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桥57+100+57m连续梁挂篮加载试验方案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428979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大桥57+100+57m连续梁挂篮加载试验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某大桥57+100+57m连续梁挂篮加载试验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某大桥57+100+57m连续梁挂篮加载试验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某大桥57+100+57m连续梁挂篮加载试验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某大桥57+100+57m连续梁挂篮加载试验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大桥57+100+57m连续梁挂篮加载试验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大桥57+100+57m连续梁挂篮加载试验方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XX 轨道交通工程某大桥 57+100+57m 连续梁挂挂篮篮加载试验方案编制:复核:审定:XXXXX 工程工程项项目部目部2009 年 3 月无无碴轨碴轨道道 57+100+57m 现浇预应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力混凝土连续连续梁梁挂挂篮篮加加载试验载试验方案方案1概述全桥长 215.3m,计算跨度为 57+100+57m。梁体各控制截面梁高分别为端支座处及边跨直线段和跨中处为 4.5m,中支点处梁高 6.8m,梁高按圆曲线变化,圆曲线半径R=488.546m;箱梁横截面为单箱单室直腹板;桥面组成为道碴槽宽度 9.1m 与两侧人行道宽度各 1.25m。全桥箱梁顶宽 11.6m,底宽 6.0m

2、。顶板厚 45cm,腹板厚分别为45cm、60cm、85cm,底板厚由跨中的 38cm 按圆曲线变化至中支点梁根部的 90cm,中支点处加厚到 130cm;全桥共设 5 道横隔梁,分别设于端支点、中跨中及中支点处。中支点处设厚 2.5m 的横隔梁,边支点处设厚 1.3m 的端隔梁,跨中合拢段设厚 0.4m 的中横隔梁。全桥共分 55 个梁段,中支点 0 号梁段长度 13m,一般梁段长度分别为 3.0m、3.5m和 4.0m,合拢段长 2.0m,边跨直线段及合拢段共长 8.65m,最大悬臂浇筑块重1534.4kN。主梁采用组合式三角挂篮悬臂现浇,挂篮总重 51.2 吨左右,挂篮由三角桁架、主桁平

3、台、悬吊及走行系统构成。挂篮的行走方式为:主桁系后面加配重,用链滑车牵引就位锚固好后走行内外滑梁;外模和底模系(含底模平台)沿外滑梁用链滑车牵到位;内模待底板、腹板钢筋和预应力钢筋安装完成后用链滑车牵引就位。为了确保挂篮施工的安全运行,根据铁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并结合业主及设计单位要求,在挂篮试拼后,必须进行等效模拟加载试验,以检验挂篮各部结构的承载能力、位移变形及行走运转情况,验证设计与加工的正确合理性,根据实测值为施工预拱度提供基本数据。2加载试验目的、方案和步骤2.1 加载试验目的根据铁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要求,为了确保挂篮施工的安全运行,挂篮在施工之前需进行模拟加载试验,以检验挂篮

4、各部分的承载能力及受力变形情况。挂篮的竖向变形采用高精度水准仪或百分表测量,根据实测值推算各段挂篮的竖向变形,为设置施工预拱度提供依据。同时通过主桁架主要杆件的加载受力情况和后锚杆的压力测试,对本挂篮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2.2 试验方案根据我公司以往对类似挂篮设计、加工的经验,结合本桥梁工程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加载试验总体方案:选择一个桥墩的单端进行加载试验,加载试验在悬灌第一个梁段之前进行。若无特殊情况,不再进行其它梁段的加载试验。加载采取分级加载方案,加载过程中分别按前吊点所承受的第八节梁段混凝土重量的 50%、80%、100%、120%时三种工况进行加载。各千斤顶加载吨位)见附表三。

5、在各加载工况分别测试三角主桁纵梁和后锚梁的挠度值及后锚杆的压力值。 2.3 测试前的准备加载试验前应将试验方案对有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进行必要的安全交底。严格按照挂篮设计图完成挂篮拼装工作。按照附录三测试点位布置图 (P-1)进行有关项目的测点的布置。各个项目所需仪器及设备见下表:表 1 挂篮加载试验一览表序 号项 目仪器及材料型号规格单位数量准 备振弦测试仪CDJM-ZH6台1 1后锚杆力智能型穿心传感器50t个6 个2挠度及位移精密水准仪、百分表050MM台13加载工具穿心式液压千斤顶及 液压泵站YC-60 型台4按照附录三测试点位布置图 (P-1)搭设加载平台。将用于试验的水准仪(

