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之殇以及题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5391640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之殇以及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典之殇以及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典之殇以及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典之殇以及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典之殇以及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之殇以及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之殇以及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典之殇古典之殇(节选)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 葭” 、 “涟漪” 、 “鹿鸣” 、 “雎鸠” 、 “鹤唳” 、 “猿声” 、 “虎啸” 、 “莺啼” 、 “青山” 、 “白水” 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蕤和物种的丰盛,包 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 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矗起了一座 纪念碑。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青山横

2、北郭,白 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 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 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 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 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 “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 “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 美!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

3、的森林、一条 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 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 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 那一支无声的“疫苗”!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 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 “中心思 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 些信息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 孩子们

4、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 “尊重生命” “保护 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 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 节!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 “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 颤”和“流泪”! 19、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4 分) 答:(1)说“她是丰碑”是因为 。 (2 分)(2)说“更是殇碑”是因为 。 (2

5、 分) 20、第段中,作者说:“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请通览全文作答, “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 分)答:含义是 。 21、第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方面?(6 分)答:(1) (2) (3) 19、因为她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并能让人欣赏,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 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如果学生写出原文:因为它“包含更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 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也给分。3 分) ;因为它起到了见证文化物象

6、灭绝的作用(或因为它是“一 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也给分。3 分) 。20、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 (答出 “是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或“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 均给满分。4 分) 21、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成了“囚禁”人们精神的牢房。现代工业文明的尘埃吞 噬着人们的美好情怀。推土机铲平了一条条古街。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教育停留 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 (答对其中任何三项即可得全分。6 分) 22、A、E(B、不是孩子们缺少审美接受能力,而是因为文化物象灭绝。C、说法绝对化。D、作者原文中对宣传和口号的作用的质疑,

7、是有假设条件的) 。 (4 分)五、 (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 亲近泥土 王充闾游子归来,原都是为着寻觅,有所追怀的,更何况在这冷露清秋时节,在这忽而霏 霏、忽而潇潇、忽而滂沱的秋雨里。此情此境,无疑是触发忆念与遐思的一种酵母剂。带 着深沉的凉意,荒疏的逸趣,它使望中的一切都变得有情有意了。 “人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我忆起了“弃我去者不 可留”的悠悠岁月,忆起了童年,忆起了母亲,默诵着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 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爱得深沉的土地,蕴蓄着强大的生命力,本能地存在着一种热切的生命期待。庄子在宥有这样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今夫百昌皆生

8、于土而反于土” 。意思是, 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但是,我的恋土情结的形成,却并非来自书本, 而是自小由母亲灌输的。母亲郑而重之地告诉我,人是用泥土制造出来的。这个胎里带来 的根基,使得人一辈子都要和泥土打交道。土里刨食,土里找水,土里扎根。最后,到了 脚尖朝上,辫子翘起的那一天,又复归于泥土之中。母亲说,不亲近泥土,人是长不大的。 许是为了让我快快长大吧,从落生那天起,母亲就叫我亲近泥土不是用布块来包裹, 而是把我直接摊放在烧得滚热、铺满细沙的土炕上,身上随便搭一块干净的布片。到了能 够在地上跑了跳了,我就成了地地道道的泥孩儿。 泥土伴着童年,连着童心,滋润着摇曳多姿的生命。可

9、以说,我的整个少年时代都是 在泥土中摔打过来的。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也就割断了同滚烫的泥土相依相偎的脐带,成了虽有固定居 所却安顿不了心灵的形而上的飘泊者。整天生活在高楼狭巷之中,目光为霓虹灯之类的奇 光异彩所眩惑,身心被十丈埃尘和无所不在的噪声污染着,生命在远离自然的自我异化中 逐渐地萎缩。真是从心底里渴望着接近原生状态,从大自然身上获取一种性灵的滋养,使 眼睛和心灵得到一番净化。 也许,泥土是人类最后据守的一个魂萦梦绕的故乡了。纵使没有条件长期厮守在她 的身边,也应在有生之年,把这一方胜境好好珍藏,埋在心灵深处;并经常跟这个记忆中 的“故乡”作倾心、惬意的情感交流:从多重意义、多个视角上

