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常州岁末年初的传统习俗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333824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6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常州岁末年初的传统习俗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老常州岁末年初的传统习俗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老常州岁末年初的传统习俗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老常州岁末年初的传统习俗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老常州岁末年初的传统习俗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常州岁末年初的传统习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常州岁末年初的传统习俗(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常州岁末年初的传统习俗旧时传统的节日,对老常州人来说具有特别意义。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 在这传统的春节里,亲友团聚交往,互表良愿,享受天伦之乐。传统民俗民风也代代相传,绵延永续。我们从“年三夜四”说起。蒸发蒸发做馒头过了腊月初八,吃过“腊八粥” ,俗话讲到了“年三夜四”了,已经开始有过年的气氛了。常州城乡人们都要忙着备年货,家家户户磨米粉,以糯米和粳米配合成三七开或四六开,择日做团子。常州人有个规矩,一般先做大团子,就是无馅心的,有的地方也称年糕,做成八寸长、三寸宽、二寸厚的实心团子。还有做成安宅神的土龙团子、送灶神的玛瑙团子、糖元宝、扁担、米圈、公鸡、人口团子等等。蒸熟晾干后,在大缸放入腊

2、月里的清水,团子放在水里不干裂,可存放至来年的清明不变质,可以煎大团子吃。何谓“人口团子” ?依家庭人口多少为标准,一般每人两三块,全家五人则做十块以上。有俗语“人口团子保平安” 。常州人做团子馒头时,十分重视风俗口彩,其实这也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年俗文化。年糕意味着年年高、步步高;团子意味着合家团圆,团团圆圆,馒头也意味着真发真发(蒸了发起来) ,圆满圆满。一般大人家做团子馒头要忙上三天三夜, 一般人家也要忙上两天。 小孩在场,要把好小孩的嘴,以便不讲不吉利的话,蒸出的团子馒头不僵,不夹生,不硬,能保证“笼笼发,只只发,个个满,家家欢” 。做好的团子馒头,放在明堂里冷却或用扇子扇干冷却。接下来

3、就是“点红” ,小时候我最喜欢干的就是“烧火”和“点红”了,在海碗里放上洋红粉加水化开,然后用筷子蘸上“洋红” ,分别在团子馒头上点一点。当然,不同的团子馅是靠形状来区别的。 比如细沙馅做成寿桃形状, 芝麻馅做成半圆形, 菜肉馅做成圆形,而枣泥或油酥馅做成元宝形等等,每年腊月里做团子馒头是家家户户的年终大戏。接着到了腊月中下旬,人们都要置办年货。街上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摊点连摊点,闹市接闹市,夜以继日。灶王老爷保平安腊月廿四是送灶日,灶家菩萨,又称灶神、灶君。俗称“东厨司令” ,为古时五祀之一。据说灶家菩萨是很神的,因为每月每天都知道每户的开灶情景, 吃什么用什么,了如指掌,将人间的喜怒功过、善

4、恶美丑都会在这天上报天帝, 年终述职,向上天报告。是日夜晚,则必须备酒果及送灶团子(玛瑙团子) ,每枚半黄半白,每四枚为一组,共三组祭供灶君。同时还要备饴糖,加上饴糖供奉,以胶其口。还要用稻草寸断拌黄豆,称为“神马料豆” 。再用竹灯盏糊红纸,谓“善富” ,实为“燃釜”之谐音。供奉化纸要焚纸叠的马一匹,最好用红纸折就,送其上天,小纸轿一顶,也称灶家轿,供灶君乘坐。供祭时以家属男性为主, 祭毕才能入厨开灶,将祭品中的“家祭菜” ,即百页、豆腐、油生腐和蔬菜煮成咸糊粥,以及送灶团子等供家人食用,以保平安。送完灶,还要“接灶” ,民间一般将接灶放在大小年夜,灶王爷真是来去匆匆。待供灶王爷时,主人希望能

