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的《孙子兵法》思想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522751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的《孙子兵法》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的《孙子兵法》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的《孙子兵法》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的《孙子兵法》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的《孙子兵法》思想(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浅谈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的中体现出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思想思想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小说的经典之作,它深受孙子兵法 的影响。三国演义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役、斗争,每一次都写的十分精 彩,绝不雷同,即使是同一战术的运用,也力求犯中见避,同中见异。从谋篇 布局、选兵择将、攻防退守、权术机变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动,都是对中国古 代军事战术全面而又深刻的总结。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的战役为窗口、典型的大事件为对象, 以期窥探三国演义中所体现的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思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

2、?赏罚孰 明?明?” (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在三国演义描述下的三国纷争,带上了作者强烈的道德情感取向,将 实质是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争夺统治权的斗争表现为“拥刘反曹”的正邪之战。 从孙子兵法来看,罗贯中的贬曹扬刘正符合孙子兵法始计篇中五事七 计的“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 罚孰明?”刘备曾说“今与我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曹以急,吾以宽;曹以暴, 吾以仁;曹以谲,我以忠。每与曹相反,事乃可成。”以此观之,刘备理应取 得战争的胜利,但最终代表正义的蜀国灭亡了,作者也只能无奈地归于“天数” “苍天助曹不助刘”了 。“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彊,无能为也。绍繁

3、礼多仪,公 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 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 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 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 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 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 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 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 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

4、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 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 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 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出自三国演 义第十八回合: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蔼拔矢啖睛)郭嘉为曹操分析袁曹短长 的十胜十败之说,是三国演义中对“五事七计”加以活用的又一典型范例。 郭嘉从道(体制)、义(道义)、治(管理方式)、度(用人尺度)、谋(决 策能力)、德(性格个性)、仁(上下级关系)、明(判断力)、文(军纪)、 武(军略)十个方面综合分析了曹胜袁败的必然性。我们可以看出,郭嘉认

5、为 曹操集团的主要优势在于道(道义)、将(决策能力、性格个性、上下级关系、 判断力、军略)、法(体制、管理方式、用人尺度、军纪)三个方面。袁绍“以逆动”、不思匡扶汉室而拥兵自重,曹操则是“以顺率”,挟天子以令诸 侯,政治上名正言顺,具有道义上的号召力;袁绍决策不明、好谋无断、昧于 下情、爱慕虚荣,曹操从谏如流、行事果断、体恤下属、用兵如神,作为主将, 自身素质高于对手;袁绍讲究名门望族的排场,以虚名取士、管理松弛、军纪 混乱,曹操务实不务虚、任人唯贤、讲求效率、纪律严明,在统制力和管理效 能上胜出一筹。有了这三个优势,假以天时地利,必然能够取胜。郭嘉的这一 精妙之论,其实质就是从孙子兵法始计篇

6、的角度阐述了袁绍和曹操优劣胜 负之所在。“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 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出自孙子 兵法始计篇)在三国演义中把运用此思想策略最为著名的要数诸葛亮的空城计了, 其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就

7、是讲述 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因为不听王平的建议,而被张郃大败,诸葛亮身独在西城, 身边没有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 和数千搬运粮草的老弱病残的情况下,运 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十五万精兵。 空城计是一种“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 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 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正所谓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也。除此之外,蜀将王平也曾完美的运用“空城计”的谋略制胜。在街亭之战 中,马谡因为不听王平“据汲水之道,据下城,改善部署”等建议,而被张郃 大败,王平身为裨将军,领兵只有一千人,但是面对兵力五万

8、精锐在手的魏国 名将张郃的进攻,在大军溃败,无险可依,地势比较平坦,领兵质量速度大大 次于魏国张郃部队的极度被动情况下,施展两大军事策略:首先就是虚实战略, 鸣鼓自持,徐徐而退,致使魏国名将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攻;同时施展滚雪 球战术,徐徐收合诸营遗迸,军力迅速扩大,使张郃把王平所创造空城计误以 为伏兵计的信念大大增加。王平此役为诸葛亮顺利班师创极其有利宽松时间, 同时使魏国名将张郃的彻底击退诸葛亮北伐主力成为泡影,从而转头从他道进 攻已被攻陷的三郡。事后王平被诸葛亮更加器重,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 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开始统帅“无当飞军”去英勇杀敌。在诸葛亮北伐时, 率军所向无前,立下

9、赫赫军功。 从这两个典例,我们可是处处可见起体现出的孙子兵法中的用兵策略, 即: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的。因而,“能”要使敌人看成“不能”,“用” 要让敌人看作“不用”。“近”要让敌人看作“远”,“远”要让敌人看作 “近”。“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 篇)在三国鼎足中,蜀国的国力最为弱小,又处在其他两国和周边少数民族政 权的包围之中,吴蜀联盟破裂之后,蜀国一时面临着四面受敌的局面,蜀汉建 兴元年(公元二二四年),魏国用司马懿之计,发动本国人马并策动东吴、南 蛮、西羌、上庸孟达等五路兵分从东、南、西、北、东北等五个方

10、向攻蜀,在 危局之中,诸葛亮始终将蜀魏矛盾视为主要矛盾,同时明察战场虚实,认定只 有出阳平关的曹真一路才是主要对手,故此将主要兵力集中于汉中,坚守关隘, 并不出战,待曹军粮草尽了自然退去。上庸军孟达本是蜀将,心向蜀国,且与 蜀将李严关系亲密。只需李严一封书信即可解决。蛮军孟获生性多疑,只需利 用疑兵之计即可牵制住许久。待解决其余四路,便会自行退去。羌军视事马超 为神,如让马超迎战,羌军必然溃败。东吴与蜀汉有共同利害关系,用外交手 段就能解决。“武侯安平退五路”就是孔明利用心理战,和政治手段等办法, 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来犯岌岌可危的蜀国的五路大军,成功运用“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

11、攻城”的谋略,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 佳效果。“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 必殆。必殆。”(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在战争中,情报搜索和使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孙子兵法提出, 不仅要搜索敌方的情报,更要了解自身的实际,这样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对袁绍的官渡之战的胜败结果有多方面的因素,但直 接的因素就是双方对情报的重视程度。袁军谋士许攸截获曹操向许都催促粮草 的信函,当中暴露了曹军粮草已尽得重要情报。许攸满心欢喜的将情报和自己 制定的作战计划献给袁绍时,骄傲的袁绍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袁绍就这么与 胜利擦肩而过了。心灰意冷的许攸当夜来到对面投靠曹操,并向曹操透露了袁 绍的粮草大营乌巢有隙可乘的情报。曹操当机立断,当夜倾巢出动偷袭了乌巢, 烧光了袁军粮草,并锁定了胜局。尽管,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一为理论著作,一为艺术作品,但 其体现出的军事思想和策略却是不谋而合,抑或是作者罗贯中本身对孙子兵 法就有一定的研究和推崇。这两部著作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精髓和内涵 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