6、一台)和压力传感器进行校核和标定,以确保测量和测试精度。按照三角挂篮加载试验总体方案进行起吊系统的选型配套以及必要的检测试验工作,确保加载试验工作能安全、顺利地进行。2.4 加载步骤启动液压千斤顶,将各个顶位按等效集中荷载的 50%进行加载。开始时应缓慢进油,注意保持各千斤顶的同步协调运行。到达理论值时,千斤顶保压。荷载持续至少 30分钟。分别测试挂篮各后锚杆拉力,用精密水准仪测量三角架前、中、后端的竖向位移及主桁后横梁后锚杆处的挠度,填入预定表格,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按以上步骤,分别将荷载增加到等效荷载的 80%、100%、120%,稳定后即可进行有关项目的测试。3、加载要求及注意事项目

7、严密组织试验测试,统一信号,统一行动,除指定的现场指挥人员外,其它人员不得直接指挥千斤顶加载。开始试验前,应对悬吊及锚固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确保连接的安全可靠。以后每做一级试验,均应对整个挂篮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才能进行下一级试验测试。认真做好各项试验数据的记录,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中止加载,分析出原因后并采取相应措施后,方能继续进行。附录一:结构位移、挠度测量记录表 附录二:吊杆、锚杆拉力测试记录表附录三:各液压千斤顶的加载吨位数附录四:试验测试布置图 附录一:结构挠度、位移测量记录表工况一:工况一:50%荷荷载结载结构构挠挠度、位移度、位移测测量量记录记录表表水准仪测量(mm)千分表

8、测量(mm)非弹性位移 (mm)序 号点 号初始值实测 值卸载 值弹性 位移初始 值实测 值卸载 值弹性 位移水准 仪 测量千分 表 测量计算 位移 (mm)外4H1内4外0H2内0外-15H3内-15H411H51制表单位: 测量: 记录: 复核: 时间: 年 月 日 工况二:工况二:100%荷荷载结载结构构挠挠度、位移度、位移测测量量记录记录表表水准仪测量(mm)千分表测量(mm)非弹性位移 (mm)序 号点 号初始值实测 值卸载 值弹性 位移初始 值实测 值卸载 值弹性 位移水准 仪 测量千分 表 测量计算 位移 (mm)外7H1内7外0H2内0外-24H3内-24H421H52外7H1

9、内7外0H2内0外-242H3内-24H42H52外7H1内7外0H2内0外-24H3内-24H423H52制表单位: 测量: 记录: 复核: 时间: 年 月 日 前走船下梁的 变形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初始 值实测值变形值初始值实测值变形值初始值实测值变形值外H2-1内内 工况三:工况三:120%荷荷载结载结构构挠挠度、位移度、位移测测量量记录记录表表水准仪测量(mm)千分表测量(mm)非弹性位移 (mm)序 号点 号初始值实测 值卸载 值弹性 位移初始 值实测 值卸载 值弹性 位移水准 仪 测量千分 表 测量计算 位移 (mm)外9 H1 内9外0 H2 内0外-28 H3 内-28H431H

10、532H1外9内9外0 H2 内0外-28 H3 内-28H43H53制表单位: 测量: 记录: 复核: 时间: 年 月 日 附录二:锚杆拉力测试记录表吊杆、吊杆、锚锚杆拉力杆拉力测试记录测试记录表表荷载点号理论拉力(kN)实测拉力(kN)L1222.8 50%第 1 次 L2222.8L1345.2 第 1 次 L2345.2L1345.280%第 2 次L2345.2L1426.9 第 1 次 L2426.9L1426.9 第 2 次 L2426.9L1426.9100%第 3 次L2426.9L1508.6 120%第 1 次 L2508.6制表单位: 测量: 记录: 复核: 时间: 年

11、 月 日 挂篮加载仪器设备表序号项 目仪器及材料型号规格单位数量准 备振弦测试仪 1后锚杆力智能型穿心传感器2挠度及位 移精密水准仪、百分 表3加载工具穿心式液压千斤顶 及液压泵站附录三: 千斤千斤顶顶加加载载吨位表吨位表 千斤千斤顶顶加加载载吨位表吨位表 工况 A:50%工况 B:80%工况 C:100%工况 A:120% 千斤顶 编号设计 吨位 (kN)千斤顶 读数 (MPA)传感器 显示 (kN)设计 吨位 (kN)千斤顶 读数 (MPA)传感器 显示 (kN)设计 吨位 (kN)千斤顶 读数 (MPA)传感器 显示 (kN)设计 吨位 (kN)千斤顶 读数 (MPA)传感器 显示 (k

12、N)F1117.4161.9191.6221.3F2117.4161.9191.6221.3F3117.4161.9191.6221.3一 次F4117.4161.9191.6221.3 F1161.9191.6F2161.9191.6F3161.9191.6二 次F4161.9191.6F1191.6F2191.6F3191.6三 次F4191.6制表单位: 测量: 记录: 计算: 复核: 注:表中荷载为主桁前端最不利的混凝土荷载的 50%、80%、100%、120%及底模、内模和外模重量(底模、内模和外模重量总重 346.12)KN。50%测试一 次,80%测试 2 次,100%测试 3 次,120%测试 1 次.附录四:试验试验安装示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