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走向世界的文学大家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417997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边城走向世界的文学大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边城走向世界的文学大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边城走向世界的文学大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边城走向世界的文学大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边城走向世界的文学大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边城走向世界的文学大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边城走向世界的文学大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边城走向世界的文学大家从边城走向世界的文学大家沈从文沈从文小学教育专业 103 班 顾灵秀摘要:从边城走向世界的文学大家,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沈从文笔端不 能忘情的是世外桃源的重构,亦幻、亦真、奇美,湘西世界的一切作品,都被视为几近完美的 经典。 边城与长河,还是牧歌式的湘西散文,都被认为是人性善的杰作,为我们构筑了一 道美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边城; 人性; 牧歌; 生命形式从边城走向世界的文学大家,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沈从文笔端不能忘情 的是世外桃源的重构,亦幻、亦真、奇美,湘西世界的一切作品,都被视为几近完美的经 典。 边城与长河 ,还是牧歌式的湘西散文,都被认

2、为是人性善的杰作,为我们构筑 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没有对尖锐的阶级斗争的描画,他的目标仅专注于那些经历了 磨难,然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出于对社会政治的疏离、对都市人生 的厌倦和对现实人生的困惑,他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了完美人生形 式的再造上。1934 年,中篇小说代表作边城的出现,奠定了沈从文在 30 年代乡土文 学中的地位。 边城写的是作家的一个梦,其创作目的在于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探索民族品德消 失和重造的问题。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社会那种正直朴素的人性美正在消失,认识 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处和目前堕落处,可以鼓起从事民族复兴大业的人的信

3、心和勇气。这部 小说完整地表现了作家企图重造的理想道德模式,小说中作为小城标志的白塔的倒塌和重 建就体现了作者这个意图。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这样指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 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 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 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的这个创意在边城 中很好地体现了。边城不仅在沈从文的笔下充满葱茏的诗意,而且包容着广泛而深远的文 化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文化符号的性质,代表沈从文对理想生命形式的理解与追求。 边城指向一种理

4、想的生命形式与理想的人性形态,同时,这种理想的生命形式与理想的人 性形态在现实中却以幻灭的形态出现,具有一种无法避免的宿命性悲剧意味。边城所代表 的理想生命形式及其消解,早已超越边城乃至湘西狭隘的地域边境,具有普遍意义。因此, 边城成为一种理想生命形式与理想人性的指称,具有一种类似桃花源式的文化符码意味。 边城之边还可以理解为两种人生形式的界域。也就是说,边城之边乃指两种人生 形式之边 ,一种是沈从文热切向往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 式 ,一种是人性异化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在小说中具有整体象征的意味。边城的整体 象征意味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牧歌情调表达出来的,环境的牧歌性是边

5、城显著的特征。沈 从文在小说的开头极力强调边城的地理位置,对边城风土人情的描绘细致入微。它们看似 闲笔,实则深有意味,意在通过对边城的诗意环境的展示烘托出一种理想自然的人生形式, 表达自己的人性理想与生命理想。因此,边城的牧歌性成为理想人性的象征形式。边城并 非通常意义上的城市,而是远离都市文明的乡村小镇。这里依山傍水,景色优美,一条小 溪磅城缓缓流淌,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 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可以计数” 。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 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总之,边城的环境“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

6、使人神往倾心。 ”在这里,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春天时只 需注意,凡是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时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 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 象,实在非常愉快” 。边城的环境显示出一种寂静的美,洋溢着牧歌情调, “一切总永远那 么寂静,所以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单纯寂寞里过去” 。边城的人民都具有纯朴善良的品性, 他们生活在古朴、宁静、和谐、美丽的大自然里,承受着自然的熏陶,舒展着自由的人性, 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中。

7、 边城开头三章集中笔墨描绘湘西的山水图画与风俗习 惯,呈现出未收现代文明污染的边城生活风貌,浸染出浓郁的牧歌风味,然后自然而然地 叙述边城发生的人事纠葛,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都如山水般纯净美好。我们从中可以发现 沈从文对理想人性的弘扬及其生命寄托。因此,边城环境的牧歌性并不是孤立的,是与边 城美好的人生形式联系在一起的。边城的人生形式表现为一种诗性人格,环境的牧歌性表 现为一种诗性自然,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凸显出边城人民情感的朴素与观念的单纯。 边城中的人物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与自然合一的诗性人格与自然气质翠翠是沈从文寄 托最深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凝结着自然山水的灵气,显示出天然纯真的自然气

8、质。翠翠 与爷爷相依为命,终年帮助爷爷接送过渡的来往客人,除此之外,她与其他人较少接触。 因此,就社会关系而言,她是及其简单的,受社会的影响也就较少,可以说是一个自然的 精灵。小说在描写翠翠时主要是从自然气质的角度去展示她的生存状态与内心情绪,突出 她与大自然、与青山绿水的相容性,并由此显示出她的自然人性之美与内在的神性之美: 翠翠在风里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畜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 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 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

9、,做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 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在翠翠的身上存在着一种出于自然而又回归自然的人性美,她纯净、天真、温柔、忠 顺、乖巧。其性格发展与生命形态都建立在这种自然气质的基础上,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 屈原九歌中的山鬼。山鬼为自然之神山神,从屈原作品对其服饰、姿容和感情的描写 来看,为一个美丽绝伦的女性或说为巫山神女,在诗人的笔下,她为爱情、婚姻或生命的 象征。她满怀痴心地等待所爱之人,然而他迟迟不来,因此她陷入孤寂与迷惘之中。翠翠 的命运似与山鬼有相似之处,也在满怀痴情的等待中充实生命存在的意义,她们的生命形 式都表现出爱与美的高度统一。 九歌.

