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第二、三分册知识点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72306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复习第二、三分册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总复习第二、三分册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总复习第二、三分册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总复习第二、三分册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总复习第二、三分册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总复习第二、三分册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复习第二、三分册知识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高二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二分册(2011 学年)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道: 1、距今 1 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 牲畜,开始农耕生活。 2、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 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3、姜寨遗址的特征: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4、南稻北粟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 5、炎黄传说: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6、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与核心地区:最迟至距今 50004000 年, 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经满天星斗。其中,黄河中游的中 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

2、地区。 第 2 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知道: 1.考古学家发现,时间上与地域上、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 二里头文化遗址。 (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经济生活大 体以农业为主) 2 礼记礼运中的夏朝。 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 , “天下为公” 。夏朝建立后, 进入了“小康之世” ,也即“天下为家”的社会。 3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第 3 课 商朝和青铜文化 知道: 1、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2.方国联盟: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 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3、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专供

3、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4、商朝青铜器的特征: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为世 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5、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为我们探 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理解: 1.商朝的历史因文献、甲骨卜辞、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 史。 (二重或多重证据法) 2:王国维先生提出,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5史的方法即“二重证据法” ,也即“书面材料”与“地下材料” 的结合。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 4 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知道: 1.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定 都镐京,史称“西周”。 2.

4、封邦建国制:西周建立后,创立封邦建国体制。一方面分封已 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 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的方国之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 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3.周公制定礼乐制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第 5 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理解: 1、社会大变革:1)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 (2)春秋战国时期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 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使用是新生产力的代 表,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各国相继进行内政改革,以富国强兵。 (4)百家争鸣局面带来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 荣的鼎盛时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

5、、法、 道三家。封邦建国体 2、儒家:孔子创立于春秋,核心是“仁” 、 “礼” ,用伦理道德来 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战国时,孟子由“仁” 发展“仁政” 。 、百家争鸣 (1)内容:儒家以“仁”为核心观念,主张以伦理道德来规 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法家提倡“法制” ,倡导功利 主义、君主集权、鼓吹专制独裁,严刑峻法。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 、 “小国寡民” ,具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出现的原因: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社会面临着激烈 的变革 诸子百家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发表意见,提出方案,以 解决变革中的问题,形成百家争鸣。 第 6 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知

6、道: 1、战国时代,战争加剧,强国兼并弱国,最终形成“战国七雄”6,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2、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蔚然成风,秦国的商鞅变法最有成效, 使秦国由弱变强。 3、公元前 221 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建立起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理解: 1、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1)秦朝为有效控制大一统局面,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整套 中央集权的政权体制,成为我国后世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2)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自称皇帝;中 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设郡县制。 (3)为 巩固统治,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修驰道与直道;建筑

7、长城;焚书坑儒。 第 7 课 秦末农民起义 知道: 1、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接竿而起,揭开了秦末 农民战争的序幕。 2、 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 理解: 秦短命而亡的原因:秦统治者重功利、使用酷法,实行暴政。秦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 8 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知道: 1、西汉初年,形成了布衣将相的局面,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 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2、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 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内容:清净无为、与 民休息、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等。 理解: 1、汉

8、承秦制的内容 (1)汉承秦制,一方面是指西汉虽然推翻了秦朝,却继承了秦 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体制。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中央 官制和地方郡县制度。 (2)另一方面在继承秦制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权宜政策。包 括:汉初政令特点是宽简舒缓;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还 实施分封制,形成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局面。72、汉初“无为而治”政策的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 恢复,但豪族的势力也得以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 会不稳定因素不断凸显。 第 9 课 汉武帝时代 知道: 1 汉武帝“有为”的主要表现: 政治: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抑制丞相权力。由皇帝和亲信 近臣形成了宫廷决策核心,称为“内朝” ,而以丞 相

