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政治压轴题可打印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368737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政治压轴题可打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成人高考政治压轴题可打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成人高考政治压轴题可打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政治压轴题可打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政治压轴题可打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 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 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 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 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 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 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 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 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 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 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

2、究 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 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 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 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 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 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 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 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 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 观。 (3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 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 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 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 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3.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 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 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 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 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 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

4、 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 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 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 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 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 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 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 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 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 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4.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5、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 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 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 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 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 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 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 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 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 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 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 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 趋势。

6、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 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 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 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 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 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 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 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 心?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 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 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 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 是普遍联系的根本

7、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 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 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 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 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 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 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 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 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 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

8、思主义哲学要 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 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6.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 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 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 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 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 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 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 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 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 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

9、二,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 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 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 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 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7.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 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 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 物的本质、

10、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 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 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 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 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 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 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 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 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 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 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 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 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 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8.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 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 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 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 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 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第三,劳动的对 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 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 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 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9.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

12、之间的物质以及能 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 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 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 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 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 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 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 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 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 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 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 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 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 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

13、更标志着作为自然 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 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10.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 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 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 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 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 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 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 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 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 体得以实现。11.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1)社会存在

14、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 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 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 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 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 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12.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

15、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 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 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 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 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 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 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 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 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 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 发展。1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上

16、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 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 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 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 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 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从内容上 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 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 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 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 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 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 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 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 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 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 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 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 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 形态的不断更新。14.简述人的价值?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