10、对她作深入的品味与体察。 通过搜寻,打捞那些业已梦幻般模糊的痕迹,并发挥审美创造的潜能,达到一种情感的体 认,一种审美意义的追寻:把被遮蔽的东西豁然敞开,把那本已模糊、漫漶的旧日情怀, 以生动鲜活的“图式化外观”展现出来,烙印在心灵的屏幕之上。 泥土饱藏着开拓和创造的无穷潜力。当东风吹拂大地时,泥土便睁开矇眬的睡眼, 充满着柔情蜜意,慢慢地舒展腰肢,以一种天生的母性亲和力,为人们奉献出源源不竭的 财富。我想,只要在泥途里久久地凝神伫立,大自然便会把它那无限的潜力,聚集到我们 的脚下,然后像气流一样,通过经络慢慢地升腾到人们的胸间、发际,遍布全身。、第段“带着深沉的凉意”一句中, “凉意”有哪些

11、含义?(分) 答: 、从全文来看,作者提出要“亲近泥土”包含哪些理由?(分) 答: 、第段中说“生命在远离自然的自我异化中逐渐地萎缩” ,从本段来看,生命 为什么会萎缩?(分) 答:萎缩的原因: 21、在作者看来, “没有条件长期厮守”在泥土身边的人,怎样才能达到对故乡最高 境界的热爱?结合第段的内容分条概括回答。 (分) 答: 22、下面对这篇散文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分) A、这篇散文以泥土为线索,托物寄情,从我回归故乡的感受写起,回忆了童年与 泥土的亲密,述说了长大后离开泥土的失落,表达了作者对泥土的由衷赞颂和崇高敬意。 B、在文中,母亲的言行,不光体现出了农村妇女的一种朴素的

12、生存观,也影响了 作者一生对泥土的态度,培育了作者的恋土情结。 C、亲近泥土,就是对故土怀有深挚的情感,牢记故土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离开故 土,生命便会在自我异化中逐渐萎缩,因此作者认为,应该长期厮守着故乡,永不离开。 D、 “泥土伴着童年,连着童心,滋润着摇曳多姿的生命”一句,运用“伴” “连” “滋润”等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泥土深深的眷念之情,也含蓄的表达了离开泥土的 无奈。 E、本文语言形象生动,意蕴丰厚,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从自身经历和审美形态 等层面,对泥土进行了述写和认识,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五、 (分)、两个含义:一是指冷露清秋时节感到天气很凉,二是指游子回乡时一种断肠的 心境

13、。 (共分,个得分点:一是自然节令的凉,一是对故乡心理感受上的凉。意合即可, 每点分) 、 (包含:不亲近泥土,人是长不大的;泥土是人类最后据守的一个魂萦梦绕 的故乡;泥土饱藏着开拓和创造的无穷潜力。每点分,共分,意合即可) 、一是离开家乡后没有养料,二是产生了自我异化。共分,个得分点:一是 客观原因,一是主观原因,意合即可。 ) .(1)要把泥土珍藏在心灵深处。 (2)经常跟这个记忆中的“故乡”作倾心、惬 意的情感交流。 ()要搜寻、打捞那些业已梦幻般模糊的痕迹()发挥审美创造的潜能。 (每点分,共分,意合即可) 22、(、 “应长期斯守着故乡”有误。、没有表达“离开泥土的无奈” 。每 项分,共分)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江村即事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1)题目中的“事”在全诗中指的是什么?(2 分)答:_(2)有人说“不系船”是全诗关键,请简要说明理由。 (4 分)答:_ 15 (6 分) (1)本诗的事指“江上钓鱼者” “归来不系船”这件事及由此引起的心 事。 (意合即可,分) (2)因为 “不系船”三字领起后面三句(2 分):第二句上承该句点 名船停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 系。 (分)但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三四两句给与了明确的回答(分) 。 (共2 个得分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