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地走”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61326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地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地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地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地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地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地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地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与“双兔傍地走”本文发表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作者:青海民族大学 2008级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生内容提要:作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又称木兰辞,以其动人的故事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北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几乎各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都将木兰诗收入,对“唧唧复唧唧”、“双兔傍地走”等词句的解释却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读,进而影响了几代人对木兰诗的理解。本文试总结前人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 机杼声 虫鸣声 起兴 叹息贴着地面 并排 助词作为“乐府双璧”之

2、一的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最早著录于南朝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后收入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一般认为是北魏与柔然战争中民间创作的作品。这首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荣立赫赫战功后重返故乡的故事,充满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两朝的全部士族诗人。”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花时四年拍摄了动画片花木兰,将花木兰这一形象展示给了世界人民。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着海内外炎黄子孙。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几乎都将木兰诗收入。但遗憾的是,对“唧唧复唧唧”、“双兔傍地走”等词句的解释却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读,进而影响了几

3、代人对木兰诗的理解。本文试总结前人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唧唧复唧唧”: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各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都将木兰诗收入。但遗憾的是,学界多年来关于木兰诗“唧唧”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最终也没有得出一个定论。汉语小词典:“唧唧:象声词。细碎的虫声。例如:蟋蟀唧唧地叫着。窃窃私语声。例如:唧唧喳喳。叹息声。”1988年修订版新华字典:“唧唧:象声词,形容虫叫或小声说话。”反映在初中语文教学上,“唧唧”一词的多重释义,也使一些教师显得无所适从,更何况,教材由于适用时间、地点、版本等的不同,关于“唧唧”一词的释疑更是五花八门。因此, “唧唧”一词到底该如何注解,越发显得“云深不知处”了。以下

4、将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1.机杼声翻开建国以来不同出版社的中学语文课本,大部分都将“唧唧”一词解释作“机杼声”,或“机杼声。一说叹息声。”辞海(1979年版)也认为此处是“织机声”。这样解释倒是省力,乍看似乎能让初中生好理解,细想之下却很容易发现问题:首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其中“不闻机杼声”,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没有听到机杼声”,二是“停机叹息,机杼声时断时续”。如果“唧唧”理解作“机杼声”,无论按照上述哪种解释都自相矛盾。其次,从人物内心活动出发,作者意欲弱化织布声,强化叹息声,并以此表现木兰此时无心织布,进而暗示她忧患的深重。如果“唧唧”是机杼声的话,不

5、是南辕北辙了吗?再次,“以唧唧为机杼声,前人从来没有这种说法。机杼声该作轧轧或札札。五灯会元妇摇机轧轧和古诗十九首的札札弄机杼是其证。”2.虫鸣声这也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欧阳修秋声赋:“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此处“唧唧”是虫鸣声。或许受此启发,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撰文提出:“从翻译角度上来看,句子更富诗情画意,译文:寂静的夜晚,远远近近地传来阵阵虫鸣,稀疏的织机声散落在沉沉的暮色,木兰心思重重无心织布.辗转的人儿呀,听不到木兰弄梭的声音,只有那幽幽一叹,似两把木棰,敲打难眠人儿的耳鼓。既可以为木兰当户弄机杼搭建出一个极佳的周边环境,展现出一幅极美的画图,又可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仔细咂摸

6、,提高其丰富联想与想象能力.从学生所占有的资料出发进行课文教学,对材料释疑解惑,便于教师授课,便于学生理解,于掌握知识事半而功倍。”笔者对这位老师的认真负责态度深表敬意,但对上文为创造意境、方便教学而主观判断词义的出发点不敢苟同。郭茂倩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句末小注:一作“促织何唧唧”。晋朝崔豹古今注:“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窦忠文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指出:“宋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中的木兰诗,这一句写作唧唧何力力。按力力二字,历来作叹息解,例如晋明帝太宁年间童谣:恻恻力力,放马南山。北朝乐府民歌地驱乐歌辞:恻恻力力,念君无极。以后古文苑中的木兰诗这一句,编者将唧唧误以为促织叫声,改为促织何

7、唧唧,是无根据的。”3.起兴手法,无具体意义,是表声的字。近些年又出现一种看法:“唧唧复唧唧”是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以“虫子的鸣叫”与“织布机织布时发出的声音”的相似性,引出木兰正在织布这一情态。石淮山关于:“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象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众所周知,“赋、比、兴”是诗经中常采用的表现手法,“比”为打比方;“兴”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现代民歌仍有类似情况,如陕北信天游:“打碗碗花开

