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房抗震墙基准面积率2005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455029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PDF 页数:92 大小:5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砖房抗震墙基准面积率2005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砖房抗震墙基准面积率2005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砖房抗震墙基准面积率2005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砖房抗震墙基准面积率2005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砖房抗震墙基准面积率2005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砖房抗震墙基准面积率200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砖房抗震墙基准面积率2005(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1 总 总 则则 1.0.1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减轻地震破坏,减少损失,对现有建筑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并为抗震加固或采取其他抗震减灾对策提供依据,制定本标准。 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现有建筑, 在预期的后续使用年限内具有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 后续使用年限 50 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相同的设防目标;后续使用年限少于 50 年的现有建筑,在遭遇同样的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使用年限 50 年鉴定的建筑。 1.0.2 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9 度地区的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 不适

2、用于新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的评定。 抗震设防烈度, 一般情况下, 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规定的抗震设防烈度。 古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应按专门的规定进行鉴定。 注:本标准以下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7 度、8 度、9 度”简称“6 度、7 度、8 度、9 度” 。 1.0.3 现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分为四类,其抗震措施核查和抗震验算的综合鉴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丙类,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并进行抗震验算。 2 乙类, 68 度应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

3、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 9 度时应适当提高要求;抗震验算应按不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 3 甲类,应经专门研究按不低于乙类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抗震验算应按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 4 丁类,79 度时,应允许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抗震验算应允许比本地区设防烈度适当降低要求;6 度时应允许不做抗震鉴定。 注:1 本标准中,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分别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的简称; 1.0.4 现有建筑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按下列规定选择其后续使用年限: 1 在 70 年代及以前建

4、造经耐久性鉴定可继续使用的现有建筑,其后续使用年限不应少于30 年;在 80 年代建造的现有建筑,宜采用 40 年或更长,且不得少于 30 年。 2 在 90 年代(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系列设计)建造的现有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不宜少于 40 年,条件许可时应采用 50 年。 3 在 2001 年以后(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系列设计)建造的现有建筑,后续使用年限宜采用 50 年。 1.0.5 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现有建筑,其抗震鉴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后续使用年限 30 年的建筑(简称 A 类建筑) ,应采用本标准各章规定的 A 类建筑抗震鉴定方法。 2 后续使用年限 40 年的建筑(简

5、称 B 类建筑) ,应采用本标准各章规定的 B 类建筑抗震鉴定方法。 3 后续使用年限 50 年的建筑(简称 C 类建筑)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 1.0.6 下列情况下,现有建筑应进行抗震鉴定: 1 接近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需要继续使用的建筑。 2 原设计未考虑抗震设防或抗震设防要求提高的建筑。 3 需要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的建筑。 24 其他有必要进行抗震鉴定的建筑。 1.0.7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3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现有建筑 available b

6、uildings 除古建筑、新建建筑、危险建筑以外,迄今仍在使用的既有建筑。 2.1.2 后续使用年限 continuous seismic working life, continuing seismic service life 本标准对现有建筑经抗震鉴定后继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 建筑不需重新鉴定和相应加固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 2.1.3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4 抗震鉴定 seismic appraisal 通过检查现有建筑的设计、

7、施工质量和现状,按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2.1.5 综合抗震能力 compound seismic capability 整个建筑结构综合考虑其构造和承载力等因素所具有的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 2.1.6 墙体面积率 ratio of wall section area to floor area 墙体在楼层高度 1/2 处的净截面面积与同一楼层建筑平面面积的比值。 2.1.7 抗震墙基准面积率 characteristic ratio of seismic wall 以墙体面积率进行砌体结构简化的抗震验算时所取用的代表值。 2.1.8 结构构件现有承载力 av

8、ailable capacity of member 现有结构构件由材料强度标准值、结构构件(包括钢筋)实有的截面面积和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轴向力所确定的结构构件承载力。包括现有受弯承载力和现有受剪承载力等。 2.2 主要符号 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 N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轴向压力 eV楼层的弹性地震剪力 S结构构件地震基本组合的作用效应设计值 0p基础底面实际平均压力 2.2.2 材料性能和抗力 yM构件现有受弯承载力 yV构件或楼层现有受剪承载力 R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f材料现有强度设计值 kf材料现有强度标准值 2.2.3 几何参数 sA实有钢筋截面面积 wA抗震墙截面面积 b

9、A楼层建筑平面面积 4B房屋宽度 L抗震墙之间楼板长度、抗震墙间距,房屋长度 b构件截面宽度 h构件截面高度 l构件长度,屋架跨度 t抗震墙厚度 2.2.4 计算系数 综合抗震承载力指数 Ra抗震鉴定的承载力调整系数 y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0砖房抗震墙的基准面积率 1结构构造的体系影响系数 2结构构造的局部影响系数 53 基本规定 3.0.1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应包括下列内容及要求: 1 搜集建筑的勘察报告、施工和竣工验收的相关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应根据鉴定的需要进行补充实测。 2 调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的程度、 施工质量和维护状况, 发现相关的非抗震缺陷。 3 根据各类建筑结构的特点

