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连锁企业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529429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商业连锁企业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商业连锁企业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商业连锁企业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商业连锁企业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商业连锁企业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商业连锁企业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商业连锁企业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商业连锁企业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在当前,市场化不断发展,生产技术和规模不断改进和扩大,企业的管理工作不再像以前那么简单,也日趋复杂化,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不断加深,股份公司这种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也应运而生,大大加强了企业的融资和生产范围,企业专业化和生产规模等的不断扩大,就逐渐产生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1932 年伯利和米恩斯就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提出了关于“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假说, ,有关公司的所有权、控制权与公司治理的问题就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股份经济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公司

2、治理的基础。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对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及其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经营绩效、公司行为等方面股权结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股权结构和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地区、样本、方法等的差异,关于二者之间关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近年来,我国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已经经历了无到有、由少到多,不断发展的过程,然而,我国的上市公司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很多历史和现实等条件的限制,还存在很多缺陷。具体表现有(1)股权结构异常复杂(2)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3)流通股过

3、于分散(4)缺乏经理人员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等缺点。于是,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下降,且国有股的效率尤其低下,大大影响了公司经营绩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股权结构又是治理结构的基础,对公司治理绩效具有决定作用。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很多的缺陷,这些缺陷已经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不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和治理效率的发挥。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治理和企业绩效的提高。因此,

4、我们要重视这个问题,不断借鉴各种先进的经验,研究我国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经营绩效之间的联系,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提高公司经营的绩效。(二)研究意义关于股权结构和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关注,股权结构通过公司的激励约束、监督、外部监管和代理权竞争等诸多方面影响企业的绩效,因此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理论意义在理论方面,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就已涉及公司治理方面的研究,因此,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通过我国商业

5、连锁企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我们不但可以吸取外国关于这方面理论的先进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检验这些理论是否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给我们进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是现代公司的根本特征之一,这样就会导致产生一系列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公司治理问题就出现了,而公司治理结构是实现公司多元化目标的一套制度安排。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股权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治理结构,而治理结构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绩效,因此,研究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意义就在于不断探讨优化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同时,在对我国商业连锁企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进行深

6、入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研究股权结构对其影响的途径,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研究和探讨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这样,对于我们后面的实证分析来说就有了更好的理论基础,使实证更加具有可信性。2、现实意义在寻找我国商业连锁企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同时,不断发掘我国商业连锁企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从而不断改善我国商业连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我国商业连锁企业股权结构如何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商业连锁企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同时,有利于我国国有体制的改革,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合理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为企业价值

7、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学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绩效的研究是在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和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斯密较早注意到股份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象,并提出两权分离将导致股份公司低效率的论断。这一论断认为两权分离将导致股份公司效率低下从而忽视了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伯利和米恩斯在 1932 年首次提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理论,认为随着现代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股权的分散,股东对财产经营的控制越来越难,进而导致企业权力中心由所有者向经营者转移的现象。由于现代公司的股权结构相当分散,分散的小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利益目标不一致,而

8、小股东无法对经理人员形成有力的监督,这样职业经理进行在职消费不可避免,甚至会损害股东的利益。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涉及的问题主要又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人持股与公司绩效最早研究内部人持股与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是 1976 年 Jensen 和 Meckl ing2,利益收敛假说主要是他们提出的。他们对股东进行了分类,大概分为两大类,内部股东(经理人员)和外部股东两类,其中内部股东有经营决策的投票权,外部股东没有经营决策的投票权。这样,内部股东相对于外部股东有进行额外的消费特权,通过这些特权,可以产生更多额外的收益。于是,内部股有机会谋取私利,但是当

9、提高经营者的持股比例时,假若内部股东依旧采取谋取私利的机会主义行为时,这样对经营者来讲成本相对就会上升,从而会降低这种机会行为,考虑外部股东,减少对公司财富的浪费行为,也就是说,随着随着经营者持股比例的增加公司经营绩效也会提高。随后 1988 年 Morck“,Shieifer 和 vishny“ 5的研究表明,对于公司资源的分配,经理人员往往考虑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理人员与外部股东在利益分配方面往往是存在分歧的,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就应将二者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赋予公司经理人员一定的股权。从而使经理人员与外部股东利益逐渐趋于一致,提高公司经营绩效。1959 年 Baumol