8、就地红,为啥他富咱们穷?”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百灵子雀雀百灵子蛋,崔二爷家住死羊湾。”等等。可是,起兴手法除了押韵之类原因外同上下文并没有意义上的关联,而 “敕敕何力力”放在特定的环境“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之中、特定的人物“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之上,“没有什么具体意义”的说法未免显得有些无力;况且上文已经提到,“力力”二字历来作“叹息”解。4.叹息声当我们无法确定古代文献中的词义时,可以在同时代或邻近时代的作品中寻找印证。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的句子:“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张祜捉搦歌:“窗中女子声唧唧。”孙樵兴元新路记:“朝廷有窃窃之议,道路有唧唧之叹。”在这

9、些文学作品中,“唧唧”都是“叹息声”。鲍幼文谈的“唧唧复唧唧”:“古汉语的叹词在声理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噫、猗、嘻、呜呼、于乎、吁、唉、吓诸词,声音都比较高;另一类是咨、嗞、赍咨、嗟、嗟嗟、啧啧、唧唧诸词,声音都比较低。后一类的字都是一声之转,而唧和咨古音尤其相近。“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跟下面的“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声溅溅”、“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句法大致相同。“不闻”底下是意念中的声音,“惟闻”“但闻”底下才是实际上的声音。”综上所述,从翻译角度来看,“木兰一边织布,一边叹息”更符合逻辑;从情节结构设置上看,强化“叹息声”,还可以造成悬念,引起猜想。“当户而织,

10、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二、“双兔傍地走”谢榛四溟诗话:“雄兔脚扑朔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然而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傍地走”一词的解释却模棱两可,不免遗憾。1.“贴着地面跑”对于“傍地走”的解释,有的课本注释为“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商礼群的古代民歌一百首也说:“傍地走

11、”就是“紧贴着地面跑”。“傍”是贴着,“走”古义是跑。但“紧贴着地面”怎么跑啊?于是有些教辅资料采取模棱两可的说法,只解释作“并排着跑”,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有人把“紧贴着地面”广义地理解为“贴近地面跑”:“把傍地走解为并排着跑,恐不确,因为傍并无并排义。“傍的本义是靠近,贴近。说文:傍,近也。例如:(1)尔乃邑居隐赈,夹江傍山。(左思蜀都赋)(2)藤垂岛易陟,崖倾屿难傍。(丘迟旦发鱼浦潭)(3)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杜甫剑门)(4)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所谓双兔傍地走,即双兔贴着地面跑,傍正用贴近义。“傍可由本义引申出伴随、陪伴义。例如新书胎教:成王生

12、,仁者养之,孝者襁之,四贤傍之。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爹先睡,娘先睡,爹娘不比我班辈。哥哥嫂嫂相傍我,前后收拾自理会。此或为教材注傍地走为并排着跑之依据。其实,傍地走之傍,与伴随义有别,不可等同视之。”上文关于“傍”的释义所言不虚,但这样一来,木兰诗原文未免有画蛇添足之嫌。有的学生甚至发出疑问:兔子不在地上跑,难道还四脚腾空不成?2.古汉语“地”可以作助词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地”究竟应该作何解释。事实上,类似的句例在一些唐宋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例如:刘向说苑杂言篇:“齐景公谓晏子曰:寡人坐地,二三子皆坐地。”意思是齐景公对晏子说:“我坐着,你们几位也坐着。”王建宫词:“一时跪拜霓裳彻,立

13、地阶前赐采衣。”水浒四回:“女子留住鲁达,在楼上坐地。”“坐地”、“立地”都是“坐着”、“立着”的意思,尤其是“在楼上坐地”一句更明显,既在“楼上”,怎能又说“坐在地面”呢?换言之,“地”果真就是现代汉语中“地面”的意思吗?或者说,“地”在古汉语中只有名词这一种词性或释义吗?令人欣慰的是,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注意。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抚)琴忠(中)间,门前有一老人立地。(页129)又:后妻从床上卧地不起。(页130)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往往人前恰似痴,时时座地由如醉。(页683)座地就是坐地,下文行亦愁,座亦愁(页697)可以证明。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王季思注:“地”,助辞。“立

