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30419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1 -1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并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是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也没有各种细胞器。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是有关酶的合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胆固醇分子。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至少有一氨基和一个羧基直接相连。 5核酸的主要功能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变异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6抗原就是指引起人和动物患病的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等) ;抗体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都能产生。自身的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或器官造成损伤导

2、致的疾病属于过敏反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一定离不开 T 淋巴细胞。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8线粒体功能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整个过程都必须在线粒体中进行,产能最多的是产生水的阶段。9叶绿体色素包括叶绿素 a,叶绿素 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等,它们都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等功能。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重要场所。1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使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12ATP 的功能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3、的直接来源;蛋白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承担者;DNA 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决定者。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核。14既能产生 ATP、又能产生水、也能产生还原态氢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用心 爱心 专心- 2 -15渗透作用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溶液要有浓度差。将活的成熟植物细胞置于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由于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其外因是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内因是原生质层的收缩性大于细胞壁的收缩性。1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7呼吸作用的意义是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和为体内其

4、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对于恒温动物来说,释放的热能可维持体温。 18下丘脑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枢杻,有体温调节中枢、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能合成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的活动,能合成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调节水盐平衡等。19维持血糖平衡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 B 细胞) 、胰高血糖素(胰岛 A 细胞)以及甲状腺激素,前者作用是降血糖,后两者作用是升高血糖20利用无性繁殖果树的优点是周期短,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有性生殖的特性是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具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2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是对维持生物体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

5、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意义。22叶绿体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 a 呈现蓝绿色,叶绿素 b 呈现黄绿色,胡萝卜素呈现橙黄色,叶黄素呈现黄色。四种色素含量依次是:叶绿素 a 叶绿素 b 叶黄素胡萝卜素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色素分离。四种色素的溶解度高低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 、叶绿素 b。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色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叶绿素 b。在滤纸条上;两色素带间距离最大的是:胡萝卜素与叶绿素 b;两色素带间距离最小的是:叶

6、绿素 a 与叶绿素 b(溶解度最接近);相邻两色素带间距离最大的是:胡萝卜素与叶黄素用心 爱心 专心- 3 -23两种遗传病中,甲病患病概率为 a,正常为 b,乙病患病概率为 c,正常为 d,则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ad+cb。(还有其他算法吗?)24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作用是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5分解者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保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26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理由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仅少数病毒遗传物质是 RNA。 27请判断如下有关 DNA 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叙述: DNA

7、分子是由两条同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并且一个脱氧核糖只与一个碱基和一个磷酸基团连接DNA 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排列在内侧,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8DNA 结构具有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等特性。其中稳定性是指 DNA的两条链通过氢键等作用力连接成双螺旋结构; 多样性是指 DNA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并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特异性是指特定的 DNA 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29遗传信息是 DNA(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对)的排列顺序;遗传密码或密码子

8、是 RNA 上决定一种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30DNA 复制的意义是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DNA 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等特点。3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在细胞核内一般是成对存在的。 32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阐述了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即遗传信息从 DNA 流向 DNA,即 DNA 的自我复制,也可从 DNA 流向 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不能从 RNA 流向 DNA 或 RNA 流向 RNA,也不能由蛋白质流向蛋白质、RNA 或 DNA。33基因

9、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用心 爱心 专心- 4 -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4基因突变是指由于 DNA 分子发生某个片段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常发生于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DNA 复制时,利用此原理可进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的性状,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原材料。 35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原有的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并不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10、交叉互换)或后期;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36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能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变异类型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37染色体组型(核型)指指某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如:人的核型:44XX 或 XY;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 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包括 22 条常染色体和 X、Y 性染色体 DNA;

11、DNA 测序是测 DNA 上所有碱基对的序列。 38人工诱导多倍体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生长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39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亲代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单倍体特点是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育种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基因库形成明显差异,逐步出现生殖隔离,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具有不定向性;基因突变的利与害取决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

12、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41物种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用心 爱心 专心- 5 -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后代的一群生物。4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43常见物种形成方式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逐渐出现生殖隔离。此外,通过多倍体育种也可以形成新物种。44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等四种成分。45种群密度变化的原因一般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

13、出率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无关。 46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47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48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等化学元素;“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生态系统是指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带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9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是同时进行,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50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14、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食物网形成原因是许多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基本相似。 51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习稳定性等方面。52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其基础是正反馈调节。53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它的结构和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54池塘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用心 爱心

15、专心- 6 -很快消除污染,这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的结果。55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灭绝可通过同一营养级其他生物来替代的方式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因此不会对捕食者或被捕食者造成影响。56生物的多样性由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57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植物体吸收后,会在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超过外界环境,但会随食物链的延长而减弱,也即营养级越高,危害越小;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 N、P 等

16、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58某 DNA 分子共含有 1000 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 A:G:T:C=l:2:3:4。该DNA 分子连续复制 2 次,共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分子 1200 个59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其遗传只是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与分离定律无关。60水稻抗瘟病对易感瘟病为显性,现有甲、乙两种抗瘟病的水稻,其中一种为杂合子。可通过让甲、乙分别与隐性类型测交的方法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瘟病水稻。61云南昆明动物研究所在野生猕猴中发现了一只极为罕见的白色雄性猕猴。为了尽快利用这只白猴繁殖成一种白色的猕猴群,选择的最佳方案是让其与多只常色猕猴交配,以利从 F1 中选出白色猕猴。62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母亲为携带者,父亲色盲,生下4 个孩子,其中一个正常,2 个为携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