10、 的研究表明,由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经营的目标往往不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他们更注重那些能显现个人业绩的项目,但这些项目对于公司来讲,有可能价值并不大,对于企业盈利能力和绩效提高方面都不利。此外,还有管理者固守假说,1983 年 Fama“,和 Jensen 也认为,当管理者对公司股权占有的比例较高时,当他们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投票权时,他们就可能不把公司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且不会放弃自己的报酬和地位。也就是说,即使管理者在公司拥有的内部股权较少且缺乏动力,管理者也会由于市场监管的作用而最大化企业的价值。因此该假说认为内部股权比例越少,管理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少,

11、过多的内部股权不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1983 年 Demsetz“也提出了管理者固守论。虽然如此,也有许多与上述两种结论不同的看法,对美国 1000 多家上市公司的调查研究分析,1990 年 Mcconnell 和 servaes8认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时,他们以托宾 Q 值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实证结果显示,内部控股股东控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到 U 型,当比例小于40%时,公司绩效随控股比例的增大而增大,当比例达到 40%一 50%时,公司绩效值达到最大,当超过这一比例界限后,公司绩效随控股比例的增大反而减小,1979 年 weston 认为内部经理人不应该持有太多的股

12、份,当其持有的股份过多时,市场的约束作用就会减少,此时,经理人可能谋取私利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利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当其持有的股份较少时,市场就会对其有较大的约束作用,从而减少其投机的机会。1988 年 Stulz9,从外部市场接管的角度分析,内部股权越集中,敌意接管的可能性就越小,从而有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1)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利用公司治理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原理,股权结构越集中,越有利于公司治理绩效的提高。1932 年 Berle 和 Means 就论证了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股权结构分散,经营者就会比众多小股东更多地控制企业,因此股权

13、结构越分散,公司经营绩效越低。1976 年 Jensen 和 Meckling 认为,公司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往往直接代表了控股股东或其本人,因而内部股东持股的集中度越高,内部股东和控股股东的利益越一致,这样更加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大,会增加公司治理的激励效应;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越小,即股权越分散,会减少公司治理的激励效应。1972 年Alchian0和 Demsetz 利用产出效率和组织结构的理论进行研究发现,公司的经营效率与有效的监督关系很大,此外,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导致的“内部人现象”的存在使得股东对公司经理人员的监督更为重要,因此监督作用的发挥就显得尤

14、为重要。股权越集中,监督作用越明显。同时,1980 年 Grossman和 Hart”也从对内部人监督的角度研究发现,如果股权结构越分散,小股东由于力量有限,往往会产生“搭便车”的动机,这样导致经理人员难以受到约束,监督不力。但是,股权结构越集中,公司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就越明显,从而有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通过对英国不同行业龙头企业的实证研究,1983 年Cubbin 和 Leech1,发现,股权结构越分散,持股者进行投机的动机越明显,进行公司经营管理的意识越淡薄,从而会降低公司的经营绩效,相反,股权结构越集中,越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1987 年 Lloyd 和 Modani03股权集中

15、度越大,公司市场价值销售比率越大,股权集中度越小,公司市场价值销售比率越小。1990 年 Pound 和 Zeckhouser4,通过研究那些易监管的行业的公司发现,股权集中度越大,公司收益越大,股权集中度越小,公司收益越小。选取欧洲 10 个国家的 405 家样本公司,2000 年 Thomsen 和 Pedersen5,从资本结构、行业、国家等方面来分析,发现股权集中度越高,公司资产收益率越大,二者正相关。同时还研究了股权性质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2)公司治理绩效和股权集中度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基于代理权竞争的理论,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倒 U 型的非线性相关关系。 1980 年 F

16、ama“认为,经理人员原意为公司效益考虑的的重要原因是经理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在经理劳动力市场里,如果经理人不为公司利益考虑,就有可能被替换。这将促使经理人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于高度集中股权结构,控股股东的权利巨大,很少重组董事会、更换经理层;而对于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经理人员对公司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小股东对信息的获取能力有限,容易搭便车,因此也很少重组董事会、更换经理层;但是对于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公司存在几大股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理人员的行为,更加有利于公司代理全集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并且,由于各种治理机制的相互影响,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着单一的线性关系,其他很多研究者也发现了这一点。1990 年 Mcconnell 和 Servaes 发现公司绩效与股权结构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他们运用 1976 年的 1183 个样本和 1987 年1193 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以托宾 Q 值作为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得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是倒 U 型的关系,当内部股东持股比例小于 40%时,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