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北航机械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计划格式-1_7系_[1]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373819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北航机械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计划格式-1_7系_[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09北航机械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计划格式-1_7系_[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09北航机械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计划格式-1_7系_[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09北航机械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计划格式-1_7系_[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09北航机械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计划格式-1_7系_[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9北航机械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计划格式-1_7系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北航机械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计划格式-1_7系_[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 械 工 程 及 自 动 化 学 院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Automation _ 本 科 培 养 计 划院 长: 王田苗教学副院长: 王春洁教学 秘书 : 周小蜀高桂霞“工业设计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计划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业设计学科坚实 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设计能力,具备创新品质,持续发展能力,适应时代需求,能在企事业 单位、专业设计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环境展示设计、信息交互设 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学生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

2、产党领导,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勇于创新、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学生要系统而牢固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扎实的 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系统地掌 握工业设计理论及工业产品设计开发的原理和方法;有较强的从项目立项到完成过程中的设计 表现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设计实践能力,包括较强的手绘表 达、计算机表达、模型制作、材料加工、市场调研

3、、设计实践能力。能够专长从事工业产品设 计开发,处理各种产品的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外观、结构与功能、结构与材料、外形与工艺、 产品与人、产品与环境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统一表现在产品创新设计的能力上。同时能够从 事环境展示设计、信息交互设计等相关的设计工作;了解其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初步的科学 研究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能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3学制与学位学制 4 年,达到专业培养计划和学位条例要求者授予

4、工学学士学位。4专业特色本专业发挥北航工科优势,充分利用北航工科资源环境,在目前国内制造业企业面临 国际竞争加剧,我国由“生产大国” (made in China)向“设计大国” (designed in China)发 展的重要阶段的背景下,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将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此,把“产 品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培养目标,在课程的安排上结合航空航天特点,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 培养,强化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以工业产品造型创新设计为主,兼顾环境展示设计、信息交互 设计、交通工具设计等。5培养计划总体结构本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的总体结构如下:“工业设计”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公共基础类课程

5、自然 科学类人文社会 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学科与专业 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 课程公共选修 类课程化学、生物 数学、物理史哲、体育、军事理论 思政课、外语、语文工程类基础训练课 工程类概论课 计算机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 专业方向课学科竞赛、科研活动、 军训、社会实践、 生产实习、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学院路共同体课 校级公共选修课学分小计 25 30 8 57 23 22 10总学分:1756核心课程和课程体系说明(1)核心课程体系构成表:序 号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学分备注1工科高等数学(1、2)自然科学类112线性代数自然科学类33工科大学物理(1、2)自然科学类84大学英

6、语(1、2)人文社科类7 5大学语文人文社科类26理论力学 A(1、2)学科与专业基础5.57材料力学 A(1、2)学科与专业基础68机械原理学科与专业基础2.59机械设计学科与专业基础310设计材料学科与专业基础211工业设计史学科与专业基础1512人机工程学科与专业基础1.513产品设计(1、2、3)专业方向课7.514表现技法(1、2)学科与专业基础4.5 15构成原理(1、2)学科与专业基础4核心课程体系构成16模型制作(1、2)学科与专业基础417机械工程技术训练 B实践类2 总 计75 备注:A、B、C 分别代表校级核心课、学科与专业基础核心课、专业方向核心课 (2)课程体系说明7

7、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体系说明工业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体系中也体现出了实践性的特征,通过教学 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能力和设计应用能力是工业设计专业的 一项较强要求。工业设计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体系的目标和思想是:以培养符合现代制造业背景 下的工业设计人才为目标,通过技能方法实战、现场体验、研讨交流、参与实际项目的方式,着 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念创新、策略规划、设计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 本专业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体系包括以下环节: (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 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实验围绕专业课程体系而设置。课程实验环节是课堂教学环节 的重要辅助环节,起到加深和

8、消化课堂理论、拓展知识广度深度、锻炼专业素质能力的关键性作 用。根据具体课程的特征和需要,在多数专业课程的学时内均有一定量的实验学时安排。 根据工业设计的培养方案,课程实验分为以下阶段和类型: 本科一年级:基础技能训练实验。主要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础绘画及绘图表大能力为目标, 包括基础素描、结构素描、绘画等课程和实验。 本科二年级:设计基础实验。主要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础构思、概念创造、造型的发散及 实现能力为目标,包括构成原理、视觉传达基础、设计表现技法、产品模型制作等课程和实验。 本科三年级和四年级:专业设计方向实验。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包括相关 方向设计能力,如信息设计、环

9、境设计等) 、项目实战能力为目标,包括产品设计(1、2、3) 、 专业课设、专业综合课设等课程和实验。(2)设计竞赛设计竞赛 设计专题设计竞赛是学生接触国内外先进信息资源、拓展眼界、学习比较和展示自我的一个 重要途径。尤其是良好规范的竞赛平台和主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应变能力和各 项专业能力素养。多年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重大国内和国际性设计竞赛已经形成教学制度和 纳入教学环节。 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作为一项教学活动,其方式通过教师的全程负责和跟踪指导,包括竞 赛信息甄选、制定计划安排、命题辅导讲解和方案递交的过程。这些活动与安排一般在设计专题 环节和利用课下时间进行,也可在课程实

10、践环节之中引入竞赛的命题。(3)专业学术交流专业学术交流 专业交流与合作是本专业增进信息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拓展教学资源的重要学术活动。近 年来本专业与国外多所院校均有过交流关系,每年都要不定期的举办多次专家指导讲学或学术交 流活动,取得了良好反馈效果。 本专业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包括: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演讲讲学、课程教学指导示范、企业 专家专题讲座等。为使交流活动的效果真正达到学习提高的目的,在聘请专家和活动计划的思路 上突出“实用和有效”的特点,重点侧重于创新性教学方法、关键性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交流活 动,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借鉴机会。(4)生产实习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环节是学生接触生产实践

11、、培养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活动。每年本专业学生都要根 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固定时间段的进行下厂实习和实践。 本专业学生通过数周不间断的生产实习活动,能够接触和实际感受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开发环 境,拓展在科学技术研究、生产管理、市场运作、设计管理、产品制造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5)毕业设计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检验和展示学生在本科阶段专业能力和培养目标实现效果的教学环节,具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 毕业设计以完成工业设计既定命题,达到最优化效果为目标,是包含从规划、调研、定位、设计、 细化、市场实现的综合性、流程化过程。因此是工业设计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尤其是设计实践能力 的体现。设计命题起到展示平台构筑和支撑的作用,因此设计命题的质量和方向性将很大决定最 终的设计能力施展空间。本专业在历年的设计命题选题上均予以充分的论证和比较考量,使选题 符合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思路。毕业设计以导师制为教学指导方式,导师和学生之间能够点对点 的交流和沟通,导师能够全程跟踪和监督学生的进展和效果,从而使毕业设计环节严谨而高效。 8最低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 175。9指导性教学进程安排见另一附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