5、“上界言好事,下界保平实” ,并用小红纸写成竖条幅贴在灶头上,也有在灶头上就贴一张灶家菩萨的画像,也算尊重了。年三夜四叫火烛腊月廿四灶家菩萨上天以后,大家都忙于年事,不是蒸团子馒头,就是焚化纸钱,时时处处与火烛为伍,但又往往忽略了用火安全,频频发生火灾。于是就有“司更者” (叫火烛人)夜夜沿街沿巷敲着梆子,提着嗓子喊: “火烛小心, 夜夜当心,水缸挑挑满,灶膛出出清,柴仓扒干净;前门撑撑好,后门关关紧, 听见咯碌声,勿要当猫声;防火又防贼,家家要当心! ”通过笃笃笃的敲梆声来提醒大家防火又防贼,同时敲梆声也威慑了一些小蟊贼。 “司更者”一般是商会或民间团体另时请的,人们也会送些糕团点心、零钱之

6、类的给更夫,以示酬劳。 这种敲梆“叫火烛”的,在城中一直延续到上世纪 50 年代末。可喜的是,现在这种敲梆声已被电喇叭取代,在一些居民小区继续播放, 不仅是叫火烛,主要是防盗了。干干净净掸檐尘每年的腊月廿三至廿五家家动手,民间称“掸檐尘” 。那为什么要选择在腊月廿五前掸檐尘呢?原来民间习俗称十二月廿五天帝派诸神下凡,察看人间善恶,俗话老天有眼,人家必须要屋宇整洁,门窗干净。因此家家户户掸檐尘、 大扫除。其实春节到了,家家户户要搞一次大扫除,除旧迎新,清扫尘埃,洗抹家具,以整洁干净迎接新年。民俗有“廿三掸尘,越掸越发”之说。清嘉录载: “腊将残,择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

7、俗呼掸埃尘 (掸檐尘) ,在送灶后进行。 ”一般打扫完,迎接新年,家里都要挂上喜庆的年画和更换中堂春联。一般年画都以“龙凤呈祥” 、 “五谷丰登” 、 “鲤跳龙门” 、 “多子多福”等映衬节日的喜气。但大门上的“桃符” (春联)和“福”字要等到除夕才能贴。东汉风俗通义卷中称: “腊月除夕日贴桃符,以符御凶吉也。 ”以红对驱邪求福、放爆竹驱鬼神也。阖家团圆年夜饭农历十二月三十(小月廿九) ,是农历最后一天,称除夕,指的就是除旧布新之意。常州人称“大年三十夜” 。尤是在外的亲人,这天即使在天南海北也务必赶回家,阖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过年。除夕的早晨,家家人家将冬青柏枝(或松枝)插在屋檐下及门框上,

8、取的是松柏长青、万象更新之意。除夕这一天一要团圆,二要祭祖,三要守岁。首先这天上午要“接神子” ,就是将列祖列宗的神像依辈份大小依次悬挂中堂,备香烛设供案,待晚上供祖宗(煛央) 。 清嘉录载: “金介山云,祖先画像,杭俗称谓之神子,落灯夜供毕收神子。 ”除夕下午, 每家人家在门前空场上用石灰画米囤、 瓶, 瓶上画鱼, 瓶旁画戟,以取白米满囤、富足有余(鱼) 、平(瓶)安吉(戟)庆等吉兆,画弓箭、囤瓶,不但安吉还可祛邪。在天暗前开始贴桃符(春联) ,并伴有爆竹声,进入了除夕的热闹喜庆氛围。除夕夜晚,当华灯初放时,就进入了除夕供祖宗的仪式。 武进掌故曾作详细记载。这种在大年夜举行的一种隆重的纪念亡