10、山鬼中有这样的句子:“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 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不难发现,翠翠在自然气质上与山鬼有 相似之处:伫山之阿,倚水之唇,自然、清丽、纯情、忧郁。她们都是自然山水间的精魂, 生于自然而又寄情于自然。翠翠的身上集中地表现出湘西生命形式的优异品质与诗意内涵。 翠翠对爱情始终如一的期盼,完全是出自自然本心和质朴美好的善良天性。她不急不怒, 也不怨天尤人,而是顺乎自然地等待属于自己的爱,并那样地执着与深情。翠翠的身上凝 结着一种高度象征化的意蕴,她对爱情的忠诚、执着,对大自然永远充满童心般的爱恋, 都代表着人类对自然与童心的珍爱与返顾,对人性美的追求与向往。她和三三

11、里的三 三、 长河里的夭夭,都是作者美的理想的化身,是美好而自然的人性的化身。如果说沈 把边城看做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那么,翠翠就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其心目中的 理想人物。除了在翠翠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美之外,76 岁的老船夫撑船渡船,热诚负责,为抚养孙女 翠翠倾尽了心力。在他的身上,几乎集中了下层劳动人民所具有的全部美德。他地位卑微 却信守做人的准则,管理渡船五十余年,不管是风吹雨淋,还是寒来暑往,他都忠实于自己的职责,从不松懈。渡船为公家所有,过渡人都不必出钱,但总有人心中不安,就抓一 把钱掷到船板上,然后匆匆离去。老船夫必一一拾起,吵架似的塞到那人心里去,实在推 却不过,就用这些钱买来

12、茶叶和草烟。草烟则被慷慨地送给过渡的行人, “茶叶则在六月里 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 ,给过路人随意解渴” 。他有事到城里去,必把葫芦送给相识 的人喝个够。他买肉,屠户不要他的钱,他就把钱先准备好,掷到屠户的钱袋里去。老船 夫对翠翠婚事的隐忧,对大老二老兄弟的暗示,对老马兵和团总媒人的探问,都体现出他 对外孙女的深切关爱和一丝可亲的狡狯,这些都显示出他的宽厚仁爱。老船夫是纯朴民性 的集中体现者,他对钱财的态度与为人处世的方式,体现出一种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浸染 下的理想化人性形态,代表一种符合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命形式。 掌管水码头的船总顺顺虽弄船发了家,却并不自恃有钱人的身份,而是为人“明事明

13、理, 正直和平” , “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 ,对本乡及过路人一律慷慨好义, “他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 , “一面从水上赚来钱,一面就这样洒脱散去” , 因此深受当地人的尊敬,被推举为“首事人” 。他对子女的教育也较严格,要求两个儿子做 任何事情要“甘苦与人相共” 。 虽然希望傩送选择碾坊,却并没有真正动用封建家长之权 来扼杀儿子的爱情。尽管老船夫和他贫富差距悬殊,地位殊异,但他把老船夫当自家人一 样看待。当老船夫猝然离世后,他放下心中对老船夫的一丝埋怨,积极为老船夫筹备丧事, 对翠翠的关照也无微不至。顺顺的身上处处表现出纯朴、仁厚的侠义品格,显示出一种自 然、健

14、康的人性美,这正是沈从文所着力歌颂的一种生命形式。 傩送和天保从他们父亲那里秉承了勇气和义气,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好习性,他们 的磊落胸襟和一往情深都显示出了一种高尚优美的情操。 “两个年轻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 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 ”不仅如此,兄弟二人都具有美好的品格。 “和气亲人,不骄堕, 不浮华,不倚势凌人” ,因此像他们的父亲一样,博得当地人的尊敬。他们都喜欢的翠翠的 聪慧、善良与质朴,而对她的身份与陪嫁品毫不在乎。在兄弟两人同时都爱上翠翠的尴尬 情形下, “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怯懦男 子爱与仇对面时作出的可笑行为” 。于是,他们相约用当地流

15、传下来的对歌方式去求爱,谁 先得到回答,谁就先得到翠翠的爱情。大老天保不善于唱歌,轮到大老时就由二老代替, 两人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他们都从自己内心的情感出发,热烈地追求自己的所爱, 在他们身上充分地表现出湘西儿女的生命之美与人性之善。 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塑造,沈从文讴歌了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在这 些理想人物的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之光,既体现了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 同时也反映了存在于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情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沈从 文称自己为“最后一个浪漫派” 。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呈现出乐园图式,这种乐园图式“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投射到 人物性格、

16、人际关系、社会习俗,乃至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 。老实厚道的杨马兵年轻时追 求翠翠的母亲未能如愿,但在老船夫去世后,他却义不容辞地肩负起照顾翠翠的责任。在 小说中,即便是娼妓,也不失人性的本真, “由于边地的风俗纯朴,便是做妓女,也永远那 么浑厚” , “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耻辱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由此可见,沈从文笔下的边 城不只是环境充满着牧歌性,构成一幅美的山水图,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人物美与人性美构 成一幅桃花源式的乐园图所指出的, “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 声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 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况。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都 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概括地说,边城人民的人性美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其一,表现为诚与义,其二表现为美与爱,其三表现为人性与神性的内在统一。 在边城的深层意义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个理想生命形式的消解模式。这表明沈从文游移于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言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