10、、结构布置、构造和抗震承载力等因素,采用相应的逐级鉴定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分析。 4 对现有建筑整体抗震性能做出评价,对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应说明其后续使用年限,对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提出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 3.0.2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应根据下列情况区别对待: 1 建筑结构类型不同的结构,其检查的重点、项目内容和要求不同,应采用不同的鉴定方法。 2 对重点部位与一般部位,应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检查和鉴定。 注:重点部位指影响该类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和易导致局部倒塌伤人的构件、部件,以及地震时可能造成次生灾 害的部位。 3 对抗震性能有整体影响的构件和仅有局部影响的

11、构件, 在综合抗震能力分析时应分别对待。 3.0.3 抗震鉴定分为两级。 第一级鉴定应以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级鉴定应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A 类建筑的抗震鉴定,当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要求时,建筑可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当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时,除本标准各章有明确规定的情况外,应由第二级鉴定做出判断。 B 类建筑的抗震鉴定,应检查其抗震措施和现有抗震承载力再做出判断。当抗震措施不满足鉴定要求而现有抗震承载力较高时, 可通过构造影响系数进行综合抗震能力的评定; 当抗震措施鉴定满足要求时,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低于规定的 95%、次

12、要抗侧力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低于规定的 90%,也可不要求进行加固处理。 3.0.4 现有建筑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的基本内容及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建筑的平、 立面, 质量、 刚度分布和墙体等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在平面内明显不对称时,应进行地震扭转效应不利影响的分析; 当结构竖向构件上下不连续或刚度沿高度分布突变时, 应找出薄弱部位并按相应的要求鉴定。 2 检查结构体系, 应找出其破坏会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能力的部件或构件;当房屋有错层或不同类型结构体系相连时,应提高其相应部位的抗震鉴定要求。 3 检查结构材料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 当低于规定的最低要求时, 应提出采取相应

13、的抗震减灾对策。 4 多层建筑的高度和层数,应符合本标准各章规定的最大值限值要求。 5 当结构构件的尺寸、 截面形式等不利于抗震时, 宜提高该构件的配筋等构造抗震鉴定要求。 6 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应满足结构整体性的要求;装配式厂房应有较完整的支撑系统。 7 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应满足不倒塌伤人的要求; 位于出入口及人流通道等处,应有可靠的连接。 8 当建筑场地位于不利地段时,尚应符合地基基础的有关鉴定要求。 3.0.5 6 度和本标准各章有具体规定时,可不进行抗震验算;当 6 度第一级鉴定不满足时,可通过抗震验算进行综合抗震能力评定; 其他情况, 至少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按本标准各章规

14、定的具体方法进行结构的抗震验算。 6当本标准未给出具体方法时,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规定的方法,按下式进行结构构件抗震验算: Ra/RS (3.0.5) 式中 S结构构件内力(轴向力、剪力、弯矩等)组合的设计值;计算时,有关的荷载、地震作用、 作用分项系数、 组合值系数,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规定采用;其中,场地的设计特征周期可按表 3.0.5 确定,地震作用效应(内力)调整系数应按本标准各章的规定采用,8、9 度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R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的规

15、定采用;其中, 各类结构材料强度的设计指标应按本标准附录 A 采用, 材料强度等级按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Ra抗震鉴定的承载力调整系数,除本标准各章节另有规定外,一般情况下,可按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值采用,A 类建筑抗震 鉴定时,钢筋混凝土构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承载力抗 震调整系数值的 0.85 倍采用。 表 3.0.5 特征周期值 (s) 场 地 类 别 设计地震分组 第一、二组 0.20 0.30 0.40 0.65 第三组 0.25 0.40 0.55 0.85 3.0.6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要求,可根据建筑所在场

16、地、地基和基础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作下列调整: 1 类场地上的丙类建筑,79 度时,构造要求可降低一度。 2 类场地、 复杂地形、 严重不均匀土层上的建筑以及同一建筑单元存在不同类型基础时,可提高抗震鉴定要求。 3 建筑场地为、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0.15g 和 0.30g 的地区,各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要求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 8 度(0.20g)和 9 度(0.40g)采用。 4 有全地下室、箱基、筏基和桩基的建筑,可降低上部结构的抗震鉴定要求。 5 对密集的建筑,包括防震缝两侧的建筑,应提高相关部位的抗震鉴定要求。 3.0.7 对不符合鉴定要求的建筑, 可根据其不符合要求的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