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前质疑的案例分析

上传人:luoxia****01811 文档编号:45281300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前质疑的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前质疑的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前质疑的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前质疑的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前质疑的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前质疑的案例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怠惰:令人忧虑的状态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前质疑案例分析内容提要:本文以亲爱的爸爸妈妈全班课前质疑为案例,从质疑的质量、来源、维度等三个方面,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状态、知识背景、思维水平进行微观分析,得出基本结论:部分学生语文学习比较消极,缺乏应有的热情,令人忧虑;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差异较大,相当一部分达不到教师的预期;学生的学习期待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 5 课的课文。在常态下的课前预 习中,我们对学生了明确的要求:了解相关知识,扫除字词障碍(抄写并 注音) ,通顺朗读课文(3 遍以上) ,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中心内容和要点) ,思 考课后练习,疑难问题。以上要求我们也

2、通过信息平台告知家长,请求督 促。笔者在检查预习笔记中,采集了所教班级学生的疑难问题。本案例试 图从中分析该班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并依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本次课前预习中,学生问题共 68 条,其中剔除内容重叠的有价值的问 题数 20 条,占问题总数的 29.4%。学生所提的这些问题,与教学设计中的重点、 难点基本一致,并且更全面。如:萨特的一段话说记忆是沉重的,这容易理解, 为什么说“但这个是个美丽的记忆”呢?又如:“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 对。但是,不能忘记。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课 堂里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应该会主动、热烈、活跃。但也有一些问题 毫无

3、价值,如:白色 V 形石雕象征着什么?课文里就有明确的解释,这说明学 生读书时不专注、不认真,对课文的理解只满足于浮光掠影。 该班学生 52 人, 15 人没有疑难问题,占全班人数的 28.8%。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前预习质疑统计图表一未提问题学生的预习笔记非常简单,只有抄写字词和注音,而且字迹潦草, 注音有错误;个别同学也概括了课文内容,但不太准确;课堂上指名其中的同 学朗读课文,也不太流利,还有的字音读错。以上现象表明,这部分同学的语 文学习存在较大障碍兴趣丧失、态度马虎、基础差、习惯差,家长也不太重视,基本上没有担负起督促孩子学习的责任。但这部分学生并非没有思维潜 能,只是我们缺乏科学的发

4、掘方法。如果我们不负责任地忽视对他们的开发, 那他们的未来无疑非常悲哀。 从问题的来源看,有 3 种情况,见下表。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前预习质疑统计图表二1.抄袭同学的预习笔记或辅导资料,7 人,占全班人数的 13.5%。如:课文 中有不少描写议论的句子,找出来。再如:文章为什么要把被残杀的人留下的 纸片作为内容呢?读后有什么感想?明显是教辅资料里的表述句式,学生随便 找一个字数少的问题不作任何改动就抄下来了。这些学生语文学习出于消极状 态或被动状态,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思维惰性相当严重,不愿或不会问题, 然而还有一点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在课堂教学 过程中创造机会,激发他

5、们的思维火花。 2.选自课后练习,9 人,占全班人数的 17.3%。所提问题基本上是语言赏析 方面的。这部分学生认真思考了课后练习,但不能完全独立解决问题,需要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帮助。 3.独立思考问题,21 人,占全班人数的 40.4%。这部分学生学习主动, 思维活跃,的问题基本上反映了他们在理解教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表 现了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缺陷。如:“世世代代人的声音”一句中 “人”为什么加引号?学生对引号作用的不理解,同时也不能结合上文理解 “人”的特殊含义,但这个问题很有思维价值。再如:为什么要和那两位眼神 木然的老人握手呢?孩子们为什么在最后一刻在想着父母?这些是人之常

6、情, 问得幼稚,没有思维价值,反映出该生的生活背景、情感经历相当贫乏,从而 对人物行为的动机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合理的判断。 从问题的维度看,有 5 种情况,见下表。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前预习质疑统计图表三1.与课文有关联,但不在语文课堂教学范畴的问题数 3 条,占问题总数的 4.4%。比如:为什么日本首相现在还要去靖国神社参拜那些战犯呢?这种 问题,说明该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甚于对本课语文学习的关注,是喜也是忧。 他对日本右翼政客的反华行为感到不可思议,但不知道应该拿到时事政治课或 历史课上去解决,希望在语文课堂上找到答案。当然,我们又不能漠视学生的 爱国情感,只有在课外进行个别交流。也有学生

