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有序推进土地流转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49859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有序推进土地流转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有序推进土地流转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有序推进土地流转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有序推进土地流转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有序推进土地流转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有序推进土地流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有序推进土地流转(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积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极探索土地入股 有序推有序推进进土地流土地流转转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土地资源的效益,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近年来,甘肃省宁县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县辖 8 镇 10 乡 257 个行政村,12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 5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9.25 万人。总面积 2653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96 万亩,人均耕地 1.95 亩,是小麦、玉米、黄豆等作物的主产

2、区。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20.31 亿元,财政大口径收入 10120 万元,小口径收入 731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418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980 元,是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劳务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作为全省传统农业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敏锐地意识到,农业用地按人均田、封闭不动以及分散经营的做法,引发了诸多问题:一是人均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和农户土地的分散零乱,使现代化生产手段难以推广和普及,主导产业不明、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行为趋同等小农经济劣势逐渐凸现,造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困难,农民增收能力减弱;二是大批青

3、壮年离田离乡外出打工,大量留守老人和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缺少青壮年“精兵强将” ,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新农村建设步伐缓慢。这种情况,也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带来契机。首先,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后,农民增收来源发生了根本变化,经商、务工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减弱,有些耕作条件差的土地逐渐被闲置、撂荒。务工农民迫切希望通过土地流转,既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又获得一定收益。其次,农业经营专业户迫切希望通过有组织的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出效益。第三,乡村基层组织也希望通过规模经营,加速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富民。面对这样的矛盾和机遇,我们萌发了完善现行土地基本制度,创新

4、土地经营机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想法。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7 年初,我县开始了土地规模流转的探索和实践。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土地流转实施意见和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 ,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全县开展土地流转试点 98 个。同时,依法加大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调处,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呈现出由自发向自觉、由分散向规模、由无序向规范、由粗放向高效的发展势头。至目前,收集和发布土地流转信息 58300 多条,公证土地流转合同 12700 多份,依法仲裁调处土地承包纠纷 226 例,共流转土地 9.6 万

5、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10%。全县土地流转催生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78 个,农业经营形成了科技依托型、产业拉动型、能人引领型、合作组织带动型等新模式,早胜肉牛饲养量 16.67 万头,苹果树栽植面积 21.4 万亩,瓜菜面积 20 万亩。适度规模的土地流转已为我县农业生产带来了勃勃生机,涌现出一大批生产经营效益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焦村乡任村于 2008 年 3 月率先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民生专业合作社,探索出“4+1”土地流转模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做法,开创了贫困地区以股份合作形式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先例,引起了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高

6、度关注,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侯长安、副省长泽巴足及省农牧厅、庆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到任村视察指导,对其做法给予了积极肯定。任村推进土地流转试点的实践,初步显现出的成效,更加坚定了我们推行这一政策的决心和信心。二、任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做法任村辖 7 个村民小组,313 户,1305 口人,3081 亩耕地,其中粮田 2430 亩,人均 1.86 亩。全村土地平坦肥沃,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种植村,2008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2750 元,较上年增长 19%。目前,入社农户 196 户,流转土地 2261 亩,分别占全村总农户和总耕地的 63%、73.4%。任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建立一个平台

7、、完善两项机制、破解三大难题、坚持四个原则、落实五大举措。(一)建立一个平台:成立民生专业合作社,搭建土地流转市场平台。在充分了解、分析比较各地土地流转做法的基础上,任村党支部、村委会认为,目前已经开展的转包、租赁、互换、代耕、出让等土地流转形式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有的只注重短期效益、掠夺式经营;有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项目,土地长期收益难以充分体现出来;有的仍是一家一户经营,难以搞规模经营;有的没有体现出新农村建设要求,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城乡一体化。面对这些问题,村领导班子意识到,只有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才能开

8、辟家庭经营走向市场、走向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基于这一思考,他们从实际出发,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地权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成立了任村民生专业合作社,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定了章程。合作社坚持市场化运作,让土地进入市场流转,既接受农户申请流转进来的土地,由合作社规模种植,又采取招租的办法把土地租出去,满足种植大户规模经营的需求。合作社的成立,搭建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形市场平台” ,既解决了土地流转主体脱节,交易成本过高的弊端,又保证了土地相对集中连片,促进了规模经营。(二)完善两项机制:土地流转运作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合作社根据不同层次群

9、众的需要,采取土地股和现金股两种形式:土地按质地分为好、中、差三等,每亩 1 股,合作社每年每亩分别向社员支付流转费 150 元、130 元、100 元,公用地支付 50 元;现金 500 元 1 股,每户最高不超过 100 股,股金主要用于发展社办企业和保证合作社正常运转,土地股和现金股均参与合作社盈余部分的分红。在县农业经营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围绕土地入股,研究制定了“4+1”土地流转模式,形成了相应的五类合同。一是全部土地入股型(A 合同) 。一些举家外出经商务工、承包地无人耕种的农户,把全部土地入股直接交由合作社经营,每年享受合作社的保底分红。二是部分土地入股型(B 合同) 。家中尚有一

