯(W.R.Sears)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导师冯卡门对威廉姆说:“你就让郭永怀就跟你一块到那去好啦。 ”于是郭永怀因此成为了康奈尔大学的航空研究院的创立者之一。不过郭永怀没有车,也没有什么钱,去康奈尔大学看来路途要一顿舟车劳顿了。这时候,豪爽的大师哥钱学森一拍胸脯,他刚要去麻省理工 MIT 任教:“我有车,送你一程嘛!”于是他就开着车,两个年轻人一路穿越大半个美国,自西向东,从阳光加州一路 3000 多公里开到波士顿。这段经历目前资料里几乎都没有提及和描写,但是你可以想象到,这是何等美好的时光。两个热爱科学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路向东,像摩托日记一样,一路浏览美国大好风光。没有比此间的少年更美好的时光了了。就像杜甫写的酒中八仙写的那种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