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30491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一、写景抒怀篇 1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

2、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谴人随 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精要笔记: (1)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 大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2)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 (3)

3、采用虚虚实实的写法,开头、结尾的神秘的文字,暗示桃花源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 的幻想世界。 一 古今异义词 答案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好。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总称。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 ,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答案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 2、落英缤纷 繁多的样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4、属 类 5、具答之 详细地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通“邀”邀请 7、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8、便扶向路 沿、绝 9、寻向所志 寻找 10、遂迷 终于 11、寻病终 随即、不久 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12、无问津者 渡口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安适愉快。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用说魏晋了。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

5、 (他们)都感叹惊讶。 四、简答填空题 答案 1 本文出现的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光亮。世外桃源:后用以比 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2 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 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 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3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使人觉得 桃花源可望不可及,给桃花源增添一了奇异的色彩。 4 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美好的地方:1)自然环

6、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通过作者对桃花 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写(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 5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 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看出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 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2 三峡(作者:郦道元)南北朝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7、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 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精要笔记: 赞美三峡雄伟而秀丽的山水风光。 第一节写三峡的山高,第二节写夏水之急,第三节 写春冬山林间的水清,第四节写深秋时节的凄凉。 一、解释词语 答案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通“缺” 2、重岩叠嶂 直立象屏障的山峰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太阳 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

8、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上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接连不断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 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8、飞漱其间 急流冲荡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很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木茂盛、山高、草盛,真是情趣无限。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假如不是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太阳或月光的。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 5、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天刚晴或直霜的早晨,树林和山间

9、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三、简答: 1 作者依次写了三峡哪些季节的景?这些景象有一种怎样的美感? 依次烈军属了夏、 春冬、秋四个季节的风景;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 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2 体会最后一段写景的语言特色,看用了什么词把秋景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林寒 涧肃 3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北朝 精要笔记: (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 之情。 (2)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 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

10、合、 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 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一、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1 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2 四时俱备 季 3 晓雾将歇 消散 4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翻译句子 1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在是人间天堂。 三、简答: 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亿库

11、教育网 http:/www.eku.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1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 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 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 得意之情。 4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1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精要笔记: 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的欣喜之情,表现了作者逆境中达观处世,自适其 适,自乐其乐。 写法: (1) 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 (2)承天寺中庭月色的描写用了比喻手法。 一 解释词语: 答案 1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2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3 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4 但少闲人 只是 二 翻译句子 答案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 去找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里水藻、青荇

13、纵横交错,原来是竹 子、柏树的影子。 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 填空简答题: 1 本文写月突出其 ,写境突出其 ,写影突出其 ,写人突出其 ,写情突出 其 。(请各用一个字) 2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5 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14、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 解释词语: 1 是日更定 是:这。定:完了,结束。 2 余拿一小船 拿:撑、划。 3 雾凇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更:还 5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酒杯 6 客此 客:客居 二 翻译句子 1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

15、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 下都是一片白。 3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别说相公痴,更有跟相公一样痴的人。 1 文中描写雪后西湖全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设造了静 寂、空旷、混沌的境界。 2 文中描写西湖近景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 三粒而已。其中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 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 3 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看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赞赏,不仅如此 ,还包括了对作者的品味、人

16、格的肯定和赞赏。 6 与朱元思书吴均南北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 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精要笔记: (1)通过对富春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也隐含着作者消极遁 世的思想。 (2)本文的特点:1)骈体文;2)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3)采用总分结构; (3)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配合。 一 解释加点词语: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