7、:为什么那时不乘势把日 本给灭了,放虎归山后患无穷?说明该生潜意识里存在着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反 人类的思想,但又不能给他扣上这顶帽子,也不能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帮他消除 这种意识。同时,我们也看到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实在是任重而道远。2.有关背景的问题 11 条,占问题总数的 16%,所提问题学生占班级人数的 21.2%。这些问题,多数是对法西斯的残忍、冷酷、毫无人性的行为缺乏认 识,如:纳粹们为什么要杀害这么多的孩子?纳粹为什么要灭种?也有的是对 战争常识缺乏了解,如:德国人为什么选这座城市?为什么他们不起来反抗? 这部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事件而不是记载事件的课文,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比较 肤浅,

8、对课堂学习期待的层次也比较低,但喜欢追根溯源,只要我们运用激励 原理循循善诱,完全可以激发他们产生更高层次的学习期待。 3. 有关内容理解的问题 34 条,占问题总数的 50%,所提问题学生占班级 人数的 53.8%。如前所述,学生所提的这方面问题,与我们课前设计的问题基 本吻合。但也有一些是教师忽视的,如:安格尔在餐桌上写“黑色在这儿也太 明亮了”是什么意思?学生如果不知道联系当时的环境和气氛去剖析“黑色” 、 “明亮”的象征意义,那么理解“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的深层含义确有点 难度,就不能体会出安格尔沉重的心情。又如:文中三次写到“南京大屠杀” , 其用意是什么?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与南京

9、大屠杀的相似之处极为明显,都表 现了法西斯侵略者是惨无人道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作者反复 写到“南京大屠杀” ,是向世人揭露日本强盗的罪恶,揭示中国人民所受到的伤 害,表达自己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强烈愿望。我们以为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 其实是过高估计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4. 有关结构分析的问题 12 条,占问题总数的 17.6%,所提问题学生占班级 人数的 23.1%。这部分学生不但关注课文内容,而且关注课文形式,发展水平 处于较高的层次,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然而所提问题比较集中,9 位同学围 绕课文题目来问:为什么要用“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亲爱的爸爸妈妈” 是被纳粹残害的孩子在

10、临死前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呼喊,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渴 望,对生活的向往,对法西斯强盗的控诉,对和平的呼唤。以文中人物语言为 题的课文不常见,学生既不能理解呼喊的内涵,又不能理解课文的主题,当然 就不能在呼喊与课文主题方面搭起一座桥梁,但只要稍加点拨,学生的思维就 会豁然洞开。也有同学问得令人啼笑皆非,如:课文为什么要用四个小篇幅来写?课文记述的是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的过程,主要分 四个阶段:来到纪念地、观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当然也就 要分成四个部分来写。显然,此问题的学生没有理解课文内容的要点,课 前预习的效果很差。 5.有关语言赏析的问题 8 条,占问题总数的

11、11.8%,所提问题学生占班级人 数的 15.4%。这类问题大部分选自课后练习,如:“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也有 的抄自教辅资料,如:“山脚下,湖水好像蜷缩成一团,静静的睡着了”这句 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原句的出处并不是课文,经网上搜索是一篇课外 阅读短文叶莲卡 。前文已有分析,不再赘述。需要补充的是,教师应该加强 这方面的指导,给学生一些方法,如:对文中多次出现的语句或人物动作、神 态质疑,对文中的引文、用典质疑,对文中极富表现力的字词质 疑,对耐人寻味的比喻句质疑,在看似矛盾处质疑,在独立成段的词 语、句子处质疑,在

12、意犹未尽处质疑等。 基本结论: 1. 部分学生语文学习比较消极,缺乏应有的热情。其原因相当复杂,但与 他们先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挫折的积累密不可分。教师即使给他们具体的学法 指导,也不能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发挥自己的智慧, 以仁爱之心唤醒他们的自信与自尊。当然,这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得了的,应 该持之以恒地关注他们。 2. 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差异较大,相当一部分达不到教师的预期。因此, 课堂教学就不能依照原先的设计按部就班,而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尽可能兼 顾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给他们以充分的帮助。 3.学生的学习期待依照理解难度呈现正态分布(见下表) 。 亲爱的爸爸妈妈学习期待分布表上表与该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分布基本吻合。这说明,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 学习期待的层次也比较低;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期待的层次就比较高。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期待,才能促进学生的共 同发展(当然不是同步发展) ,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愉悦,从而焕发出 学习语文的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