9、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 、创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汉初郡 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基本消除。 思想:、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等人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以儒学为官学,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的统 治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汉武帝执政思想的实质是“儒表法里” 。 疆域扩展(民族关系):对匈奴三次战争,解除了匈奴对北 边的威胁。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在河西走廊设立敦煌、 酒泉、武威、张掖四郡,使天山南北 与内地连成一体。 第 10 课 东汉的兴衰 知道: 1、公元 25 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

10、 2、刘秀以“柔道”治理天下,简政安民,出现“光武中兴” 。 3、豪强地主膨胀: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逐渐演变为地方割 据势力,威胁中央政府,东汉衰败的原因。 第 11 课 割据与分立 知道: 1、208 年,赤壁之战是形成三国鼎立的关键。 2.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220 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建立“曹魏” 。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 。 229 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建立“孙吴” 。 第 12 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知道: 1、五胡 :是指五个北方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8。 2、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朝,北方也先后 产生了北魏、东魏、

11、西魏、北齐和北周几个政权,史称“南北 朝” 。最终北方政权统一全国。 3、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逐渐形成江浙、湘 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 4、民族融合的特点是双向的,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不仅缩小 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增进团结,也为再次大一统奠定基础。理解: 孝文帝改革: 1、内容:迁都洛阳;全面推行“汉化政策” (禁穿鲜卑服装,禁 讲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还尊 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2、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 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第四单元 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第 13 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知道: 1

12、、581 年,杨坚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589 年,南下灭陈,重 新统一全国。 2、618 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建都长安。 理解: 3、在隋、唐两朝的制度创新中,最重要的是三省六部制和科举 制。 4、三省六部制:创设于隋朝,唐朝继承和发展。中央设中书省 (草拟)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面设吏、 礼、兵、刑、户、工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还设立 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场所。 三省六部制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但是,宰相无法专权,皇 帝也无法独裁。 5、科举制:秦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科举制。科举制是我 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由隋朝开创,经唐朝健全,

13、 一直沿用至清朝。唐朝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明经与进士。 第 14 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知道: 1.贞观之治: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时期) ,宽政安民、广招 贤才、休养生息,使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9“贞观之治” 。 2.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 荣的景象,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 。唐玄宗晚 年出现“安史之乱” ,唐由盛转衰。 3.唐蕃关系:唐太宗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 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谊。 第 15 课 中外文化交流 知道: 1、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中国与中亚、 南亚、西亚以及

14、欧洲、非洲的陆路持续兴旺。到唐朝设安西 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丝绸之路达到全盛。 2、日本将与唐朝的交往视为国家大事,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 使”来中国交流学习,全面仿效唐朝制度,加以吸收融合。 3、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中国文化辐射与整个东亚地区。形成 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 文化圈。 第三分册 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第 17 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知道: 1、960 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 “北宋” 。 2、北宋的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影响: 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创设了弥封、誊录等制 度规则,以保证公正、公平。增加了

15、策论考试,不以诗赋优 劣取士 。 、兴盛的科举制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 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理解: 2、文官体制:北宋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为了防范武将 夺权,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一个以科 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建立了文官体制。成功 地解决了武将夺权问题。 第 19 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知道: 1、辽、西夏与北宋对峙;金与南宋对峙。 “靖康之变”:1127 年,北宋徽宗、钦宗二帝以及后妃等数千人 被金兵俘虏,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同年,赵构即位, 定都临安(杭州) ,史称“南宋” 。 2、1206 年,铁木真建立蒙古国,尊号成

16、吉思汗。 3、蒙古崛起:1271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北京) 。1279 年灭亡南宋,统一全国。 第 20 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10知道: 1、南宋的三大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2、南宋时,官府在外贸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 征收商税。还设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 易的“番市” 。 3、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以 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 阿拉伯乃至东北非。 4.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使南宋获得巨大 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第 21 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 知道: 1、北宋时期,毕昇创制活字印刷。13 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 鲜、日本,西传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 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火药在唐末用于 战争,宋代时,制作火药武器。 (突火枪、火铳) 3、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