9、人的祭祖仪式,代代相传, 家家必祭,但到了文化大革命已慢慢改变了。下午中堂屋打扫一清,事先挂好了祖宗遗像或放置牌位,摆上八仙桌,有桌缝的桌面朝大门,桌子三面放长凳,有凳的一面放酒盅和碗筷,考究的人家桌上挂台帷,桌前放毡垫或拜垫,桌上放香烛、香台、香炉、供果、糕点还有猪头、整鸭、鲤鱼、扣肉以及豆腐、百页和豆芽(如意菜)家祭菜等。然后由主人(主祭者)先将大门关成大半,留一小半,拈香在门口低声祷告: “请列祖列宗家来吃年夜饭! ”此时,按大小辈份,分立两侧,不准嬉笑讲话。稍后主祭者手提酒壶倒入酒盅,不可满。一般敬的祖先是上三代,所有人身体不能碰到桌凳,意为让祖先安坐,然后点烛上香。家长(主祭者)首先

10、磕头,后按辈份先男后女、 先长后幼的顺序磕头,每人磕头三个,小孩可多磕几个,以祈求祖宗格外保佑。 共要往酒盅里斟三次酒,每次跪拜,至诚祈祷,口中念念有词: “祖宗保佑,家业兴旺, 大小平安, 喜庆顺畅, 凡事顺畅” 等等。 同时妇人在离桌子稍远的地方(东南角)要烧纸钱、锡箔,当然也可在门外再烧些“路头” ,是给“野祖宗”的,以便阴间的祖宗们有良好人缘。酒过三巡,再上饭,内置调羹,再磕头作揖。 大约一炷香的时间, 整个供祖宗的祭祀仪式结束, 人员不动, 由主祭者先移动凳子,发出“咯咯”的声音,意味祖宗已离开,再到门口喃喃细语: “列祖列宗走好,明年大年夜再家来吃年夜饭! ”再将大门关好。供祖宗主

11、要是不忘记祖上的恩德以及对后辈的养育之恩,也是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具体行动。供完祖宗就是阖家吃年夜饭,俗称团圆饭。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团圆饭,不但要喝“团圆酒” ,还要喝“守岁酒” 。整个菜肴中,必备如下几样菜,因为寓意深刻。其中百页表示“百年长寿” ,红烧鱼表示“富足有余” 、 “年年有余(鱼) ” ,肉圆表示“团团圆圆” ,豆芽菜表示“称心如意” ,粉丝表示“富贵不断头,一年吃到头” ,水芹表示“路路通” 。所以这顿年夜饭要吃到很晚。年夜饭毕,开始吃瓜子长生果,全家欢聚在一起守岁、踩岁、着烟蓬等。着烟蓬就是吃过年夜饭,在自己家门口或走廊天井中,将豆荚、芝麻荚扎成一大捆点燃,同时燃

12、放爆竹,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象征来年的幸福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小孩子在熄灭的柴灰和爆竹的纸纸屑中踩踏称踩岁,以祈求来年学业红火,生活兴旺。当“守岁”子时时分一到,全城内外鞭炮声震耳欲聋,真所谓“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 。新年去祟压岁钱子时一过,爆竹声响彻云霄慢慢声息,孩子们逐渐进入梦乡,家长也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用红纸包好,塞在每个孩子的枕头底下,让孩子们在新年头一天“睁眼见财” 。当然也有的家长在守岁时就会将压岁钱逐个分发,当面赏给。长辈为何要在大年夜守岁时给小辈发“压岁钱”呢?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恶与鬼祟。因为“岁”与“崇”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时也已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特别在新旧