10、定劳动能力的老人、需要一定口粮田作为生活保障的农户,以部分土地入股,土地仍由农户经营管护(合作社支付管护费),但必须接受合作社统一规划和指导,实现规模种植,收益双方分成,农户参与合作社盈余部分的分红。三是农户自营型(C 合同) 。劳力充足,但缺乏信息和技术的农户土地仍由农户自营,合作社规划指导,实现规模经营,有收益后按约定比例提成服务费,农户不参与合作社分红。四是公用地入股型(D 合同) 。村组集体公用地由各村民小组法人申请入股,交由合作社经营,合作社支付流转费和盈余部分的分红。五是大户转包型(E 合同) 。经营大户承包经营合作社流转来的土地,自负盈亏,不参与合作社分红。以上几种形式由农户自愿

11、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与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签订规范的合同。至目前,共签订入社合同203 份,其中 A 合同 82 份,土地 527 亩;B 合同 97 份,土地 611 亩;C 合同 17 份,土地 92 亩;D 合同7 份,土地 1031 亩;E 合同 3 份,土地 15 亩。农户入土地股 2169 股,面积 2169 亩,占流转面积的96%;入现金股 481 股,股金 24.05 万元。这几种流转方式,既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又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实施过程中,严格界清村委会与合作社的职能,把土地流转经营自主权交给合作社,把属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交给村委会,合作社独立经营

12、,自负盈亏,村委会和合作社监事会共同监督协调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监督合同的执行和租金、红利的按时兑付,维护农民利益。村级两委班子严格执行县上制定的土地流转实施意见和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 ,充分发挥扶持、监管作用,搭建服务平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统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扶贫救济、帮扶等社会资源。合作社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男满 70 岁、女满 65 岁社员每人每年补助 360 元钱和 400 斤小麦。同时,根据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和土地收益的增长,在按纯收入的 10%提留风险金、5%提留公积金和公益金外,合作社与种植大户、社员面对面议定最低保底分红标准,确保入社农户的收益,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土地流转

13、的积极性。(三)破解三大难题:土地规模经营、资金不断链和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土地经营权流转后,如何发挥土地规模经营效益,提高农业产出率,是摆在合作社面前的首要问题。合作社以发挥土地最大效益和为社员创造更大红利为目标,聘请市县专家对入股的土地统一规划和经营,重点进行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在经营规划上,坚持长、短线结合,一“主”多“副” 。合作社把苹果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去年秋季一次性栽植苹果 2261 亩,今春全部落实了补植、涂白、施肥及覆膜等管护措施,初步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经营。在苹果产业培植期,合作社经营土地的重点是加强果树管护,并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和

14、设施瓜菜等短平快项目;到苹果成熟期,重点与鼎峰果汁、庆新果业、兴旺牧业、绿鑫草业等县内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走“农户+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的合作经营新路子。对农户自营和种植大户转租的土地,合作社严格按结构调整总体规划指导经营,避免走传统种植业的老路子。在经营管理上,对流转后由合作社集体经营的土地,采取“小承包”的办法,由合作社将村中劳力按技能特长组建田间作业队,分区域承包,联产计酬,避免出现新的“大锅饭” 。去年,合作社对流转后集体经营的土地,套种香紫、苗木、西瓜、黄豆等短线高效作物,创收入 16.21 万元,今年预计可实现收入 176.4 万元,亩均 1294 元,是流转前的 1.7

15、 倍,预计到 2017 年亩均收入可达 2759 元,是流转前的 3.7 倍。对流转后仍由农户自营的土地,今年指导入社农户全部套种了油菜。二是实现发展资金不断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链断裂问题,合作社按照“以地养地、以工养地、以畜养地”的思路,提高经营效益,增强“造血功能” 。具体办法是:在 2014 年之前的果树幼龄期,套种香紫、西瓜等短线高效经济作物,以收益兑付果树管护费和土地流转费,并提取风险金,参加农业保险;今年 3 月初,合作社将村上 140 多名土建技术人才组成建筑工程队,通过个人投资、合作社向银行贷款的办法筹集资金 100 多万元,采取承包经营的方式,由合作社负责承揽工程,承包人

16、带领工程队建设并向合作社上缴承包经营费。今年已承揽工程 600 多万,预计年终可向合作社上缴承包费 40 万,至 2017 年累计可向合作社上交承包费 620 万元;计划今年 9 月兴建建材厂,由合作社牵头,通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扶持、银行贴息贷款和村民资金入股等途径筹集资金 320 万元。明年 3 月投产,达产后年可生产空心砖 800 万块,按现价测算,年产值 1000 万元,可实现净利润 160 万元。到 2017 年累计可实现净利润 1280 万元;通过政府贴息贷款,争取农业项目投资,2012 年兴建万只波尔山羊养殖场,按当年出栏 1000 只,每只 500 元计算,年净利润为 20 万。到 2017 年,养殖场累计利润可达 270 万元。据测算,2014 年是合作社产业收入的最低谷,当年由于果树树冠扩张不能套种作物,产业没有收益,所产生的 26.5 万元土地流转费可用前 6 年合作社提取的农业生产风险金(62.56 万元)支付,社员分红参照前几年平均标准,所需资金通过社办企业利润积累弥补或用农业风险金余留垫付,这样既保证了合作社资金运转正常,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