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奎政治考研笔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篇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527035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9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先奎政治考研笔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陈先奎政治考研笔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陈先奎政治考研笔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陈先奎政治考研笔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陈先奎政治考研笔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先奎政治考研笔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先奎政治考研笔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陈先奎政治考研笔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篇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19 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 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在科

2、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列宁: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创立了马克思 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了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 结果。 2、物质资料生

3、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成为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其中:生产对分配、 交 换、消费起决定作用;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生产物质内容 m 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 g 社会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

4、产关系。 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 而是紧密 地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4、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新增) 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 生产的社会条件包括多方面内容,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最重要的社 会条件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 在于对生产关系的研究, 揭示生产关系发 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符合社会生产为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适时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更好地符合和推动拉力的发展。 5、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

5、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新增)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作用的发挥有两个层次: 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经济体制。 我们在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的条件下,必须对其具体形式(经济体制) ,2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改革、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 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以,重视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 义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a.以客观经济条件为基础,随客观经济条件变

6、化而变 化;b.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创造、消灭和改造规律;c.对人们的经济活 动的支配和制约往往带有强制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又有自身特点:a.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随 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 自然规律随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而变化需要很长的 时间。 b.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 自然规律可以不依赖于人的社会 经济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 c.经济规律带有阶级背景,即与一定的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自然规律无 阶级背景。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

7、二因素: 使用价值;价值。 二者的关系:二者统一,缺少任何一个都将不能成为商品 二者矛盾:a.同一商品的生产消费者,二者不可兼得;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体 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的关系,是历史 的范畴。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

8、决于多种因素, 其中主要有: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 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 生产管理的效能; 生产的适度规模;自然资源的丰度。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商 品经济; 是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为主; 是资本家 (企 业) 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 即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 价值,而是为了东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

9、追求,使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需要。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 果。 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 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3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世界体货币 3、货币的流通规律 货币的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速度 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间内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 4、纸币和

10、信用货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 信用货币(存款货币) :可用于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如:银行券、支票、汇票、期票等。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现象。 通货紧缩:与前者相反。 它们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三、价值规律 1、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 基 础影响 价值价格供求关系 货币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是商品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交换依据 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 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

11、中,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主要作用:自发调节社会经济资源;刺激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优胜劣汰。 4、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具有客观性、有效性,但也有局限性(调节自发性、盲目性、时间滞后性) ,从而 造成资源使用的浪费,必须将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 (新增)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 a.科学的理论在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 论。 b.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斯大林都根据他们所处历史时期的特点、任务,建立和 运用、发展劳动价值

12、论,揭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c.今天我们 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 同样要结合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新现象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 新任务,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 理论品质,又是时代发展、革命和建设实践发展的要求。 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a.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总体工人”创造价值。“总体工人”的范围不断 扩大,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等要求我们对劳动的种类的认识不断拓展。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 动只局限在直接生产劳动上面。 b.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 创造精神财物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

13、是创造 价值的劳动。因此要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3、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前 提 价值创造 财富生产 生产活动的结果 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又不完全等同: 1、财富(使用价值)生产物质内容(人类劳动和自然物质) ;价值人类劳动的结4晶(不饱含任何自然物质) 2、 二者并不是同比例增长的: 财富的增长与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成正比; 价值的增长不一定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的总公式 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的区别: 流通形式不同 W商品;G货币 商品流通形式:WGW;资本流通形式:GWG 流通目的不同商品

14、流通的目的:为买而卖;资本流通的目的:为卖而买 流通内容不同商品流通中:交换的是等价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中:起点与终点的货币 量不等,终点大于起点。 资本总公式:GWG(Gg)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矛盾: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在流通领域价值不能增殖;但是资本经过 这个流通过程,却产生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 原因: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 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15、: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 的供给;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用以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 劳动力。 另外,还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特点: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 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重

16、要特点: 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 工人在资本家 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2、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3、资本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资产阶 级与无产阶级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意义 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C 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V 意义: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的源泉可变资本; 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率等奠定了基础。 5、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土地没有价值,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是劳动产品,有价值。它们与劳动力结合将原有价 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所以生产资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原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