14、地”,犹云立着也。墙头马上第四折梅香白:“你这里离地,我家去也。”词意同。按:近时的学者,以为地等于现在说的时态助词着,然而并不能完全通得过去。如水浒传第二十七回:且请伯伯里面坐地。可见着和地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这里暂付阙疑,只说是不及物动词后头的语助词。”解释“地”:“语助词,附着在立、地、卧等不及物动词后头。汉将王陵变:二将勒在帐西角头立地。(页38)舜子变:舜子府(李法白水浒语词词典本例你看那行贩都在岸上坐地。(三八回)时迁来到庵前,便钻入去看时,见里面一个老和尚,在那里坐地诵经。(九八回)旁例只得走过去,只见赵知县在家坐地。(警世通言三六回)且说月娘和桂姐、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

15、、大姐,都在后边上房明间内吃了饭,在穿廊下坐的。(金瓶梅五二回)等于坐了,坐下。地,表示动作的视线,兼表趋向。或作坐的。本例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七回)吴用就血泪里拽过头把交椅来,便纳林冲坐地。(十九回)旁例你且坐地,等我去问他。(西游记七四回)李瓶儿见潘姥姥过来,连忙让在炕上坐的。(金瓶梅三三回)等于坐。地,不表示什么意义,只起垫音作用。本例你们既是邻舍街坊,都来廨宇里坐地。(七回)望伯伯赎罪,且请去里面坐地。(二七回)”解释“坐地”:“等于坐着。地,表示动作的持续。或作坐的。笔者认为,把“地”理解为助词已经触到了问题的实质。举一反三,木兰诗中“傍地走”这个“地”能否也看成是助词呢

16、?3.“傍地”同“傍着”文非“傍地走”就是“傍着走”指出:“地上古属舌头音;着澄母,舌上音。钱大昕认为古无舌上音,知、彻、澄三母与短、透、定无异。”事实上,根据郭锡良汉语古音手册11,“地”上古属定母歌韵,拟音da;“著(着)”上古属定母铎韵,拟音dk。二者的语音相近,很有可能在当时是通用的。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2:“地,语助辞,犹着也。与作副辞语尾之地字异。此以坐地立地两语为最多。辛弃疾行香子词:小窗坐地,侧听帘声。恨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坐地,犹云坐着也。诈妮子调风月剧:卧地观经史,坐地对圣人。卧地,犹云卧着也。立地,犹云立着也。董西厢一:手撚粉香春睡足,倚门立地怨春风。王安石载酒诗:黄

17、昏独倚春风立,看却飞花触地愁。触地愁,犹云触着愁也。刘知远传一:那三翁听说话,叱喝道:“畜生懑悄地!”此为命令口吻,禁止其聒噪,悄地犹云静着。懑同们。”综上所述,木兰诗的“傍地”,“地”在动词后作助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着”;“双兔傍地走”该是“两只兔子(雄雌二兔)紧贴着一块跑”的意思,因为只有“紧贴着一块跑”显得能力相当,达不到辨雌雄的效果。这样解释可能对结尾几句诗的理解更有帮助,要不兔子贴着地面跑已经不符合实际,以“贴着地面跑”作为“不辨雌雄”的理由,就更是不可思议了。注释:汉语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鲍幼文.谈的“唧唧复唧唧”J.语文教学1957,(2).翟雷刚.唧唧

18、复唧唧Jhttp:/ 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4、5).石淮山.关于J.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1).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J.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陈涛.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商榷二则“傍地走”“呼不得”J.语文建设.2004,(6).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95-396.李法白、刘镜芙. 水浒语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34.文非.“傍地走”就是“傍着走”J.咬文嚼字. 2002,(10).11郭锡良.汉语古音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80.152.12张相.诗

19、词曲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3.317-318.Discussing again the“chirp duplicate chirp”and “the double rabbit will approach walks” in “Song of Mulan”JIANG Rui-lianAbstract:“Song of Mulan” as one of the“musical conservatory twin jewels”, also said that “The Ballad of Mulan”, occupies important position with whose a

20、 moving story content and unique artistic charm o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history of literature. It has represented the Northern Dynasty musical conservatory folk song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s also one of extremely rare work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Since it is a pity, new China wa

21、s established, although almost every period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 replies to with invisible income “Song of Mulan ” , there are varying degrees with explanations to some words and phrases ,such as“chirp duplicate chirp”and “the double rabbit will approach walks”,then has affected several generation of people. This article tries to summarize the predecessor viewpoint, and bring forward own view.Key words:sound of a loom; chirp of the cricket;inspire;sigh; by ground;side by side;auxiliary附:本文是在导师胡安良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此谨向胡先生表示真挚的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