13、年轮交换之际,压岁钱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还有的家长用彩绳将小铜钱穿编成龙形、笔形置于孩子们的床脚,以求望子成龙,舞文弄墨, 长大成才。现在长辈给小辈发压岁钱的做法依然盛行,只是红纸换成了精美的红纸袋,数量金额也大大超过了压岁钱的意义。恭喜发财拜年礼常州人过春节的习俗是丰富多样的。 从年初一至正月十五的十五天, 在穿戴、吃喝、走亲、访友、祭祖等风俗上,常武地区各地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大年初一, 旧时称元日, 是传统的新春佳节开始, 俗称 “过年” 或 “年头上” 。大人小孩要正衣冠,穿新衣,然后向尊长拜年,口口声声: “新年快乐,老身健康,恭喜恭喜。 ”小孩将长辈分发在枕边的压岁钱装入袋中,晨喝“

14、炒米茶” 。 然后吃糖圆、馒头团子为早餐,寓意为:馒头取“圆满” ,团子取“团圆” ,年糕取“年年高升” ,阖家团圆,生活甜蜜,节节高升。也有的乡镇吃馄饨,以示新年开门,裹金裹银。但千万不能喝粥,也不能吃饭,因饭与“烦” “犯”同音。也有人家起床前就剥橘子给小孩吃,还要吃橘饼,谓:岁朝剥橘、万事大吉。然后开大门,燃放“开门炮仗” ,取“清除邪恶,除旧迎新”以示吉兆。开门炮仗一定要三响,有“万利” 、 “双响” 、 “高升” ,如再加一横节鞭,就更加“旺鞭”了。左邻右舍互道: “新年大吉,恭喜发财。 ”给前来道贺拜年串门的抓把糖果、长生果、瓜子等招待,当然,讲究的人家还要沏上“元宝茶” ,茶杯中

15、放入三粒青橄榄;一般的喝“炒米茶” 、 “利时茶” 。中午吃除夕(大年夜)的“年菜剩饭” ,取“年年有余” 、 “一年吃到头” 。 也有人家吃面条的,意谓“万年长寿” 。白天人们串门,小孩上街,买玩具、搭炮子、木枪、大刀、脸壳,互相嬉戏。饭后,有的农村还要到田里去“撩麦塄垙”动动土,这种习俗可以延续到年初十五,称作“捞田财”或“照田财” 。有的农村,初一还要“斋佛” ,就是用糖鸡、糖元宝接“灶” ,供灶家菩萨,焚香点烛,烧化纸钱等。大年初一,晚上要提前睡觉,因为除夕守岁不眠缘故,最好不点灯,据说是等待“老鼠嫁女” 。或者将红色绢花擦在糕饵上,放置橱顶或者墙角,算为鼠女添嫁妆,以示庆贺。记得大人

16、总要关照小孩,睡在床上不要出声,晚上听老鼠嫁女的消息,一旦听到,老鼠会从梁上传来叽叽的叫声。大人总要说,老鼠的女儿已经嫁出去了,今年害人的老鼠已“遗嫁出门,大吉大利”了。江南由于水网丰富,渔民在过年时大都船舶进港停在岸边。过年时,大年初一,他们要敬水神,备酒菜。在船头船帮上贴上春联,喜气洋洋地过年。当然船民过年要比岸上人家简单多了,一般蒸馒头,做年糕,爆炒米,腌鱼肉等。只要年一过就要扬帆起航或者捕鱼捉虾了。为什么说他们是最辛苦的呢?一年忙到头, “撑船打铁磨豆腐”被人称为人生三大苦。年初三到年初五是拜年的重头戏。其实在民间真正拜年,要一直延续到正月半, 俗话说 “拜年拜到年十六” , 亦有俗语: “拜年拜到年十六, 新鲜团子腌咸肉。 ”说的是年菜要吃到光了。迎春桥头拜灵日正月初一年头上,如果正好遇上“立春” ,称为“岁朝春” ,是个好日子, 吉利得很。俗语称: “百年难遇岁朝春,春明景逢祥百姓。 ”这一天大家都要在大红纸上写上“迎春纳福” 、 “开门接福”贴在门、墙壁上和窗户上。这一天,官府还要举行极为隆重的迎春仪式。据武阳合志载:明清两代,时逢春节为立春日,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