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综合试题9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303790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综合试题9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综合试题9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综合试题9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综合试题9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综合试题9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综合试题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综合试题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厦门十中厦门十中 2011 高三年历史综合练习高三年历史综合练习 9(2011 年年 5 月)月)一、选择题(分) 1、据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 493 年)记载:“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关于这段资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瓦解 B当时已经出现新的地方管理体制 C春秋时期已经形成君主专制制度 D当时县的地位高于郡 2、 “所谓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不精老 庄 ,不能忘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 A注重以人为本 B重视研究社会现实 C探究人与自然 D重视人的前生未来 3、有人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 行) ,

2、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 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C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4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 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 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5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 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强调

3、的观点是 A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 B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C建立法治社会 D实行君主立宪制 6、英国思想家培根指出:“雅典公民认为人一生下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如国 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 ”这主要是由于雅典公民具有强 烈的 A人文精神 B民主意识 C反抗精神 D爱国意识 7、某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在超出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做决策” 。与这一“错误”出现无关的是 A法治原则 B集体决策 C直接参政 D轮番而治 8、阅读下列有关近代中国境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略) ,从中我们获得的有关中 国经济的正确信息是第一时期l872一l89

4、4年 第二时期l8951913年设厂数53463 资本(千元)469790801商办资本所占比重9641设厂数1986 资本(千元)1619629469官办和官商合办资本所占比重33113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B官僚资本经济从此逐渐走向消亡 C民族资本在社会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D甲午战后民族资本获得迅速发展 9、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 及科罪- 2 -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5、已不完整10、1872 年申报报道:“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 然道故,寒喧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 甚一日,奠能禁止。 ”对该报道的理解正确的是 传统道德礼教受到冲击 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女子逐渐融入都市新生活 辛亥革命推动社会生活变革 A B C D 11、据 1913 年 9 月 5 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 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 ”说明当时 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121924 年,孙中山曾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

6、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 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 ” “这个办法”的关键是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唤醒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13、1937 年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制定的作战方针:“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 别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于华东巩固首都” 。下列抗日战争中的会战 能够体现上述作战方针的是 A. 太原会战、徐州会战 B. 淞沪会战、枣宜会战 C. 太原会战、淞沪会战 D. 淞沪会战、徐州会战 14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 ,他在 这里强调的是 A科学发

7、展是启蒙运动的前提 B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C人文思想是启蒙运动的本质 D普及教育是启蒙运动的手段 15、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 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表 明他主张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主权属于人民全体 C天赋人权 D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16、1869 年 2 月,美国国会通过的第 15 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合众国或任何一个州对于合 众公民的投票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曾为奴隶,拒绝或剥夺之。 ”该法案获得通过的原因 是 A启蒙思想和马列克思主义的影响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巴黎

8、公社的影响 D1787 年宪法的施行 17、1879 年,某项科技新成果发明的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随之狂 跌。引起股票狂跌的科技新成果应是下图中的- 3 -18、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一项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扩张侵略的“理论依据” 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A BCD 19、中国城镇人口在 1956 年就增加 900 万,占当时整个城镇人口总数的近 10%。造成这种现 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社会主义

9、改造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人民公社运动 D.“大跃进”运动 20、1979 年, (中国) “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 比例为 8:1,这一比例在 2010 年春修改为 1:1。这表明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 1979 年 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21、1980 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前,红旗轿车旁的牌子上写着“在不 影响我处工作情况下,观众使用车照一次收费二角” 。若给该 照片配一标题,最合适的是 A市场经济春风劲吹 B网络炒作败坏风气 C计划经济坚冰初融 D思想超前有损体制

10、22、2011 年 1 月 1 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32 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 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 这主要是因为它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23、有论者认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有三个特征,其中之一是“在所有制关系方面,主张建 立单一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这决定了新经济政策被终结的历史命运” 。该“论者” 认为 A.新经济政策不利于实现工业化而被斯大林废除 B.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存在是被斯大林废除的主要原因 C.斯大林一直反对新经济政策 D.单一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惟

11、一特征 24、右图漫画题为“马歇尔计划”成为扶助欧洲成 长的夹板 , 从中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给西欧带 来的影响包括 促进西 欧经济复苏 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加速两极格局形成 加强美 国对西欧的控制 A B C D 25、人类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先后出现了下列科技词语,按时间顺- 4 -序排列为 电子计算机量子力学人造地球卫星杂交水稻 A B C D 26、美国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在 21 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 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在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 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 ”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中国的

12、崛起构成了对美国的霸主地位的严峻挑战 B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开始出现 C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 D美国已经放弃推行建立单极格局的政策- 5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选择题(52 分)题号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答案题号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答案答案二、非选择题(48 分) 2727、 (2424分)分)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诉)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救济)之, 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 一孔子家语

13、观思 材料二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 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 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 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 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 摘自1 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三材料三 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 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材料四材料四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

14、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 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 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分)反映了他的哪些思想主张?(2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认识(2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 (不能照抄原文) (4分)这些主张在当时为什么无法实现?(2分)(3)材料三所述内容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2分)这些措施的实行能否彻底解决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为什么?(4分)罗斯福新政解决民生问题的做法对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分)- 6 -(4)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的共同之处。(4分)28 (22 分)纵观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中国人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